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飞行训练国际交流会议·2021”综述(上)

2021-04-15 03:09田颖华上官璐超
教练机 2021年4期
关键词:空战中国空军空军

田颖华,金 玲,上官璐超,聂 鹏

(航空工业洪都,江西 南昌,330024)

2021 年9 月27 日,第六届“军事飞行训练国际交流会议”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 会议围绕“人才、创新、合作、发展”这一主题,突出“科技发展与飞行人才培养”时代特色,共同探讨飞行人才培养和航空训练装备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需求。 会议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主办,来自驻华武官团47 个国家47 名国防武官及正式代表共计120 余人参会,在思想的碰撞交流中,为加速推进飞行人才培养和提高军事飞行训练水平探寻先进理念做法。

“军事飞行训练国际交流会议·2021”会议现场

中国空军副司令贾志刚中将发表致辞,中国空军副参谋长孙弘少将做空军主旨发言,中国空军参谋部训练局局长郝井文大校和航空工业洪都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弘先后主持了会议。

中国空军副参谋长孙弘少将做主旨发言

中国空军参谋部训练局局长郝井文大校主持会议

航空工业洪都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弘主持会议

贾志刚副司令在致辞中说,自2010 年以来,围绕推进军事飞行训练改革和飞行人才培养的问题,已经先后成功举办了五届国际交流会议。 十多年来,我们与国际友人在这里开放交流思想, 共同探讨规律,相互研究启迪,加深了彼此的友谊,为军事飞行训练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人类历史的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不论是以刀枪剑戟为标志的冷兵器时代、以火药为标志的热兵器时代、还是以电子技术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都以科技创新、科技发展为推动,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发展。新的时代,以智能技术为标志的装备跨代、信息迭代,实现了军事飞行训练领域跨越式的进步, 必将为军事飞行训练的创新注入强大动力。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更需要智者思维。未来的飞行,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操控界面,一个智能终端,而且是心智与机智融合的复杂系统,思维与理念交互的延展空间。可以说,我们超越苍穹的梦想,正在通过科技创新一步步地实现。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也给军事飞行训练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作为培养军事飞行人才的重要途经,军事飞行训练如何适应新时代科技发展的强大推力和改革转型的巨大挑战,通过优化飞行训练资源配置,构建高效飞行训练体制, 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飞行人才,是世界各国空军高度关注的共同课题。 这一课题也必将随着我们深度思考和深入交流, 得到更好、更快地解决。 中国空军作为一支负责任的大国空军,有能力捍卫国家利益和空天安全,有能力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顺应科技创新的发展大势,我们正在加快更新部队的战斗装备, 加快更新飞行训练理念,加快更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愿与世界各国空军一道,在推进军事飞行训练创新的道路上共同奋进,用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包容的胸怀,更加坚定的决心,谋求更好更快地发展。

今天的中国顺应时代潮流, 在奋战新冠疫情、打击恐怖势力、 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我们始终高举“和平、合作、发展”的旗帜,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合作,致力于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智慧和担当,一定能够在新时代军事飞行训练领域大有作为,一定能够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随后,中国、巴基斯坦、南非、新加坡等国家共12名中外代表分别做了主题发言。

一 专题发言(上)

(一) 中国空军副参谋长孙弘少将:《追踪前沿持续创新——前进中的中国空军飞行人才培养》

孙弘少将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动力。 从莱特兄弟1903 年驾驶飞机成功脱离地面,到当前四、五代机成为大国空军标配,人类的航空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 随着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在科技领域的长足发展,世界各国飞行人才培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近年来,中国空军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各项建设均取得了新进步,捍卫国家主权、空天安全的能力得到了新的发展。 在飞行人才培养上,中国空军突出了内涵发展的基础教育、底蕴丰厚的专业培训、适应发展的实战实训。 孙弘少将围绕上述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交流。

一、内涵发展的基础教育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 中国空军对飞行人才的基础教育高度重视,坚持内涵建设,突出核心竞争力培养,夯实终身发展根基。

(一)突出立德树人,培养家国情怀。 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立德树人是军事教育的根本任务。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新军事变革不断加快,中国空军飞行人才培养紧跟时代步伐,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 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基于对国家、人民、军队深厚情感,对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高度认同和责任担当,确定了发展方向。

(二)坚持面向战场,建设晓战师资。 院校是部队的演练场,课堂是战场的实操地,院校与部队精准对接,课堂同战场紧密对接,培养的飞行人才才能更对路。 院校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师资,关乎飞行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推动部队教官回流院校,强化提升战术素养。牢牢抓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飞行人才的中心任务,采取推进作战部队优秀骨干到院校交流任职、资深飞行教官到院校任教等方法,带动院校飞行教官整体的战术素养不断提升,夯实飞行人才培养质量基础。预留专职教官岗位,贴近实战教学组训。着眼实现院校与部队精准对接,提升飞行院校实战化教育训练水平,为院校编配专职教官岗位,评选部队优秀指挥员任职,围绕实战组织开展教学,优化培养模式,培育打赢人才。选聘专业文职教员,融入现代科技前沿。严格招聘标准条件,从全国各行业优秀人才中选拔高素质文职人员,不断提升文职专业教员学历结构和能力水平,将科技前沿知识和技术及时转化到课堂上、应用到训练场,打造精技术、会教学、懂作战的优秀文职专业教员队伍。

