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弘扬长征精神中加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研究

2021-04-14 18:18毛燕谢明洋程宇林蒋建华
中国军转民 2021年20期
关键词:长征劳动价值观

■ 毛燕 谢明洋 程宇林 蒋建华

长征的胜利是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艰苦奋斗的结果。历史只会眷顾那些勤恳劳动、努力奋进的搏击者,而不会去等待好逸恶劳、犹豫不决的畏难者。新时代的大学生坚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一定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大学生的长征路。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对具有社会历史属性的“劳动”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人在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演化成自然人,进而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劳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劳动价值观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要重视书本内容和理论知识的传授,但不能轻视对学生实践操作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国家越来越重视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新的世情国情党情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劳动教育规定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劳动价值观教育又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建设之需、时代之需和人民之需。将长征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帮助学生提升劳动信心、坚定劳动价值信仰,最终促使其养成正确优良的劳动价值观,助力教育和培养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新青年和接班人。

一、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具有共通性

20 世纪30 年代,一个年轻的政党,带领一支年轻的军队,完成了一次无与伦比的远征,这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的英雄远征史诗。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勤劳苦干的民族精神,汇聚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保障了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人民拥有正确劳动价值观,才能创造出幸福美满的生活,才能促进社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的人民劳动价值观出现偏差不仅会导致社会生产劳动质量的下降,从长远来看,更会使得这个社会没有活力,甚至衰退。在二万五千里远征中形成的长征精神与新时代提倡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的相通之处具体体现在文化源流、价值目标和基本内涵上。深刻理解和把握两者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我们将长征精神融入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中,强化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一)在文化源流上具有共通性

从文化源流上看,长征精神和劳动价值观都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且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辉煌的华夏文明博大精深且独具特色。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及其带领的红军不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了近代历史上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新时代我国提倡的劳动价值观寄托着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历尽艰辛、勤劳奋进、朝夕不倦确立的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承载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美好夙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懂得团结协作的民族,长征中各军队以及军队和人民之间的民主团结是长征胜利的关键因素。爱国主义传统构成了中国人的品格。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毛泽东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有不同的内容[2]。在革命的关键时期,爱国主义召唤了亿万群众,奔向战场,投入战斗,并英勇献身。在新时代,爱国主义体现于人民大众的辛勤劳动中,体现于此次为战胜“新冠肺炎病毒”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请战”上一线的行动中,体现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国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民族不断融合而形成了强烈的国家统一和自尊、自信、自立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正是古老中国历经风雨而中华文明历史延续不断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在价值目标上具有共通性

从价值目标上分析,长征精神和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蕴含的最终奋斗目标和最高价值追求一致。第一,两者都致力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且最高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1921 年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往直前、奋不顾身。长征精神孕育和形成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追求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的生动写照,红军长征是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绝地反击,向死而生的选择。唯有历史,才能使我们面对今天的现实而不感到胆战心惊。因此,不能忘记走过的长征路,要一直坚守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样才能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女为实现一个个宏伟目标而奋斗不止。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样以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为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和弘扬的优秀社会主义价值观。第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直都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曾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3]。”实现伟大的梦想,需要付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长征途中,中国梦是红军将士们爬雪山、过草地、穿激流、登险峰,面对几十万国民党敌军的围追堵截依旧越挫越勇、坚持斗争到底的最好表达。新时代,我们追求民族复兴、国富民强的梦想,必须发扬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长征精神,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在基本内涵上具有共通性

