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保护利用情况调研

2021-04-14 20:38赵海波
卷宗 2021年11期
关键词:黔南传统工艺文化遗产

赵海波

(贵州省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州 都匀 558000)

1 黔南州传统工艺保护利用情况

黔南州位居西部地区贵州省的南面,是贵州省三个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一个典型的西部两欠(“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自然生态环境保持完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蕴藏着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目前,全州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5项,州级名录179项,县级名录382项。其中:民族民间传统工艺项目已占据半壁江山。传承、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于发展壮大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黔南结合州情实际,坚持不懈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项目保护利用工作,在振兴传统工艺和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进行积极努力和有益 探索。

一是找准优势,抓住重点,抓好传统工艺项目挖掘保护与利用。经过黔南各级各部门协作配合,积极挖掘申报优秀传统工艺项目,纳入各级政府保护计划,使优秀民间传统工艺得以较好保护和合理利用,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黔南在非遗申报工作中,将民间传统工艺项目申报作为各县市申报重点,通过公布保护一批民间优秀传统工艺项目,促进民间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助推文化扶贫。目前,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断创新形式,积极探索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工作,已有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利用得到加强,基本形成了黔南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牌,工艺产品多次组织参加深圳文博会、西部非遗博览会、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等大型展示展销活动,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在探索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二是加大宣传展示交流,提升民族传统工艺知名度影响力。黔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黔南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近几年来,黔南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黔南,走向国内外,文化对外交流工作快速发展,交流水平不断提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族马尾绣、牙舟陶、枫香染工艺产品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性各种重要赛事和文化产业博览会展示展销活动。通过多层次、多项式的文化对外交流活动,让黔南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际社会和中外人士广泛认识和关注,在充分展示独特文化魅力的同时,扩大并提升黔南影响,为发展壮大黔南文化产业,促进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产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铺设了对外交流平台。同时,抓住黔南大通道优势,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文化旅游资源宣传推广工作,传统工艺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州内,利用一年一度的文化遗产日活动、茶人会和各种商贸物流峰会等活动,积极组织民间传统工艺项目参展,进一步扩大民间传统工艺产品的宣传、展示展销,为传统工艺产品搭建市场对接平台,推动产业发展。

三是积极培育传统工艺传承基地,发挥基地辐射引领带动功能。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培育和扶持建设民族工艺传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基地和重点项目,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先后有《都匀毛尖茶》等7个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族马尾绣》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山盐酸菜》等一批传统工艺产品成为贵州省特色文化产品。积极培育和扶持建设一批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企业和基地,使黔南民族传统工艺实现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双赢”。现在,黔南已培育命名了12个传承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国家级、省级传统工艺项目传承基地,通过传承基地的辐射引领带动效应,推动全州传统工艺振兴,发展壮大传统工艺品产业,助推农村群众脱贫增收和乡村振兴。

四是实施非遗传统工艺传承人群培训工程,助力文化脱贫攻坚。黔南积极争取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省文化厅非遗项目培训资金,大力实施非遗传承人群大培训工程,实施效果明显。以《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为例,至今举办了共14期国家级项目传承人群培训班,共培训都匀毛尖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群骨干分子700人。据后续跟踪和不完全统计,培训人员辐射引领和带动全州乃至全省茶产业人群超过8000人,培训效果非常明显,对于促进了茶产业发展和广大农村茶叶种植经营户脱贫增收产生积极影响。近几年来,黔南文化和旅游部门每年牵头组织举办传统工艺项目培训班40多期,培训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人和农村群众2000多人。如与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学院合作举办的《黔南纺织特色非遗高级研修班》,培训了黔南民族刺绣纺织服饰类创意设计人员20名,这批人员成为黔南民族刺绣纺织服饰行业的佼佼者和骨干分子。通过实施大规模非遗传统工艺传承人群培训工程,有力提升黔南民间传统工艺水平,促进非遗工艺品产业发展,有力推动民间传统工艺振兴和文化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五是加强交流研讨活动,搭建传承人、企业、市场交流平台,推动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牵头举办非遗生产性保护研讨交流活动,积极支持非遗项目传统工艺品产业发展。近三年,黔南分别在惠水县、三都县、都匀市成功举办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枫香印染技艺》、《水族马尾绣》等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发展交流研讨会,为项目传承人、文化企业和市场提供了沟通交流、对话合作平台,有效整合资源,推动非遗传统工艺创意产业发展。举办了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围绕黔南“绣、染、陶、银”民族文化元素为题材,广泛发动国内外文化创意设计师参与黔南民间传统工艺文创产品设计和开发,搭建文化创意设计与传统工艺产品融合平台,推出了一批具有黔南特色的优秀文化创意产品,丰富黔南文化旅游商品。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000余件,评选出优秀传统工艺设计获奖作品22件。通过建立创意设计大赛平台,提升黔南传统工艺设计水平,推动传统工艺的创新性发展。

2 黔南州传统工艺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传统工艺保护利用工作得到较快发展,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有新成效。但由于黔南地处西部地区,困难和制约因素较多。主要表现在:

1)普查抢救广度仍显不够。黔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项目资源富集,但目前抢救保护广度不够,很多传统工艺已濒临失传。

2)部分县市政府重视不够。一是保护机构和人员不健全。目前黔南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大部分仍为挂牌兼职机构,没有独立机构和人员编制,多为兼职,履行保护职责力不从心;二是管理、策划、研发等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三是发展文化产业思路不宽,基础性投入不足。

3)传统工艺开发利用深度不够。虽然近几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工艺开发利用上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开发利用,整体性、综合性利用缺少科学规划,市场拓展力度不大,宣传的广度深度不够。

3 黔南传统工艺保护利用发展思路探索

深化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认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用好用足政策,积极主动争取支持,扎实做好传统工艺振兴和开发利用工作。

1)建立各级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项资金,争取专项保护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保护专项经费投入。

2)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力度。一是加大经费投入;二是建立健全基层保护机构,充实配备保护人员,保证工作经费,实现保护工作的常态化管理;三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引进,建立一支素质好、相对稳定的保护队伍。

3)加大传统工艺振兴与工艺品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促进保护与开发互动发展。加大传统工艺项目保护推广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生产性保护基地培育建设,促进项目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4)围绕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继续加大传统工艺传承人群培训,构建工艺提升培训体系,夯实传统工艺振兴基础。

5)继续开展传统工艺项目传承基地培育工作,充分发挥传承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例如举办一系列传统技艺项目展示宣传活动。

4 结语

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利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自2017年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成效,尤其是西部地区因为底子薄,效果尤为明显,很多传统工艺项目迅速发展壮大,实现了生产性保护的良性循环,手工艺人靠着传统技艺,甚至可以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同时也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

猜你喜欢
黔南传统工艺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梦回黔南
黔南文艺界3-4月大事记
图解黔南五年 高歌猛进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