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沙州故城遗址保护利用调查

2021-04-14 20:38段新生
卷宗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故城城墙敦煌

段新生

(敦煌市博物馆,甘肃 敦煌 736200)

1 沙州故城遗址概况

这一地区,在建郡之前为游牧民族的驻牧地。据《史记》记载,此地先后有允姓之戎、月支人、乌孙人及匈奴人居住。这些古代民族,时常发生摩擦、争斗,攻伐不断,土地易主。到西汉初年,匈奴成为这一地区的统治者。他们侵暴周围弱小民族,杀掠中西商旅,骚扰汉朝边境。汉武帝为了消除边患,打通中西和平交往的通道,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开始,多次采取军事行动,占领了河西广大地区,陆续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2 沙州故城遗址历史沿革

敦煌遗书《沙州城土境》(P2691撰于五代后汉乾佑二年,即949年)曰:“沙州城,案《录》,前汉第六武帝元鼎六年甲子(庚午)岁,将军赵破奴奉命领甘、肃、瓜三州人士筑造。”唐五代沙州城即汉敦煌郡。《汉书·武帝纪》载,元鼎6年“匈河将军赵破奴出令居,皆二千余里,不见虏而还。”将二者的意思结合起来看,很可能是当年赵破奴从令居出发,向西进发,正好来到敦煌,便调集张掖、酒泉的民工修筑了这座边塞城池。《瓜沙史事编年》(P3721·S·5693)亦记载有“武帝元鼎六年庚午岁,筑沙州城”。这和《沙州城土境》的筑城记载是相吻合的。元鼎6年(前111)还修筑了敦煌绿洲外围的土河、塞城以及水利枢纽——马圈口堰。敦煌土河和塞城均是古代军事防御设施。P.2005《沙洲都督府图经》载敦煌土河东至碛口亭,距州城51里100步,北至神威烽,距州城37里,西至白山烽,距州城30里,南至沙山,距州城7里。关于土河的修筑方法和作用,《通典·兵五》记载:“于山口贼路横断道凿。阔二丈,深二尺;以细沙散土填平,每日检行,扫令净平,人马入境即知足迹多少。”塞城又称“外城”,为环绕郡城四角绿洲的垣墙。据P.2005《沙洲都督府图经》,敦煌塞城东距城45里,南距城7里,西距城15里,北距城5里。沿城设有亭堠。马圈口堰是甘泉水进入敦煌绿洲后的头道拦水堰坝,位于今黑山咀附近,在沙州城西南25里,依马圈山而造。山在河心,堰北抵岸,南接马圈山,因山名堰。这些史料充分证明了敦煌一地的军防设施及农业生产的早期开发从这时(汉元鼎6年)起就已经开始了。

公元442年,沮渠无讳率领北凉的残余势力离开敦煌西奔鄯善的吐谷浑,敦煌随之为北魏拓拔氏所占有。西凉灭亡后,李暠的孙子李宝被俘,从武威逃出后,直奔伊吾。李宝在伊吾听到北魏进军河西敦煌危在旦夕的消息后,便率领他带领去的敦煌老百姓二千人从伊吾直奔敦煌。此时的敦煌城残墙颓壁,一片狼籍。他便带领百姓“修缮城府,规复先业”,敦煌始渐恢复。

北魏孝昌中(525年-527年),敦煌罢镇置瓜州,首任刺吏是北魏宗室明元帝四世孙东阳王元荣,元荣在任职的20年里,推进了莫高窟的营建活动,使敦煌的佛教得到了迅速发展。

唐代的敦煌进入了封建时代发展的顶峰。唐代敦煌城可分为子城和罗城两部分。子城又叫小城,位居罗城东北,为官府、衙门、官员和世家大族的居地。罗城又叫大城,为商业和主要的居民区,城中驻扎豆卢军。唐代对沙州城做了进一步的加固和重修。现存沙州城遗址的残存城墙还有唐代维修的痕迹。据敦煌天宝年间的一份会计牒上称,敦煌城周回3600“庹”,城周壕堑宽45尺,并筑有羊马城。“庹”为当时的度量单位,约合今五尺。敦煌唐代文书《沙州都督府图经》也有敦煌城有城壕“阔四十五尺,深九尺,壕绕城四面”的记载。沙州城即汉代敦煌郡城,唐立沙州,明设沙州卫,其城址一脉相承,历朝历代未曾他迁。

