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探讨

2021-04-14 01:06袁俊周毅
成功密码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教体校后备

袁俊 周毅

一、体教融合政策的深层解读和分析

体教融合这一教育理念,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中的“体”意为竞技体育,“教”则指的是教育,而随着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体教融合这一理念在学术界先后出现了“体教配合”“体教结合”“教体结合”“体教融合”“教体融合”等不同表述,然而研究主题始终没有跳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与发展的思维局限,直到本次中央深化改革委《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审议通过,才首次拓展这一概念内涵。

1.体教融合的历史进程

体教融合是从体教结合这一观念的基础上深化而来,是教育和体育更深层次的结合,又或者说是体育回归教育领域的第一步。体教融合首次出现在学术界是在2005年的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上刊登的《论海南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一文中,此文阐述了“体教结合,以‘上挂下延、横向嫁接’开放式体校的新方针,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探索‘体教融合’的新途径”。而国家体育总局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观念转变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落幕后,并在2010年成立了中国青少年体育司,这一举动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上海市于2012年在全国首先开始“体教融合”具体实践,紧随其后的是2015年广东省的赛制改革,推出了体育與教育部门联合举办的省运会,借此实现了体育与教育部门的资源共享、利益共分与风险共担,进一步推动了体教融合的发展与青少年体育工作协调健康发展。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时期所提出的体教融合,只是对于体教结合的延伸与补充,并没有能够真正突破原有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固定模式,没有能够打破思想枷锁自然也就缺乏对于体育融合概念内涵的明确说明。

2.体教融合的机制分析及要求

钟秉枢教授在“从体教结合、教体结合,到体教融合”的报告中阐述了以下观点,“在体教融合的机制中,体育和教育需要融为一体、同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新时代体教融合虽然在学术领域还没有清晰的学术积累和研究思路,但是在国家政策层面已经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一是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青少年和儿童的身体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不同场合下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青少年健康问题的讲话,可以看出,“健康第一”和“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已经成为新的时代热词。新时代体教融合思想的提出和《意见》的提出及审议通过,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实施。二是青少年身体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新时代实现国家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难点和痛点了。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就如何加强青少年健康问题出台了系列文件,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提出并审议通过提供了政策基础。

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始终秉承“三级训练网”培养模式,本文所论述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指的是二级和三级训练体系的运动员队伍。

1.县区级业余体校训练体系规模的萎缩

作为三级训练网基础的县区级业余体校,近十年的发展状况非常不理想。由于资金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导致县区级业余体校的办校规模和训练水平呈直线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体育项目数量上的萎缩,一般县区级业余体校的项目以田径为主,加上县区级体校的运动员选拔工作做得较差,导致县区级体校的运动员成材率低。县区级业余体校的成材率低又导致社会的认可度低,加上地方财政的限制最终使得体校的办校规模萎缩。负责三线运动员培养任务的县区级业余体校规模的萎缩,必将使整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体系出现问题。综上可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整体数量的下降,是我国运动员队伍水平下降的主要症结所在。

2.学校课余训练体系水平不高

学校课余训练体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育把体育项目的普及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并不注重提高训练水平。训练水平低这一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小学训练队中,在大多数高校运动队也是存在的。有的高校运动员甚至只是在大学挂学籍,都不在学校参加训练 ,而是在省队或者市体工队训练。学校运动队训练水平跟不上,自然也就没有办法代表国家出战世界性比赛。所以,长期以来,高校运动队和职业运动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以CBA联赛为例,从2015年开始从CUBA球员中进行选秀,但这六年来CUBA球员能在CBA联赛中生存下来的却屈指可数。CBA联赛的选秀现状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学校训练体系出了问题,耽误了运动员的黄金训练期。我们应该警醒,对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已刻不容缓。

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教育保障不力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理应将此内容渗透到青少年培养过程中,所以,应当根据每个项目的运动员成才规律以及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基本规律,量体裁衣,为每名运动员提供合适、有效的体育教育。但事实是,我们的各级体校只注重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培养和身体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导致培养出来的运动员是有缺陷的,以至于在整个社会中让体育人贴上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标签。“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教育的体育是不牢固的”。所以,培养缺乏文化教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因为竞技体育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淘汰率,而文化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导致众多被淘汰运动员和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成为巨大难题,甚至生活都成问题,这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4.体教结合、体教融合体制机制实施不力