(三)注重一体布局,发挥规模效益。 科技的飞速发展,催生航空装备的跨代更迭,呼唤能够熟练掌握运用新技术新装备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随着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人员岗位分类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军事飞行训练和空战需要的飞行人才, 是我们一直研究探索的问题。着眼训练资源整合,推进飞行人才一体化培养。将飞行人才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综合设计飞行人员和战技型人员的培养体系,形成统招统育、专业分训的一体化培养大格局。着眼改进培养流程,优化调整训练装备体系。结合不同类别的飞行人才培养需求,合理规划飞行人才培养任务,构建新型飞行训练体系,探索完善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各阶段培养目标和任务分工。着眼世界一流空军发展,预置培养新型飞行人才。瞄准未来世界空军发展和中国空军建设目标,按照飞行人才培养与指挥体制、 装备建设协调发展的思路,超前培养储备适应智能化空战需要的新型飞行人才队伍。

二、底蕴丰厚的专业培训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思维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就飞行人才而言,专业培养是遂行任务能力形成的根基,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一)落实优先发展,构建新型训练体系。 院校是军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世界各国、各军种对院校建设都非常重视,但受客观条件制约以及不同军事战略的影响,建设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新时代的中国空军,牢牢把握跨越发展大势, 持之以恒推动院校优先发展, 为飞行人才专业化培养提供坚实有力的条件支撑。提升院校装备水平。以服务部队、对接部队为基点,持续推动作战飞机进入院校飞行训练体系,让训练场直通战场,以科技助力院校教练机研发,新型教练机体系逐步形成,实现了空中课堂与战场的有效衔接,使高素质飞行人才培养具备了厚实的基础。提升施教能力。院校也是战斗队,高性能的飞机装备需要高素质的飞行教官队伍。 我们采取开设武器教官课程、选派飞行教官改装和体验高机种等方法,大大提高了院校飞行教官的能力素养。提升院校训练层次。院校是飞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中国空军围绕构建简约高效的飞行人才训练体系,在院校全面培养了作战资格训练的新队伍,提升了歼击机、运输机、轰炸机飞行人才培训的层次,教育训练水平不断提高。

(二)集成专业力量,磨砺多元能力素质。 作为高科技战略性军种,世界各国空军对于人才的需求都非常迫切,中国空军在致力于战略转型的同时,高度重视主体战斗力的培养。针对空中岗位对飞行人才能力需求的差异性特点,按照基础合训、专业分训的策略,逐步打造了一体化培养的道路。专业建设注重集群化。整合飞行院校资源,重点对不同专业进行融合创新, 形成适应现代空中人才培养需求的新型专业集群,对不同岗位上的飞行人才,都能够给予良好的培训和后续支持。任职培训突出针对性。区分不同训练阶段,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整合飞机装备资源,突出相互衔接、科学有序的飞行人员实践培训,重点组织开展针对性专业培养,保证学员走出校门就具备较强的能力素养。

(三)坚持多措并举,优化人员队伍结构。 飞行人员空中执行任务时需要默契配合和创造性完成任务的能力。 不同专业背景对于综合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实施多领域联合培养。中国空军持续跟进跨专业、多领域联合培养方法研究探索,充分利用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和科技发展红利,使新知识新技术,特别是航空航天学科领域的新发展快捷进入院校体系,服务空军飞行人才培养。实施大单位招收选拔。现代作战强调联合,更强调创新。多元化的专业背景,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 中国空军坚持从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中招收选拔飞行人才,集各方优长于一体,促进了空天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实施新兴专业领域预置。科技发展推动军事创新,无论是信息化战争,还是智能化、无人化作战,都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未来的空天合作与竞争将会集科学技术发展之大成,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到无人技术、量子科技、微纳材料等,都将成为飞行人才专业培养的方向。

三、适应发展的实战实训

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部队战斗力生成的主要途径, 中国空军的军事训练起步于航空兵的飞行训练,并随着空军战训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

(一)装备体系拉动。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加速推进,世界范围内的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加速军事化,世界各国空军建设不断提速增效,中国空军大量列装新飞机装备,初步构建形成了技战术性能先进、能够为国家空天安全提供有效保障的新型装备体系。中国空军飞行员加强新装备运用训练, 在掌握新作战要素,融入现代联合作战体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二)拓展航迹历练。中国空军积极探索创新训练模式方法,由单一兵种、简单条件对抗,到多兵机种、复杂条件对抗,再发展为现在的多要素、成体系、实战环境、未知条件对抗,军事训练改革发展不断走深走实。 着眼飞得更远、训得更多、练得更难,注重借助核心能力带动整体能力。 多机种体系化训练,远距离指挥保障等成为常态,部队核心能力不断锻炼提高。 在军事训练整体能力提升的同时,安全发展观念不断增强,安全训练、安全操作水平快速提升,训练与安全实现了双赢。

(三)国际交流推动。 合作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新时代的中国空军始终秉持合作、开放、包容、共赢的态度,积极参加国际救援、防疫救灾等,先后与多国空军进行联合训练交流,打开了与世界空军互动交流的窗口,打造了与世界同行发展共赢的舞台。 希望在未来的共同发展中, 世界各国空军能够坚持开放交流,增进彼此友谊,深化合作。

最后,孙弘少将提到,2021 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空军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空军的目标努力奋进,在强军兴军征程上与世界同行携手共行,为维护世界和平,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贡献!

