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021-04-14 20:38刘大杰
卷宗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图书馆传统服务

刘大杰

(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0)

1 图书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作用

1.1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各朝各代的文化精粹和珍贵产物,它是中国劳动人们智慧的凝结。从宏观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思想、文字、语言等方面的内容,再后来就延伸为了绘画、歌舞、诗歌词赋方面的产物。传统文化凭借独特的魅力,被大众所推崇,并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因此,宏观传统文化,是对历史的尊重,它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速的精神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1.2 图书馆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不仅是图书借阅的场所,更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统优秀文化的主阵地。图书馆给予了人们增长知识、发散思维、增强创造力的平台,这进而能转换为先进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公共图书馆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对大众的文化、道德与科技及个人素质等方面进行深入引导,彰显着社会教育职能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汇聚了先进而丰富的文化资源,它在开展传播文化的同时能够不断引导大众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素质,充实自己的思想与生活,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的发展和公民的文化素质息息相关,人们的情操、思想和素质对社会文明的构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公共图书馆在建设书香社会,普及全民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提升全民的素质。尤其是在充满诱惑和纷乱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传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保证,也利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2 公共图书馆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

2.1 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与环境优势

公共图书馆是文化与知识的宝藏,它汇聚了各个时代不同时期的经典读物,囊括了各个学科领域的先进思想与知识。可以说,公共图书馆为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让不同阶层、不同年级的读者都得到了知识的熏陶。公共图书馆相比家庭书房和个体书店,它在整体的装修中也注重传统文化的引入,例如古色古香的建筑外形、张贴了历史名人的画像及名言,以及复古典雅的中式装饰灯,都生动的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人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轻松阅读。

2.2 专业的人才队伍优势

在历经时代变迁后,公共图书馆依然保持了保存文化遗产这一最本质的职能。一方面,他们在发展中得到了政府方面给予的财、物、力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图书馆本身有着广泛的群体,这些志愿者既有充满活力的大学生、也有儒雅温和的学士、同时也有天真可爱的儿童,这些风格迥异、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为图书馆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另外,图书馆自身还拥有素质过硬、品质优良、技能全面、热爱书籍与传统文化的职工,他们不仅为大众阅读提供着图书整理、借阅、索引、环境保障、活动策划等服务,在开展大众阅读、推广传统古典读物、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3 多元化的服务优势

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在时代的洗礼下逐渐摆脱了原有封建社会藏书楼那种“封闭性”典藏的形式,进而形成了更为开放、包容的知识分享平台。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也在不断优化自身服务,创新服务模式,为大众阅读提供了舒适、优良的阅读体验。现代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以阵地服务为基础,借助现代化手段开展传统媒体、新媒体阅读及推广,能够有效地开展参考咨询、知识援助。同时,公共图书馆借助相关的文旅活动、知识讲座和公益活动等将服务范围扩展的各个领域,也在探索中不断创新自身的服务模式。

2.4 读者群体广大的优势

作为公益性阅读学习和社会教育的阵地,公共图书馆是面向大众开放的文化机构。随着各级图书馆实施“零门槛”的图书借阅服务后,越来越多的群众走出家门,转向在图书馆进行阅读和学习,图书馆的读者覆盖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层面的人群和机构。当下,公共图书馆显然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主要基站和不可替代的公益空间。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近些年,平均每人读书的时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在良好的环境下主动加入到全民阅读中,在书籍中深刻的身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知识所带来的力量。

3 传统文化依靠公共图书馆传承的建议

3.1 利用图书馆的建筑设施等外在因素传承传统文化

图书馆作为文化典籍收藏的建筑体,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价值。越来越的人乐于在图书馆这个更为宽敞典雅的环境下进行阅读,相比在家中和书店读书,图书馆的建筑造型更为优美、相关设施更为完善。所以,比起其他机构,公共图书馆在视觉上更容易代表传统文化的特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尽可能的融入到图书馆建筑细节中,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传统文化。以早期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武汉图书馆建筑整体外形似书斋的“斋”,装修极为考究,正门上方悬挂着老子的巨幅画像,在屋脊、环廊等处有雕刻有蟠龙、云纹、斗拱和仙人走兽的精美装饰,在感官上给人注入了强烈的艺术气息。

