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2021-04-14 01:08苏秋花
成功密码 2021年5期
关键词:规则法治道德

苏秋花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规则”可以说是现今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与日常工作中必须要严格遵守的行为规范。法律法规、道德规范中都蕴藏着规则的影子,还涵盖了社会价值与道德要求的准则。依据“道德与法治”现行标准,应该对学生进行法制与道德教育,而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的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特别是教材进一步强调了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通过强化学生规则意识,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品格,顺利推动学生的道德水平进步。教师在法治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生的自我认知特征设计教学活动内容,将规则的潜在意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让学生将遵守规则和规范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设立就是要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个正确的三观以及价值理念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对学生教学和引导,对学生进行生活知识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普及,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规则意识。

一、与时俱进,更新思想理念?

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与改革,教师的教育理念也需要进一步更新,做好角色的转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结构,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自己。因为,不论是在“教”还是“学”中,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体。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学,应该不仅仅是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更应促进他们的感知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积极投身到实践当中去,将书本上的内容内化吸收,从而通过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到实用的东西、得到成长、收获成功。学生自主设计调查报告,了解相关规则,教师通过学生的调查报告制作课件来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实践学习。通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内涵。通过学生对于课程内涵的进一步了解,使学生可以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好地践行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

二、立足生活,?整合教学资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不但要做到尊重儿童自我的内心世界,而且其中的案例也都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由儿童生活升华到世界组合成教材内容,再通过教学实践转化为儿童内心的精神世界、引导儿童熟悉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让学生发现规则并按照规则玩、学习乃至于生活。例如校门口的告示牌“学生能自理,家长请止步;走进校门,师生问好”等。“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也包含大量规则的内容,教师不仅要有整合意识,还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搜集、整理、优化、归结形成自身的教学资源。教材中的规则应该与每位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展开,让学生对生活规则有真实感触。如果教师可以将教材规则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感受则更为直观。将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代入感,从而促进教学的效果。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中,课程设置也大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面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大纲的内容,运用到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中去。通过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可以引领学生在追求道德的基础上,更好地落实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的内化、吸收。比如老师可以和学生玩类似于“猫和老鼠”的互动游戏,向学生讲述具体的游戏规则。学生通过对游戏规则的学习,从而进一步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规则。要实现这种融合,教师们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做到立足教材,灵活变通,将教材中的案例事件转化成为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去观察生活,然后用心灵去感受,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通过课程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开展并实施与课程相关,并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内容。低年级学生普遍具有年龄小、生活阅历不足、感知能力匮乏等年龄特征,就要求教师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时,不应该仅仅为其讲述教材中提供的例子,而是应该选择更具趣味性、生活性的,并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场景和心理特征的例子。同时还需要教师沉下心来,去研读教材中的内容,学会了解低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样才能真正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掌握生活规律和已有的行为规范,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趣味性的教学,可以使低年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精心设计,培养规则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是一个漫长而且艰辛的过程。对于这种过程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就不仅仅是需要教师给学生讲解规则的内容,而且还应该坚持对学生进行更加长远的监督和引导。教师必须告诉学生如何正确去执行对应的规则,并且引导学生形成一套良好的规则意识。在教学设计前期,教师不但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可接受范围,还要给予学生最为恰当的课堂演绎、知识竞赛、创新互动、选择范围、案例调查、课堂辩论等,“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借鉴活动形式多样,教师也可征询学生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学会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更深一步的体验和筛选,从而形成更为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比如“东西不能乱扔”的游戏讲述的是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精彩互动的课堂活动,组织学生排练一個相关节目,让学生去演绎一个乱扔东西的小学生形象。这样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课堂演绎,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学生不但在生动的表演中感受到了规则的重要性,而且也让每个学生对遵守规则的感受更加强烈。通过学生投入地演绎剧情,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代入感,从而促进学生理解和接受。

规则意识其实就是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教师不但要注意在具体的施教时引入创新意识,还要充分考虑其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教法进行系统升级,学生规则意识才能逐渐形成,这就需要开展规则意识教育的前期铺垫。“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涵盖了丰富的规则意识养成内容,这也有利于开展规则意识教育的实施,所以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视角展开对应的课堂活动内容,让学生们在多种感官相互融合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规则意识和道德情操,不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从而真正达到“拨动生活之弦,助力道法课堂”的境界。

猜你喜欢
规则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