(二) 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巴巴尔 (Zaheer·Ahmed·Baber·Sidhu)上将进行视频发言

巴巴尔上将表示,虽然无法亲临会议现场,但是仍对中国空军司令丁来杭上将邀请他以视频形式在大会上发言表示感谢。

中国一直是巴基斯坦全天候的朋友和战略伙伴,即使现在再看,“枭龙”项目仍是两国友好合作的一面旗帜。 当前的全球和地区安全形势,加上动态战争和新技术等其他方面的不断变化,促成了巴基斯坦与中国在国防和训练领域的伙伴关系,并能有效应对任何涉及地区安全和风险的挑战。

技术正在发生变化, 这是战场和空间的一部分。战争在各个方面始终在发生变化, 面对未来战场,中国在尖端技术、破坏性技术、航空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作为中国的邻居和兄弟,巴基斯坦为中国感到骄傲。 如今,中国确实是航空探索和开发领域的少数领先者。加上与这种非接触式战争可视化的良好结合,就能更好地应对战场时间和环境的变化。

巴巴尔上将肯定中国在下一代战斗机和其他技术领域的发展,并对中国在电子战、无人机系统、无人机与无人战斗机、武器空间、网络,主要是人工智能领域能力的全面提升表示赞赏。 多年来,他见证了中国空军的巨大变革,如今它正走在全球领先的轨道上。

最后,巴巴尔上将再次感谢中国空军及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并祝福巴中友谊万岁!

(三)巴基斯坦空军“枭龙”项目办主任阿桑·拉菲克(Ahsan·Rafi)中将进行视频发言

巴基斯坦空军“枭龙”项目办主任拉菲克中将围绕飞行训练中的规则和科学技术主题做了视频发言。

拉菲克中将提到,从120 年前莱特兄弟第一次飞行开始,航空便一直是科技的最前沿,随着航空技术的巨大进步,军事航空训练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从历史上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飞行员数量先后得到了迅猛增长。 为了满足高速喷气式飞机的复杂性,训练计划也变得更加专业但也单调乏味。飞行训练中另一个重大变革是来自更加多元化的设备,导致飞行训练向更为学术化的职业转变。 信息数字化、多元化传感器、制造工艺的逐步复杂以及军机飞行员培养需求的日益急迫,都对当代军队飞行员的科学化训练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意味着全世界的军事航空训练本身正在经历一场小规模的变革。

任何飞行训练计划的核心都是学员本身,因此过去与未来的军机飞行员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能够较早接触智能技术,而这种智能技术在过去是闻所未闻的。信息革命将处理器的能力交到了现代空军每一位可能成为新兵的手中。 新兵能够接触到尖端航空技术,相对过去是巨大的飞跃。 未来的航空兵将具有更高的科技水平,这意味着,相比早期使用传感器,他们能够更快地处理数字信息,还意味着需要使用科技改善现代飞行训练计划,以满足下一代飞行员的训练需求。 为了解决以上有关更高级训练课程设置、更先进飞行员培养以及现代空战新需求等多方面问题,全世界都在迎接新的转变。

降低训练成本的方法之一是把在价格昂贵的战斗机上的训练科目转移到相对廉价的教练机上进行。采用全玻璃自适应座舱设计的教练机,能够逐步增加战斗飞行训练的复杂性,降低使用战斗机所产生的高昂成本,甚至能够减少前线战斗机与基础喷气式教练机之间的过渡时间,缩短整个训练周期。另一方面,还意味着作战空勤人员能够以更少的课时完成操作,自始自终享受比以往更高质量的训练。自适应座舱设计还有助于专业化训练,能够根据未来飞行员的不同专业需求调整座舱构型,从而节省训练时间和成本。

拉菲克中将指出,现代空军几乎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挽留众多高素质空勤人员担任飞行教员,同时,这些飞行教员还可以在作战队伍中发挥更多作用。 科技的另一项进步可以解决此问题,人工智能正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各战斗部门,利用这种先进技术能够在提升飞行训练品质的同时大幅增加飞行教员的数量,该技术将首次应用于飞行模拟器,并在不久的将来推动教学朝着人工智能的方向迈进。 这不仅能够确保更正确更有效地利用现代空军的宝贵资源,同时还为空军提高训练效能、消除人为失误提供了机会。