3.2 加强公共图书馆传统文化资源建设

公共图书馆在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方面,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古籍的收藏开发力度。图书馆应多方面的筹措资金,对散落在民间的古籍进行挖掘和搜集,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在资金筹措方面,既要借助政府的资金扶持也要寻求和民间文化保护机构的支持。在对古籍的搜集过程中,要做好相应的登记、编辑工作,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和储存,让传统文化通过更为丰盈的形式呈现在读者眼前,进而构建起完整的传统文化文献记录体系。二是要加强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数字资源在保存周期和安全性方面有着独有的优势,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就是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将古籍记录的知识转变为能够通过新媒体形式阅读的图文及音视频,让读者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感受优秀古籍带来的乐趣。

3.3 提高馆员综合素质实现专业导读

如今,文化服务行业愈加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因此公共图书馆服务逐渐从以往单纯提供借还服务模式,逐步向多元化、个性化和信息化的服务模式转型。提升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前提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馆员人才队伍,可以为广大读者提供有价值、有效率的阅读服务于阅读指导。新时代的图书馆员不仅需要较高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更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以及全面的理论知识,只要这样才能够深入指导读者更为高效、合理的阅读传统典籍,尤其是特别编制、推荐的导读书目能够有效的引导读者进行阅读,使其感知传统典籍所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

3.4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传统文化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强大,人们接受信息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以往只能通过单纯书籍进行阅读的方式,正被电子读物和新媒体所代替。相比传统的读物,电子读物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让人更加便捷的学习和阅读。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借助自身在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方面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对外发布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稳步构建公共图书馆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阅读平台。同时,要建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资源库,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和相关社群,向读者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阅读资源,尤其是在重大传统节日使其,要策划相应的传统文化活动,并进行在线直播和宣传,尽其所能的利用自身在网络化方面的优势,搭建起深受读者喜爱的网络阅读平台。网络平台的建设也利于传统文化快速、形象的传播,尤其是在世界文化逐步包容的前提下,通过网络途径能够将不同国度和地区的优秀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局面。

3.5 图书馆与非遗传承相结合

非物质遗产代表了我国优质的传统文化,且非物质遗产自身具备了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公共图书馆要主动承担起传承非物质遗产的使命中,尽情发挥自身在知识积累、文化传播与整合方面的作用。公共图书馆可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组织策划相关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根据节日的文化特征,举办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以此吸引广大读者参与到传承节日文化、体会民俗风情之中。例如举办节日习俗专题讲座,对节日饰物进行展示和制作培训,一方面能够重拾传统的节俗活动,另一方面也创新了节俗活动。例如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在2019年,组织开展了“春满中原”系列文化活动,该活动包括“迎新春”年俗展览、“大家讲堂”讲座、“阅读有礼”新春读书会、少儿新春音乐会等,吸引了众多少年儿童和家长参与其中,让广大小读者在寒假期间不仅感受到了春节这一重要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传统文化知识。

3.6 与其他文化机构开展合作

历史证明只有“走出去”才能发展,任何闭门造车都会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和历史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艺术院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定期开展富有内涵和特色的传统文化展示体验活动。同时,还要加强与教育机构、媒体以及社会公益组织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要借助电视、报纸、网络及新媒体等传媒机构,对开展的相关传统文化教育及活动进行深入报道和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 结语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书籍不仅见证了各个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记录了我国深厚而璀璨的传统文化。当下,公共图书馆不仅是提供书籍借阅、收藏文史资料的机构,同时也承担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努力构建中国梦的今天,公共图书馆应多措并举、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源、人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创新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独具内涵的活动,大力普及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开辟更为宽广健康的渠道,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光辉历史,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图书馆传统服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老传统当传承
图书馆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