在推进体教融合举措的路上,需要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携手努力。当然,这一实施过程并不是两大系统简单地合并,而是目标和价值观念统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不能离开学校,这是体育学界的共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融合是明显出现了问题,并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状态。无论是在体教结合阶段还是当前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部门的放权都是不够的,教育部门的责任感也不够,正因为双方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国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时,向来都是有着明文规定,具体内容就包括试点高校必须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每年的招生数不得超过试点高校上一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数的百分之一。就以足球项目为例,经过国家10年来的战略部署,目前我国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已经达到2933所。不过,截至2020年,具有招收高水平足球运动员资格的高校却只有188所,即便按照每所高校平均每年招收11人计算,每年的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招收数量也不足两千人,这也成了校园足球运动员的升学途径的主要障碍。这就是体教融合体制在实施中落实不到位的表现,我们应该找准切入点解决关键问题。

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这条道路上存在很多现实的制约因素。为了推进国家战略的落实,我们必须找准方向,才能克服困难,突破所有的制约因素,努力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教融合。制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观念对体育的偏见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中,“重文轻武”的思想一直存在,即便在现代社会大多数家长眼中,文化学习依然是最重要的。教育部为小学生减负,规定小学生下午三点半放学,然而家长却抓住这个时间带小孩参加各种补习班,完全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甚至阻挠孩子从事体育活动,并将其视为影响孩子学习的行为。这无疑给中国的体育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正因为家长对体育的偏见,导致众多优秀的有潜力的运动员苗子丧失了成为优秀运动员的机会。

2.关于教育成本及訓练成本的政策、条件、监督等问题

目前一些社会制度还有待完善,对于教育成本和训练成本的投资计划还没有明确,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对资金的投入进行监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挪用资金或者贪腐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必然会制约体教融合政策的贯彻实施,并且最终影响到体教融合的成果。

3. 体育人的专业发展与未来职业选择吻合度不高

专业不对口是目前社会上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足与过分追求数量造成的结果。不对口就业这个问题在体教融合这个层面是非常普遍的,国家花费大量财力和时间培养的特殊体育人才,最后却无法从事相关行业,一个连就业都无法解决的专业,还会有人愿意去学习吗?这在当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当中十分普遍,大约只有百分之一的高校运动员可以进入职业赛场中。

四、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对策

1.全面认识体教融合的内涵,找准体育与教育共同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切入点、着力点

张瑞林教授在 《体教融合视域中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报告中指出,随着体教融合政策的颁布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制度保障、评价体系等均会成为研究和实践的新课题,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也将会更见成效。

从体教结合的提出到体教融合的提出是一次非同凡响的改革。“融合”对于“结合”而言有了更深层的内涵,是一个由外到里进行追溯的过程,是一个将“两个平面”变成一个“整体”的过程。本文认为融合的本质就是回归,让体育回归到教育体系中。体育本身就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当体育回归到了教育体系中,必然就会赋予其学科性,有了学科性在体育训练中必然会提升其科学水平。有了科学的运动训练会使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水平得到提升,也就解决了学校业余运动训练水平不够的问题。未来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纳入学校教育层面上,必将带来多方面的优势:一是扩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范围与整体基数,二是各个学校开始筹建运动队会增加就业岗位,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练员。

2.消除各种体制并存状态下制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成长的壁垒,加速“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

当前,中国的竞技体育由于多种体制并存,《意见》为了消除这些壁垒,在各个领域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融合目标,其中涉及了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体育传统特色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校、社会体育组织、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等方面。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方面,国家允许校外体育资源为学校体育服务;体育教师课外辅导可计算报酬;体育纳入中考并且逐步提高分值;体育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校大力培养教练员和裁判员。在青少年体育领域夯实校园竞赛基础、激励参与选拔精英、统一等级评定标准。在体育传统特色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领域,将体育教育资源互通纳入业余训练体系,畅通人才培养渠道。在传统体校方面,提高体校办学质量、创新体校办学机制、开放体校办学模式。总的来说,《意见》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中,渴望促成的是多方面互相融合的局面,大家一同来承担起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责任。

五、总结

体教融合战略的制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正确方向,从实质上说,体教融合就是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任务列入教育部门的工作任务中,所以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的学校体育将会变得至关重要,将会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连最基本的学校体育改革都做不好,就更谈不上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纳入学校体育教学范畴当中了。想要新时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得以如愿建立,学校体育教学就必须发挥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方面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在具体的政策保障方面,理想的模式是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一直在教育系统中不曾脱离。如果有的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高中毕业时即被国家队或职业俱乐部选中,教育系统(大学)可为其保留一定年限的学籍。 我相信在这个美好的新时代,我们必将建成一个不断完善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体教体校后备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内涵理念与实施路径
奔驰车后备厢盖故障2例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体教融合背景下西藏农牧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究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孩子们的冠军梦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