早在几十年前, 飞行模拟器就已经开始使用,针对军机飞行员作战训练, 还提出了真实-虚拟-构造(LVC)模型,LVC 能够使用三种系统生成逼真操作场景进行训练和试验。 LVC 模型中的真实部分一般包括操作平台、真实任务系统和受训学员,虚拟部分包括高素质人员以及人机回路仿真系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操作系统的功能与界面,并提供实时互动,这就是与战斗机LVC 联网的全任务模拟器。 LVC 模型的架构部分可将操作平台、系统、人员以及所有结构部件的能力和性能,呈现为计算机产生的实体,其动作由飞机模型中插入的预定义脚本来确定, 采用LVC进行作战飞行训练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为作战空勤人员提供更为复杂的场景。

巴基斯坦空军与其他任何现代空军一样,一直努力利用最新科技,提升飞行训练品质,积极追求科学技术的应用,包括针对空勤人员培训需求的多方面解决方案。 应用尖端技术来确定21 世纪空勤人员所需的潜力,采用先进科学方法,以满足针对正在受训空勤人员的技术需求,使空勤人员可以接触到现代玻璃座舱和精密仪表。 全任务模拟器有助于承接训练科目,让学员接触各种复杂的飞行情况,而这些复杂的情况一般很难在空中演练。 因此,当空勤人员对上述科技全面接触后,可以在作战融合部队中确保一定的战备需要,利用技术密集的前线战斗机实现平稳过渡。 做好战斗准备的空勤人员可以在“巴基斯坦空军卓越中心机场”接受复杂场景的训练,包括电子战训练、指定范围内模拟以及使用尖端技术、利用集成力量倍增器进行仿真等。 JF17 block 3 飞机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增加巴基斯坦空军战斗机的供给,通过人机界面和武器种类提高其性能,还能充分利用LVC,技术和全任务模拟器的集成,彻底改变飞行员的培训。 巴基斯坦空军意识到需要不断改进其训练计划以应对21 世纪的挑战, 并且正努力运用科学技术实现最大的训练价值。

作为当代军队中一支专业的空军队伍,巴基斯坦空军需要更加勤勉尽责,需要更具奉献精神,以保持高标准的专业敏锐性。 巴基斯坦空军认为,训练质量仍是首要任务,将继续采购最新的模拟器、先进的人机界面自适应驾驶舱和电子战环境训练系统,以保持技术的不断完善。

最后,拉菲克中将强调,巴基斯坦正在不断努力使用具备兼容技术的先进设备对人力资源培训进行改革,确保在空中能有更优异的表现,与中国兄弟相互合作是悠久而坚实双边关系的见证,并将在未来继续携手并进。

(四) 中国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兼教育长李晓成少将:《智能空战时代对空中指挥员培养的挑战与思考》

李晓成少将首先谈到,在20 世纪的短短100 年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飞机产生并运用到军事,作战从平面转向立体、空军逐渐独立成军,战争形态、军事组织形态发生了重大变革,培养优秀飞行员和指挥员成为世界各国空军最为关注的问题。进入21 世纪,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成为下一场军事革命的催化剂。 智能空战时代,空中作战正处于有人和无人融合过渡阶段,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空战的指挥权、决策权仍然在人的手中。 所以,面向智能空战时代培养空中指挥员,将是空中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李晓成少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交流。

一、智能空战时代的基本特征

所谓智能空战,是运用模仿人类智能的武器实施的空中作战。智能空战时代呈现出“万物互联、人机共生、自我进化”三个基本特征。

(一)万物互联——智能空战实现的基础

万物互联的核心是去中心化,在军事领域,是将作战体系关键节点的功能近乎等价地分散到各个作战单元上。军事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技术的进步, 推动了去中心化动态网状结构作战体系的发展,该体系由低成本、多功能、高效能的智能作战单元构成,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拓展特性,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互联互通,不仅可以增强系统的态势感知、信息处理和火力打击能力,大大提高作战效能,而且还可以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生存能力,这也给未来联合空中作战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二)人机共生——智能空战发展的关键

首先,人机合理分工。 按照人为主导、机为辅助、协同配合的分工原则,划分好边界,采取人机互补的分工方式,实现人机科学编组、优势互补、协同作业。其次,人机智能融合。“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或“结合”,而是人与机器智能的集成和循环,成为“形合神融”的指挥决策体。 再次,人机智能交互。 采取智能互补、智能移植的交互方法,突破传统传输介质和交互界面,实现基于语音、手势、甚至思维意识的自然交互,形成“人中有机、机中有人、人在后台、机在前台、人机一体”的人机共生系统,在空中作战指挥决策过程中,实现“人智”与“机智”信息互通、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三)自我进化——智能空战成熟的标志

在未来空战智能化进程当中, 人与机器深度融合,机器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借助智慧终端,更加精确地满足空中作战需求。无人系统或人机合一系统不断自我训练,实现演化,最终形成更加完善的作战能力, 在自主作战中发挥大于传统有人平台的作战效能。今天,大量人工智能系统采用模糊遗传算法,能够在与人类飞行员的无数次对抗中学习人类指挥决策经验,提取并生成决策机制;人工智能系统指挥仿真战斗机编队, 与经验丰富的人类飞行员模拟空战,也取得了对人类飞行员的明显优势。 作为空中指挥员,必须具备敏锐的科技洞察力,主动理解和把握好这种趋势,在智能空战成熟之际,及时做出正确的响应。