长征精神和劳动价值观的科学内涵都提倡要信念坚定和理想崇高,其精髓要义都是勤劳苦干、艰苦奋斗,都讲究实事求是和团结协作。在长征途中,毛泽东作为红军长征的灵魂人物,创作了《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多首气势磅礴的诗词,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生死相依、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回顾学术界专家的研究,可以总结出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为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顽强拼搏和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顾全大局和严守纪律;依靠群众和民主团结。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作为社会劳动实践的精神产物,它是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劳动价值观是一种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劳动的认知、认同、目的、价值和态度等内容,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价值观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出劳动的精神面貌和精神品质,在劳动认知上要求做到认同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人格上提倡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尊重劳动成果;在劳动权益上倡导实事求是,劳动平等,团结互助;在劳动使命上倡导劳动光荣,劳动神圣。长征精神和劳动价值观本质上都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是靠实干干出来的,我们只有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积极劳动、辛勤付出、团结进取才能保证国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伟大梦想。

二、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劳动人民最伟大”“财富的创造靠劳动”等成为人们信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无数的青年奋战在工厂车间和田野工地,“劳动最光荣”“不劳动者不得食”“剥削可耻”成为社会风尚。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鱼龙混杂的外部环境,青年人尤其大学生身上开始出现贪图享乐的坏习惯,“一夜暴富”“空手套白狼”思想盛行,局部社会出现未富先懒的现象。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能片面地认为劳动就是谋生的手段,正确认知劳动,劳动是将人民大众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媒介,是人民大众实现自我价值和走向自由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将长征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中,有助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正本清源,找准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方向

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就是: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不惜自我牺牲、舍我其谁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艰苦奋斗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紧密团结的精神[4]。弘扬长征精神,将其融入到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中,不仅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什么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更让他们懂得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在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时,更需要有这些理想、信念和精神,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中融入长征精神,不仅能丰富充实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同时也能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指明方向。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理想信念关系到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成长发展,只有信念坚定了,价值观才不会发生扭曲,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心无旁骛地稳步向前。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学习伟大长征精神,自觉地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勤勤恳恳、踏实劳动,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成就梦想、实现价值。

(二)润物无声,拓展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广度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于2019 年10 月出台,其中明确规定了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先进的时代精神是新时代我国的重要任务,提倡“勤劳方可致富”“幸福源于奋斗”等理念。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主心骨,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中融入长征精神,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长征故事和长征精神,将精神化为物质的力量,体现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润物无声地激发他们自主自愿去学习理解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劳模精神和新时代工匠精神等其他优秀的中国精神和中华优秀的文化资源,也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参观学习红色文化基地和组团拜访慰问老红军等实践活动中去,促进学生形成“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的良好心理,在拓展了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广度的同时也延展了劳动价值观教育的途径。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纠正其错误想法,影响其行为活动。如此,大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回顾昨天的长征路,是为了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开辟明天的长征路。

(三)增强自信,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了中华优秀儿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没有自信力的民族,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没有自信力的军队,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5]。长征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军队的革命风范,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长征的胜利让全国人民萌生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了爱国热情,增强了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新时代,弘扬和学习长征精神,理解长征精神的当代现实价值,同样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感召他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梦的指引下,不断深入实践、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不断探索前进,激发他们在劳动中学会发现,在传承中学会创新,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劳动自信心,能进一步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四)凝聚力量,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在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起着重大支撑的作用,精神在人的一生中必不可少;精神和信仰的力量在一个国家强盛、进步和振兴的过程中也举足轻重。劳动是物质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同时意识也会反作用于物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和促进。精神作为人这一主体的意识,必然对人本身产生影响。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支撑功能。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中融入长征精神的学习,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信“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事业是靠辛勤劳动打拼出来的”。大学生应同人民一起奋斗,同人民一起前进,同人民一起追求伟大梦想,用一生来践行自己的理想追求,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劲持久的青春动力。

三、长征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着力点

(一)价值引领,坚定劳动光荣的理想信念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最重视理想信念的教育。“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6]。”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胜利之根本,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不会有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的伟大革命事迹;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不会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纠正错误路线,从失败走向胜利。虽然当今大学生生活的时代变了,但理想信念不能少,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6]。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新时代大学生要结合长征精神,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为自己确立劳动最光荣的崇高理想信念奠定理论基础和劳动实践基础,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念能帮助大学生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不畏艰险,越挫越勇;即使遇到险运,也能有坚持活下去的勇气;即使遭遇不幸,也能保持崇高的心灵。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才能走向胜利之巅。

