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2021-04-15 02:22陆士桢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建构

主持人 陆士桢[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新时代,志愿服务是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广大中国民众的一种积极生活方式,一种追求精神上满足的内在需要。与此同时,作为伴随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一种社会行为、一种逐渐全面进入到社会运行体系中的社会结构要素,人们对志愿服务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本质的思考与探讨也在不断深入。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建构独具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体系,不仅是中国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志愿服务全面有效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对全世界志愿服务发展的积极贡献。

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理论上,一方面要将志愿服务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架构,对志愿服务所涉及的问题的理论背景做出科学的全面的说明;另一方面还要对志愿服务实践运行的所有原理进行深入探讨。在实践上需要总结和探索志愿服务的全过程,并对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的运行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探索并建构基本方法和成型的模式。特别重要的是,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体系,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和理论,全面指导志愿服务理论体系的建设;如何在实践体系的建构中凸显包括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基的文化优势和精神力量,将成为理论和实践体系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具体的命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例如,人本主义是志愿服务根本的理论起源之一,同时,“以人为本”又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如何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使之成为指导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基础理论,需要相关领域的理论工作者与一线的志愿服务管理人员和志愿者合作研究,深入探讨。人本思想是支撑志愿服务不断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志愿者自身驱动力的源泉。但人本思想作为哲学领域的一种社会思潮,是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不同领域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志愿服务领域,“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以社会弱势群体为服务目标,积极推动社会福利发展,缓解社会冲突;而且表现为充分发展人类潜在能力。“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表达的是志愿者个体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个体对志愿服务的追求是一种高水平的精神满足,志愿服务本质上是建构一个有意义的世界来证实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可以说,这方面的研究和诠释有待深入。

本栏目选取的两篇文章,聚焦在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体系中的两个具体问题,一个是管理体制的建设,一个是对具体服务项目设计和执行的思考。文章中的一些设想对于建构整个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体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只是对某些方面的思考和讨论,真心希望理论界更多的专家学者、更多的志愿服务管理人员和一线志愿者,在积极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同时,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研究,携手为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体系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建构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建构游戏玩不够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