二、智能空战时代对空中指挥员的挑战

(一)对体系运用提出新的挑战

智能空战时代的“联合”将发展为多元力量、多维空间、多种样式的一体化智能联合,所以,空中指挥员必须在深刻理解万物互联的基础上,注重以智能赋能达成联合制胜,固化主动开展智能联合空中作战的思维理念。二是塑造智能体系优势。非系统无以制胜,唯联合方有胜算。 未来智能空战,系统化体系化观念是必不可少的思想方法和指挥方法。智能空战时代的空中指挥员,要善于把不同作战平台、作战要素、力量体系有效统筹起来,形成制胜空天战场的体系优势。 三是运用智能作战力量。 未来智能空战、各智能作战要素、作战单元的一体联动、效能聚优,离不开强健的智能作战系统。空中指挥员必须不断探索智能作战系统的新特点、新形态,善于把握其内在规律,发挥其关键优势,为智能空战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二)对指挥决策提出新的挑战

首先,空中指挥员要谙熟智能指挥手段。 智能空中作战指挥将呈现出智能认知、自主决策、云脑控制等新特点,指挥模式将步入主观与客观相适应、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统一、 推理与实证相印证的新阶段,这就要求空中指挥员必须明晰智能指挥手段的运作机理,熟练掌握和运用智能指挥方法。

其次,空中指挥员要人机融合快速决策。 人机融合是智能作战指挥的核心。人脑与人工智能“外脑”要在知识和认知层面进行相互学习,彼此促进,深层协作。 空中指挥员要善于利用智能“外脑”,弥补人的生理局限, 突破OODA (观察—判断—决策—行动)周期,实现人机融合的快速指挥决策。

再次,空中指挥员要发展作战指挥艺术。 未来智能空战的作战指挥将是人机智能系统支撑下科技方法与指挥艺术的有机融合,空中指挥员的主导地位仍然不可动摇,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提出富有创造性和思想性的空战理论,这就要求空中指挥员要善于依托智能系统发展作战指挥艺术, 形成全新的学科和学说,指导智能空战指挥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三)对科技素养提出了三方面的新挑战

一是增强科技认知力。科技认知力是对科技性能功效、价值作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它建立在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空中指挥员需要养成良好的现代学习习惯,厚实科技知识基础、拓展科技视野,能够从科技视角深刻理解智能空战的内涵本质和制胜机理。

二是激活科技创新力。科技创新力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对未来主动预见与设计的创造能力。 未来智能空战, 指挥决策能力提升的关键是创新科技运用,贯穿空战始终的斗争形式也将是创新空战对抗。空中指挥员需要了解科技创新的本质规律、创新的形式内涵和创新的原理途径。

三是提升科技运用力。科技运用力是运用科技思维方法指导和推动科技在各项军事活动中的运用能力。空中指挥员必须善于洞悉智能空战中科技运用的底层密码,实现科技力向战斗力的转化和突破。

三、做好智能空战时代空中指挥员培养的准备

(一)重塑军事教育面貌

首先,军事高等教育打造“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加紧培育一批人工智能与作战指挥、防空反导、网络攻防、电子战、无人机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专业,为未来空中指挥员打下扎实的智能空战知识基础。

其次,军官指挥教育加强“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区分层级打造智能化战争、 智能空战等方面的课群,依托“虚拟现实+5G 网络”提供现代教育平台和手段,为指挥军官构建完整的智能空战知识体系。

再次,军事职业教育丰厚“人工智能+”学习资源,鼓励指挥军官结合岗位和使命任务,充分利用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和互联网资源, 自主完成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等军事科技课程学习,不断丰富智能空战知识储备。

(二)推进军事训练转型

一是模拟训练从“仿真+网络”升级为“虚拟+智能”训练,通过人工智能,为空中指挥员提供更加近似实战的环境、场景、想定,培养更加快速、精准的指挥决策能力,适应智能空战给指挥控制带来的新变化。

二是演习演练从“实兵+红蓝对抗”升级为“智能+虚实对抗”,空中指挥员将指挥大量实兵和虚拟兵力,同时与虚拟假想敌、虚拟蓝军进行复杂体系对抗,从战术、战役、战略等各个层级掌握智能空战的指挥要领。

三是训练考核评估从“人工+智能”升级为“智能+人工”,空中指挥员无论在军种训练还是联合训练中,考核评估将从“人工为主、智能为辅”转化为“智能为主、人工为辅”。 未来,甚至完全让人工智能去挖掘处理、学习研究海量的训练数据,为优化和提高空中指挥员训练质效提供更有价值的结论。

(三)加快构建支撑体系

一是组织领导的有力支撑。中国有句古话:“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今天,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军事智能发展,军队和军种层面设立了专职领导机构,建立了首席科学家、首席技术官制度,实现了理论研究、技术发展、人才培养、组织编成的归口管理、统筹规划及专业指导,也实现了各方力量资源的联合联动,更加高效、长远地推动智能空战时代空中指挥员培养。