(二)教育引路,坚持热爱劳动的培育目标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对大学生教育的最终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7]。”劳动价值观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是: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课程体系是一个学校的核心育人载体,在课程中要弘扬坚忍不拔、独立自主、艰苦奋斗、越挫越勇的长征精神,尤其要将其融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同时将长征精神体现于无论是专业技术课、劳动技能课还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课程中,以助于从学习和实践多方面帮助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养成。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对长征精神的渗透,要避免填鸭式灌输,学会用朴实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语言给大学生传播和弘扬长征精神的时代性特点,增强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认同感,促使他们从心底里接受长征精神,感同身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史,深刻理解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仍是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优良品格。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环节中促使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实践中体会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引导学生对劳动有正确的认知和认同,最终摒弃厌倦劳动、好逸恶劳、梦想着一夜暴富等负面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宣传引导,弘扬积极正确的劳动观念

勤劳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在网络舆论管理中,摒弃历史虚无主义,既要弘扬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也要加大力度宣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学校对长征精神的宣传要避免形式主义,不浮于表面要做实做到位,充分结合利用学校的线上和线下平台,让长征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习惯中去,体现到他们做人做事的常规中去。第一,以讲述优秀红军的英雄故事和宣传长征题材文艺作品为着力点,如红军在枪林弹雨中飞夺泸定桥、湘江战役中的陈树湘壮烈牺牲等故事,打造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宣传平台,宣传优秀革命者和红色事迹,让当代大学生受到精神上的洗礼,在敬佩革命先烈的同时倡导同学们以他们为榜样积极行动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到与犹豫不决和思而不学说“再见”。第二,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的风气在青年大学生中日益盛行,许多人不劳而获被年轻人看在眼里,“官二代”“富二代”“军二代”的出现让大学生的一片热心和激情随着这些乌烟瘴气而逐渐消退,因此,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一定要掌控好校内宣传平台对社会主义先进价值观的传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新时代工匠精神,防止和积极制止学生中产生的不良思想观点,让学生明白只有劳动和实干才能让人活得踏实,才能让民众欣赏和肯定自己的价值,才能托举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

(四)活动倡导,促使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养成

大学生在参与活动和事务管理时,其参与度和管理效能与他们对活动和事物的认识水平和认可度密不可分,想要激发大学生投入事务管理和活动参与的热情,首先要让他们表现出对活动和管理客体的认识,特别是对其蕴含的基本内容和倡导的价值目标的理解和赞同。长征的伟大胜利,离不开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对红军队伍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集中体现了党中央优良的管理效能。将长征精神融入到学生管理事务的工作中,弘扬独立自主、互相团结、勇于纠错等精神。第一,通过开展“我的大学长征路”主题学业规划大赛,让学生重视自己的专业,管理自己的学业,在思想上用长征精神武装自己,在行动上体现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深刻体会坚守长征精神获得的成功和喜悦以及偏离长征精神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将长征精神内化为实践活动中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第二,寝室是大学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同学们传播信息、思想交流和表现自我的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服务能力的课堂。因此,在学校宿舍中倡导勤俭节约,组织学生以长征为主题装饰美化寝室,促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正确认知劳动的价值。长征精神融入学校提倡的实践活动中,利用学生参与活动和参与事务管理的资源,在学校提倡的弘扬长征精神系列活动的熏陶下,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协作,深刻领会与自己相隔甚远的长征历史,切身领悟永不过时的长征精神,将“革命先辈的长征精神”变成“后辈我们的长征精神”,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加强理论学习,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热爱劳动实践,争做新时代优秀的劳动者。

猜你喜欢
长征劳动价值观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