雍正元年(1723年),“复立沙州所”,三年,“旋升所为卫”,同年,因沙州卫城受党河水侵蚀,东墙坍坏,“于故城东另筑卫城,周围三分三里,开东西南三门”。

雍正三年在今党河东岸筑卫城,即现在敦煌市沙州镇所在地。雍正四年(1726年),清王朝在川陕总督岳钟琪的建议下,开始由甘肃56州县向敦煌移民屯垦。沙州城遗址一带所居住的是礼县移民,被称为“礼县坊”,当地老百姓也叫“礼县城”。

3 沙州故城遗址的文物构成与保护现状

沙州故城遗址文物构成主要由文物本体(包括地面遗存和地下埋藏遗存)及文物环境构成。

1)地面遗存:现残存西城墙、南城墙、北城墙、西门墩、西北角墩。遗址南北长1132米,东西宽718米,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812776平方米(折合约1219.164亩)。西墙残长64米,基础宽8米,上宽2.8米,残高2.58—4米。南墙断续残存六段,残长164米,基础宽9.5米。北墙残长2米,基础宽2米,残高1.3米。西北角墩基础南北长40.3米,东西宽30.8米,残高16米。遗址开有西门,现存西门墩,西门墩基础东西长16.8米,南北宽9米,高6.8米。

2)埋藏遗存:根据沙州故城遗址格局分析,城内外地下埋藏的尚未发现的相关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

3)文物环境:涉及与沙州故城遗址相关联的历史赋存环境,包括周边地形地貌、植被、居民等环境。

4)保存现状:遗址由两部分组成,北侧的西北角墩及相接的南侧城墙。其中西北角墩基础南北长38米,东西宽25米,残高12米;连接城墙总长69.8米,底宽约6米,平均高度约2.5米,因人为破坏现为两段,北侧较短,长12米,南侧较长,为52米。角墩及连接城墙均为版筑工艺建造,夯层厚度为8-12cm。常钧《敦煌杂抄》记载,沙州故城为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修筑,魏晋、隋唐、宋、元一直沿用,明中期废弃。

4 历年勘探情况

2011年4月,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派,陕西龙腾勘探有限公司组成15人的沙州故城遗址考古勘探工作队进驻敦煌市,对故城进行了首次勘探。共勘探面积136793.57平方米。

2015年8月26日,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派与指导,陕西龙腾勘探有限公司组成15人的沙州故城遗址考古勘探工作队再次到达敦煌市,对之进行了第二次勘探。共勘探面积200000平方米。

至此,沙州故城遗址共勘探面积586793.57平方米,基本确认了古城遗址的平面布局和遗存分布状况。

1)沙州故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153米,现存范围东西宽约659米,墙址分层分段夯筑,呈长条形,宽约15~24米。除西北角墩保存较好外,其余角墩和东墙已破坏不存,南墙地表现存6段,西墙地表现存4段,北墙地表现存1段。

2)城内区域发现遗迹现象21处,其中夯土范围2处,灰坑5座,沙石范围7处,活土坑6处,石铺范围1处。南门址外东侧所发现的夯土范围1与墙址相接,根据其所处的位置初步推测,应为南门门阙之类遗存。发现的其它遗迹无明显规律。另外,经详细勘探,在城内西南部未发现文献记载中的小城,可能小城已破坏不存。

3)沙州故城遗址整体保存较差,破坏严重,城内建筑多已不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一、沙州故城遗址沿用时间长,多次复建,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对故城破坏极大;其二、沙州故城处于党河下游,洪水多次泛滥对故城毁坏巨大,本次勘探发现的大量堆积较厚的淤积层便是明证;其三、沙州故城深居内陆,自然环境较差,长年干旱、少雨、大风,加之区域内土质含沙量大,较松散,粘性低,城墙及建筑防灾性差;考虑到西北地区的房屋建筑建构方式以夯土或土坯砌筑为主,砖石建筑极少,经河水淹没、地下水浸泡,土木架构的建筑难以保存,致此次勘探未发现明显的建筑遗存。

猜你喜欢
故城城墙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费县故城勘探报告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航拍图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残破的城墙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若使梦至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