二是民间力量的有力支撑。1956 年,一些民间科学家创造了“人工智能”这个名词。进入21 世纪,世界各国军事智能呈井喷式发展,背后是很多大学、研究机构、军工企业在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所以,智能空战始终要坚持寓军于民的理念,积极运用地方高等教育院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让民间力量支撑好“建”的需求,让空中力量发挥好“战”的职能。

三是文化氛围的有力支撑。空军的智能空战文化氛围应该最为浓厚,身处其中,每名空中指挥员能够很快建立人机协作思维理念和行为习惯, 整个空中指挥员群体能够形成智能空战特征鲜明的基因和本能,从智能空战发展的规律特点出发,推动空军能力建设。

李晓成少将指出,2021 年7 月7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强调,“面对恐怖主义等人类公敌,我们要以合作谋安全、谋稳定,共同扎好安全的‘篱笆’”。今天,中国空军正在迎接智能空战时代的到来,但是作为军人,谁也不希望智能空战的发生。 智能空战时代,一名真正优秀的空中指挥员,不仅能够掌控智能空战的发展,更能够规避智能空战的发生,为人类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贡献力量,这是培养智能空战时代空中指挥员的最终目标。

(五)航空工业洪都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弘:《数字化时代训练装备体系的创新发展》

作为一名教练机总设计师,张弘和大家分享了数字化时代训练装备体系创新发展的一些研究体会和未来展望。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调研情况分析,分享了对数字化时代年轻人特点的理解;二是根据中国航空工业的研究和先进教练机发展情况,探讨了对教练机综合训练系统创新发展的理解以及目前重点关注的前沿方向。

张弘认为,今天的中国空军飞行院校培养的都是5-10 年以后的飞行员, 现在的飞行学员都是数字化时代的年轻人,深受科技创新浪潮和信息爆发时代趋势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职业理想甚至兴趣爱好等都关系到各国空军的未来,因材施教的基础就是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数字化已经深入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并且飞速发展。 以中国为例,从互联网全面介入生活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不再陌生,仅仅10 余年,人们的生活已经被各种屏幕、高性能应用程序包围,无论愿意与否,人们都只能生活在信息海洋和数字化设备森林中。 新冠疫情使得这一情况愈演愈烈,例如今天这个会议就是云会议,很多代表不能来现场,只能用视频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中国有研究机构对26000 多名00 后在校生进行了调研,得到的结论非常有趣。通过一张统计图,张弘分享了可能对军事飞行训练最为重要的一些观点。图中是中国2000 年—2009 年出生的在校生日常活动时间的统计表, 显示出他们习惯并善于利用屏幕社交,每天上网时间多于2 小时。同时,对学校课程的调研发现,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等逐渐进入高中课程, 其中信息技术课程选修范围包括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网络初步、人工智能初步、算法初步、移动应用设计等等。

中国2000 年—2009 年出生的在校生日常活动时间的统计表

调研表明,这些在校生向往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动,喜爱变化。 他们在具有不可预测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更愿意跟随自我意志和情感兴趣。 他们对自我约束、服从、践行传统、保持稳定比较反感,自我超越的意识多于自我增强。他们并不过于强调追求感官和物质回报,关注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愿意维护和平。特别是,这些年轻人实现自我延伸和成长的驱动更多是自发的,外界施压不一定有好效果。

从研究训练效能的角度看,数字化时代的年轻人自我效能感更高。自我效能感主要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也就是说,如果个体需要在特定条件下完成任务,自己可以调动起需要的一切,包括动机、认知等一系列行动。有人说现在的新生代好像没有那么强的使命感,没有那么能吃苦。 其实是不对的,只要是他喜欢的东西,他会比你更吃苦,更有责任感,更加努力。

张弘指出, 这些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年轻人,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懂得自我,通过数字技术高效发现兴趣,借助新技术聚焦兴趣领域,获得更高成效。

二是十分现实,在数字技术帮助下,更积极理解现实并获取有用资源。

三是不盲从权威,拥有突出独立意识和思辨能力,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再盲信权威。

四是多样性,非常理解数字化时代的多元化环境,能根据不同环境和要求做出自己的调整,希望尝试新挑战,获得新成长。

张弘强调,将数字化时代年轻人培养成为战斗机飞行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今年也去中国空军的飞行学院对年轻人进行了一些调研,发现00 后已经进入飞行学院,这些年轻人非常自信、开放、要强,他们对玻璃化座舱和数字化训练媒介很适应,他们在飞行模拟器上学习提高很快,对联网训练和战术任务兴趣很大。这就对数字化时代训练装备体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众所周知,军事飞行任务能力的决定因素包括高性能的装备、 高素质的人员和高水平的人与系统整合, 而高水平的人与系统整合与训练水平息息相关。训练水平影响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硬件基础还是训练装备体系,也就是教练机和配套的训练设备设施。

军事飞行训练的目标并不是单纯地让飞行学员学会飞行或是体会到驾驶的乐趣,而是要让现在的飞行学员达到军事任务能力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要让学员做好这样的准备就需要配套齐全的综合训练系统。

