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美术馆如何传承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
——以莞城美术馆为例

2021-04-14 20:38陈卓愉
卷宗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东莞美术馆基层

陈卓愉

(莞城美术馆,广东 东莞 5230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正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本文以莞城美术馆为例,从办馆理念、展览策划、公教活动推广等方面,深入探讨基层美术馆如何更好地传承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

1 立足岭南文化,传播本土优秀文化

1)莞城美术馆概况。美术馆属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集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就像一座城市的雕塑品,从中能找寻出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因此,地方性美术馆更应该有责任和使命利用现有的资源,并挖掘、梳理和呈现其历史底蕴。东莞市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历代相传的人文风物;莞城区是东莞的文化和教育中心,悠久历史、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名人辈出。莞城美术馆则是由东莞市莞城街道办事处创建的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单位,于2008年2月开馆,是广东省首个镇街美术馆,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专业基层美术馆。

2)推广本土文化成绩显著。基于东莞和莞城的文化底蕴优势,莞城美术馆紧密围绕“文化莞城”发展战略,始终将“传播经典、关注本土、打造特色、贴近群众”作为办展理念,同时推出了“东莞本土艺术家推广计划”项目。开馆至今,莞城美术馆深入挖掘与研究东莞本土文化,成功策划和举办了邓白、卢柏森、黎冰鸿、张穆、郑月波、邓尔雅等本土文化名家研究展十余个。其中,“写其心·传其神——邓白艺术回顾展”入选“文化部2014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冰韵鸿图——黎冰鸿艺术研究展”入选“文化部2016年全国青年策展人项目”;“万物皆吾与——郑月波诞辰110周年作品展”,让世人重新发现与关注莞籍旅美艺术家郑月波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关系,以及他的历史影响。

2019年,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莞城美术馆特别策划并成功举办了“时代底色——新中国成立以来东莞美术作品展”,展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中国、广东美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东莞籍,及在东莞生活且对东莞美术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与推动作用的61位艺术家的165件作品,集中呈现东莞70年的文化艺术繁茂硕果,这也是首次对东莞70年来美术史进行梳理与展示。

2 深化公教特色品牌,传播普及莞邑传统文化

公共教育是确保美术馆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的主要渠道之一,是美术馆给予公众知识生产的主要途径[1]。基层美术馆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公众有着更为直接的亲和力,如何围绕展览为群众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并使观众受益,是基层美术馆的重要功能与职责。

在公共教育活动中,莞城美术馆坚持“量体裁衣”式服务、“星火燎原”式推广,不断打造并深化特色品牌活动,“在美术馆上美术课”“名家课堂”“行进中的美术馆”等深受群众欢迎。2019年,“行进中的美术馆——莞城美术馆馆校共创美育基地”项目,入选“广东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一座城市的公共美术课——莞城美术馆‘名家课堂’”公共教育项目,入选文旅部“2019年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提名项目”。举办“时代底色——新中国成立以来东莞美术作品展”期间,东莞中学、莞城建设小学等12个学校共31个班约1600名学生到莞城美术馆上美术课;莞城美术馆走进东华初级中学、东城虎英小学等7所学校,为师生开展主题讲座,并将展览内容制作成展板,巡至多所学校,为近7000名师生普及艺术知识;此外,莞城美术馆还走进社区,邀请群众参与到欣赏文化的教育活动中来……事实证明,基层美术馆最大限度地利用艺术家资源、展览资源,送文化、促交流,能刷新了本地广大在校师生、市民群众对本地传统文化的认知。

3 开创文化服务新模式,多渠道促进传统文化弘扬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种社交平台以及移动客户端、视频平台等也迅速崛起,为人们快速获取信息和及时沟通搭建了更便捷的桥梁,在文化艺术的宣传中也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1)线上活动陆续推出.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空前的危机和压力,莞城美术馆顺势而为、化危为机,充分利用“网络时空的双向延展”挖掘网络服务优势,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开辟了线上展厅、线上美术作品征集、“莞美微课堂”、活动直播等线上活动近30场,截至2021年3月15日,线上展览浏览量已达32万人次之多。举办“篆锲入神——邓尔雅篆刻作品展”期间,莞城美术馆首次推出“莞美微课堂”,5节课程均在线上进行教学,打破时空的阻隔共享学习资源,呈现全新的线上服务。

2)直播模式受欢迎。我们也可以借助直播平台,将线上线下直接联系起来,实时的互动可以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2]。除了直播展览的导览,莞城美术馆还对重要的创作示范、沙龙活动等进行直播。2020年,“好乐无荒——王可逊斫琴艺术展”展出期间,莞城美术馆结合中国非遗传统节日——七夕节,开展了“古风·新韵——美术馆之夜”沙龙活动,首次在馆内举办古琴音乐会。为了让更多艺术爱好者能共享这场传统文化盛宴,莞城美术馆开设了网络直播,至今共有近8万观众在“云上”参与了展览导赏、香道表演和文创产品展示等节目。

实践证明,基层美术馆充分利用新科技力量,开创文化服务新模式,能为传统文化带来更广阔、更多元的宣传平台和更高效的传播效果,让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新光彩。

4 不断丰富典藏,发挥藏品的社会效益

藏品是一个美术馆的立馆之本。典藏之于美术馆,就像心脏之于人类,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决定着美术馆的规模与水平,也是美术馆区别于展览馆的重要评判[3]。莞城美术馆一直重视丰富典藏,并加强研究和推广工作,截至2021年3月15日,共有馆藏作品约14158件/套,其中包括容庚、卢柏森、邓尔雅等莞邑名家的作品多件,结合馆藏和外借展品,美术馆策划举办了黎冰鸿、郑月波等名家的展览,充分利用典藏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效益。

2020年11月,“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近300件展品,汇聚了全国十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等收藏机构的精选展品,包括由东莞收藏的31件/套展品,其中8件/套由东莞市博物馆提供,23件/套展品由莞城美术馆提供。东莞外借的展品,不仅包含容庚先生生前创作的珍贵书画作品,还包含来自邓尔雅、邓蓉镜、容祖椿和容鹤龄等莞邑文化名人的书画藏品,这对宣传东莞本土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5 结语

以莞城美术馆为代表的基层美术馆,在传承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莞城和东莞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从一定的程度上讲,莞城美术馆已成为东莞的城市文化名片之一。只有坚持关注、挖掘和展示本土历史和人文内涵,夯实特色品牌建设,真正做到老百姓身边的美术馆,基层美术馆才能更加有效地传承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东莞美术馆基层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