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养老”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发展

2021-04-14 20:38黄英梅
卷宗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化养老养老老年人

黄英梅

(江门市新会区景堂图书馆,广东 江门 529100)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增至到2.48亿,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17.2%,并逐渐呈增长上升趋势,整个社会已经迈入了中高度老龄化阶段,当前我们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建设社会,伴随着老龄化的增加,必定会造成人口结构比例失调,给医疗保障、经济社会、养老保险等带来诸多问题。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公共图书馆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是社会大众进行社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自身职能和文化养老优势,为广大老年读者提供丰厚的文化养老服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分析公共图书馆文化养老的优势

1)政策优势。2021年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第四十五章中提到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老年群体特殊服务,通过多措并举,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为公共图书馆养老服务指明了方向,也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纵观当前我国很多公共图书馆都实现免费开放,个人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就可以免费办读者证,可借书、看报刊,并且有部分图书馆对持有老年人证的读者,实行优惠借阅政策,便于老年人进行阅读[1]。

2)信息资源优势。公共图书馆具有显著的资源融合性,其信息资源丰富程度优于社区文化室、书店等场所,馆藏量、服务机制也更加完善。而这些资源优势为老年读者提供了有益支持,可提供优质的学习内容与阅读环境。基于文化养老的视角,在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等方面保障优势较大。同时,公共图书馆依赖职能优势,可提供个性化的流动服务,使之成为老年读者“文化养老”的重要载体。

3)活动平台优势。毋庸置疑,公共图书馆除了纸书籍外,还会定期组织各类活动,比如,展览、读书会、讲座等,这些活动在提升老年人文化素养方面大有裨益,并且多元化的活动为老年群体提供了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比如,分享阅读心得,担任主讲嘉宾,如此一来,老年人就不再需要照顾的“弱势群体”,凭借充沛的文化内涵和阅历,通过读书让老年人老有所乐。

4)文化氛围优势。老年人的阅读一方面是学习文化知识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寻找心理慰藉,加强与社会交往的一种渠道。而公共图书馆正好能满足老年人上述需求,对于老年人而言,阅读方式可以众人共赏,一人一书,这样文化氛围中,他们可以以文会友,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缓解老年孤独和“休息综合征”[2]。

2 “文化养老”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

1)正本清源固本培元,重视阅读宣传推广。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60%以上老年读者不清楚公共图书馆有数字资源使用方式和提供的数字资源种类,70%以上的老年读者不了解图书馆所提供免费的上网服务。第一,公共图书馆基于“文化养老”背景下,要坚持因时而立,因势而为,依托多元化的宣传渠道,如,广播、报刊等渠道,为老年读者介绍图书馆的服务项目、活动、馆藏资源等,发挥自身的职责,丰富老人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二,还可以结合老年读者的需求,加强与民政局、老年大学、老龄委等老龄机构合作,定期组符合老年读者年龄特征的阅读推广活动;第三,公共图书馆还可以深入到养老院、社区等场所,通过面对面解答疑问,或是发放宣传册的方式,吸引而其参与到多元化的阅读推广活动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2)制定读者服务规范,提供优质规范指导。受多种因素的掣肘,有部分图书馆潜意识的认为老年人事弱势群体,因此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照顾,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老年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特殊性,并且将老年读者与成年读者进行等同,没有根据他们的特殊性,为其提供针对性地阅读服务。基于此,公共图书馆要根据老年读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服务条文,在这过程中还可以借鉴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图书馆编制服务标准,从图书馆服务理念、服务标准、服务原则、服务方法、服务评估等维度入手,对公共图书馆的老年读者服务规范进行明确,详细说明服务标准和责任,进而为老年读者提供规范优质服务。

3)设置老年阅读区域,硬件设施无障碍化。较强其他年龄层次的读者而言,老年读者阅读需求、身体素质、借阅习惯具有明显的不同。部分老年读者由于生理机能退化,在图书馆开展阅读活动时需要硬件设施高度的无障碍化。第一,公共图书馆需要从硬件设施方面为入手,配置符合老年读者年龄特征的阅读设备。针对部分体力和视力较差的老年读者而言,需要一个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与此同时,图书馆可以为老年读者配置放大镜,老花镜或是老年读者座椅;第二,公共图书馆在采购图书的时候,需多维度的考虑老年读者视力因素,根据老年读者情况,采购部分字体较大、图案清晰的书籍,同时并在书籍周围配置放大设备,便于老人读者阅读。比如,广州图书馆为方便老年读者阅读较小的报刊类书籍,在报刊阅览区域放置了放大镜;第三,设置设立老年读者阅读区域,公共图书馆可根据老年人的特征,为这部分群体设置一个专门的阅读区域,保障其阅读。

4)提升借阅服务水平,开展专门化阅读活动。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发展,智慧图书馆、数字化阅读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借阅服务模式。对于部分老年读者而言,让他们习惯使用传统纸质借还书方式,因此,在完成自主借阅、电子资源检索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针对此,公共图书馆需为老人读者提供阅读指导,将服务半径扩展至馆外,以此达到点对人、点对点服务,比如,汽车图书馆,图书馆将受欢迎的书刊资料定点运输到农村偏远地区为其提供送书上门服务。特别是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们可以在网上或是通过打电话,预约自己需要的报刊书籍,图书馆工作人员定期为其提供送书服务;第二,根据老年读者的阅读习惯、年龄特征,定期开展阅读分享会、诗歌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等,通过多元化的活动为其找到志同道合的读友,让这些老年读者形成“抱团”效应,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缓解老年孤独;第三,针对老年读者学习能力较弱的情况,可召开读书座谈会、举办老年人上网培训、教育讲座,通过培训提升老年读者的信息能力;第四,在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两微一端”定期为根据不同的老年读者的需求,推荐书目,满足其阅读 需求。

3 结语

总之,在“文化养老”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要打破墨守成规的思想,坚持因时而立,依势而变,不断革新理念,革新服务模式,突破图书馆发展瓶颈,缩小数字鸿沟,通过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文化机构作用,为老年读者创造优质的阅读环境,以丰富的馆藏资源,丰富老年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文化养老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