飞行训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空中飞行,首先要求教练机的性能要好,不仅对平台机动性、敏捷性等方面都有所要求,而且要尽量和战斗机的显示界面和主要功能一致,用这样高性能教练机结合嵌入式训练系统才能满足战术训练的要求。嵌入式训练系统具有机载虚拟武器、虚拟雷达、虚拟电子战系统,以及与战术训练大纲配套的虚拟战场态势。这样搭配的好处是可以增加真实的空中生理和心理压力反应,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机载设备。 在真实飞行中完成虚拟作战任务,既能熟练掌握真实的作战流程,又能进行逼真的生理和心理训练,不但破解了训练组织的难题,还减少了飞行员培养体系的总成本。

张弘还向与会者展示了我国L15 飞机配套的嵌入式战术训练系统所实现的空中飞机与地面模拟器联网开展中远距空战和近距格斗全流程训练的地面监控回放画面。

除了空中飞行训练之外,还要通过配套齐全的地面模拟训练设备进行随时随地、个性化的教学和训练,这些设备和系统既能进一步降低训练成本,又能更好地因人而异管理教学和训练,实现军事飞行训练的精益管理。不仅要考虑不同训练阶段学员的学习规律,做到衔接合理,过渡滑顺;还要精心设计教学功能,实现对战术训练任务难度的调整;更要为用户提供各种选项,并和用户合作制定定制化解决方案。

张弘强调,在保证高训练质量的同时,实现训练的安全可控是全世界空军的努力方向,目前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飞行安全保障。 对电传飞机而言,可以设定安全边界限制,加强控制律管控,对飞行员持续开展包括特情处置、风险课目体验等专项训练;

二是作战训练安全保障。主要让学员熟悉与未来战斗机相似的座舱任务环境,养成任务风险意识等;

三是加强对飞机状态的监控。不仅是对训练飞行中的飞机参数进行实时监控,还要对飞机整体及发动机实施专门的健康管理;

四是对影响飞行训练安全的人的因素的监控。洪都已经和航空医学研究机构携手研究如何更好地消除人的异常状态对飞行训练安全的影响,这对飞行学员来说更为重要,在监控的同时还要预警。

现在已经是大数据时代,如何将从小接触数字化终端的所谓“数字化一代”的年轻人培养成为战斗机飞行员,需要不断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学习环境。 所以,要利用包括可穿戴设备、机载检测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同时监控和分析飞机和人的健康状态。监控内容包括飞机飞行运动参数和飞行环境参数、飞行员的生理心理参数、人体客观体征, 甚至飞行员的操纵动作和行为等等。监控的目的是在训练安全问题出现前做好处置, 使问题尽可能少的发生,协助用户确保安全。

张弘认为,要把这些工作做好,军民训练大数据共享机制至关重要。 针对现在存在的不少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共同创建数据标准规范、统筹构建大数据中心新型基础设施、共同建立数据管理机构和运营规则、创新数据安全保障管理机制、共同开发利用数据资源、共同推动训练生态数字化转型、探索训练数据高效转化为训练效益等。

大数据时代,分布式网络化训练是发展的主流。LVC 能够将模拟训练和虚拟兵力对抗与真实飞机相结合,给飞行员前所未有的逼真、连续的作战环境体验。利用虚拟现实VR 甚至增强现实AR 等技术,使教育和训练环境更贴近真实作战任务环境,更符合个人学习改善特点;利用人工智能AI 等技术发展虚拟教员和智能陪练,为提高训练效能提供了支撑。“云”技术的发展,使得训练大数据的利用和训练资源的统筹能力得到跨越式发展,因此,构建用户“私有”的“训练云”将有助于客户高效精准地统筹资源,按需组织,持续保障训练。 随着对相关前沿科技的研究和发展,现在越来越有能力不断创新训练设施、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使得学员的学习环境能够在各个阶段都得到更好的优化,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

因材施教的持续学习环境是军事飞行训练的最重要条件,面对海量飞行训练信息和网络化、全球化管理需求,训练解决方案需要有高度的灵活性来应对多样化的训练需求。 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云上物联网等新技术的逐渐成熟,将可以实现高度信息融合和灵活资源调度,也就是所谓的“智慧管理”。 洪都已经开始针对中国空军的“战训深度耦合,清单组合式训练大纲”等要求开展研究工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进行训练管理将成为常态。

最后,张弘强调,中国航空工业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交付军事飞行训练能力,洪都已向数十个国家出口了包含教练机、地面模拟训练设施等在内的训练系统及其配套服务。洪都是中国最好的军事飞行训练供应商,拥有能够自主开发训练解决方案的专业化团队和机构,有能力将用户的任何训练需求转化为训练解决方案,并将之付诸实现以满足客户需求。

(六) 南非空军司令姆班波 (Wiseman·Simo·Mbambo)中将进行视频发言

南非空军司令姆班波中将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分享南非空军与中国空军的友好伙伴关系。

自从中国国防部与南非国防部与退役军人签订协议备忘录以来,南非国防部与中国空军(PLAAF)之间就确立了牢固稳定的关系。 南非空军,作为南非国防力量的一部分, 与中国空军在诸多领域均有合作。政府、国防部与南非空军一直支持与所有友好国家的国防外交关系,南非空军与中国空军共同开展飞行员培训与军官训练交流、邀请高级军官参加防务展或航展,邀请高级军官进行访问交流并分享双方在维和行动中的合作事宜。通过国防大学学员访问期间的思想与信息交流,两国空军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自2014年起始终保持密切接触与友好交流。

姆班波中将进一步介绍了两国空军曾经开展的一些合作活动。 在第六届国防会议上,南非空军就表达了想与中国空军共同训练的强烈愿望, 这些均在2014 年国防委员会纪要中进行了记录;2015 年7 月20 至24 日, 南非空军对中国空军进行友好访问,并且针对有关飞行训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2016年11 月期间, 南非空军参谋长参加了中国国际国防电子展(CIDEX),借机谈到了未来国防委员会的相关事宜,建议联合测试以推进计划并分析需求。

作为战略伙伴,南非国防部与南非空军都非常珍惜与中国空军的深厚友谊。新冠疫情虽然带来了很多挑战,但南非空军参谋长、南非国防部以及南非人民都坚信,中国一定能够成功应对这次乃至今后更大的挑战。

(七) 新加坡空军司令凯文·康文良 (Kelvin·Khong Boon Leong)少将进行视频发言

康文良少将首先感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邀请他代表新加坡空军以线上视频形式参加本次会议,他指出, 国际军事飞行训练会议为各国空军聚集在一起,交流分享各自在飞行训练领域最为有效的实践经验提供了机会。

新冠疫情以来,很多国家的空军都面临了飞行训练的中断,其中也包括新加坡空军,不得不适应这一情况并进行创新,以便以安全有效且不降低训练标准的方式持续训练。 同时,新加坡空军还加快了飞行训练的现代化进程并通过科技手段来改进并加强飞行训练。 十三年来,新加坡空军不断对飞行员训练系统进行变革。2008 年,首先使用PC-21 飞机替代S-211飞机进行飞机表演训练。 2014 年,从A4 飞机过渡到M-346 飞机,进行战斗机飞行员高级阶段训练,但这些改变不仅仅针对飞机平台。 引进新平台后,新加坡空军的飞行训练体系得以转型,同时训练质量也不断提升。 例如,针对S-211 飞机,在空勤预备学校的训练中,以往使用的纸质材料包括任务介绍、讲评与飞行记录资料等。不仅如此,训练用飞机也是初级的。引进的PC-21 飞机能够有助于开展基于计算机的地面训练与电子评估; 同时学员能够得到直接快速的反馈,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此外,还引入了飞行训练设备,学员可直接用于自学,完善自身薄弱环节。 如今,学员们能够更好地进行飞行前准备,讲评与评分的飞行记录现在可以全部实现电子化,便于掌握学员的不足以及学习趋势。 当然,飞机仍是训练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但是,新飞机运用的模拟器技术能够以较低成本使用现代飞机的高级航电系统进行训练。 例如,M-346 飞机的系统能够模拟高级战斗机系统中诸如数据链、雷达和目标识别吊舱等武器系统。 学员毕业时,通过互相讨论系统的使用方法,能够更快速地过渡到作战平台上。

康文良少将指出, 随着数字训练系统的使用,数据科学日趋成熟,目前新加坡空军能够最大化利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来改善飞行训练。飞行中也可利用收集的个性化数据来提高训练效能,并能够根据每位飞行员的优势和弱势为其定制训练内容。能够应用训练分析与预测模型提前预测飞行员是否适合飞行以及是否具有成为作战飞行员的潜能。利用数据分析学与人工智能,新加坡空军开始着手飞行训练程序改型计划。 目前在接受基础联队课程前,每一名飞行学员需要在空勤预备学校完成为期4 周的飞行训练课程以及大约13 架次的飞行, 以评估该学员是否适合飞行。打算用基于模拟器的飞行训练系统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新模式取代现有的旧模式,打算用先进的高保真生物测定传感器来收集数据,比如学员观察仪表的方式、学员的心率以及在模拟器内部训练时产生的面部表情等,因为这样有助于更快地预测和确定学员的飞行能力,并根据当下的飞行训练过程对结果进行重新模拟。

未来,新加坡空军仍将持续改进训练方式,需要采购新的模拟器并改进现有的模拟器,从而提供高保真的基础训练,而这些将成为训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分析学与行为科学的应用将会改善现有的评估系统,并为飞行员提供定制化且有效的飞行训练。 无论如何,新加坡空军都将坚持采用新技术以保证飞行训练能够持续安全有效、切合实际。

最后,康文良少将表示,由于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很遗憾不能到现场参加此次论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国空军一定能面对面进行交流分享。

猜你喜欢
空战中国空军空军
1937年笕桥空战战果之谜
中国空军发展史
岁末话“空军”
未来空战怎么打
中国空军最新主力战机亮相珠海航展
第三帝国的兴亡之六 大不列颠空战(下)
中国空军歼10战斗机涂装集锦
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