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的百年历程与主要经验

2021-04-15 05:22
江苏社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全党党性中国共产党

尹 娟

内容提要 党性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性教育百年历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性教育探索与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性教育发展与受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性教育恢复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性教育创新与完善四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党性教育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教育指导思想和学习内容、以聚焦党的中心工作为教育重点、以解决党员领导干部的突出问题为教育抓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基本原则等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性教育要根据所处时代的党性要求,围绕党的事业发展目标,坚持党性教育的人民性立场、时代性诉求、系统性构建,持续巩固、深化、拓展党性教育,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创党性教育新局面。

党性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把党性教育称为共产党人的“心学”,是“终身教育的必修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党性教育作为党员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重要方法,持之以恒地加强党性教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一部党的自我革命史,也是一部党性教育的发展史。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党性教育的历史进程,深入总结建党以来党性教育取得的实际成效和主要经验,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的百年历程

党性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不同时期党的中心工作与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党性教育,党性教育体系也在动态变化发展中日趋完善。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党性教育历程,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性教育探索与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性教育发展与受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性教育恢复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性教育创新与完善。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性教育探索与实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当时革命斗争客观形势出发,切实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党性教育,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党员干部,形成了丰硕的党性教育理论成果。

1.建党早期党性教育的积极探索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高度重视党员的党性塑造,通过党纲和党章明确要求党员要忠于党的立场、严守党的纪律。大革命时期,党通过大力发行党报党刊、创办党校等方式提高党员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员党性修养。1928年,中共六大重申了党性的重要性,要求完成党的布尔塞维克化、加强党内组织纪律建设和肃清党内非无产阶级意识。古田会议决议初步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系统论述了党内教育的重要意义、学习材料和教育方法,指明了党性教育开展的方向。建党早期,尽管没有正式提出“党性教育”的概念,但是“党内教育”思想的提出与实践,其实就是早期党性教育的积极探索。

2.延安时期党性教育的多重建构

鉴于党内存在“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以及党员队伍成分新变化,中共中央深刻认识到加强党性教育、增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力图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党员党性修养。党中央首先恢复和创办了一些学校和培训班,开展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在内的党性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党员干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强调“四个服从”,重申了党的纪律和党内法规。1939年7月,刘少奇同志发表了题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公开演讲,从党性高度提出了党员修养的任务,系统阐述了党性修养的目的、方法和要求,对我们党的党性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要求全党同志强化党性,使党成为团结统一的坚强战斗堡垒。1941年5月至1945年春,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开展了以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使全党在思想上达成高度统一。1947年冬至1948年秋,中国共产党结合当时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以“三查”和“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整党整军运动,进行了培养党员阶级性和革命性的党性教育。可以说,延安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阶段,尤其是以整风运动形式在全党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这一开创性实践,成为党性教育史上的成功典范。

3.革命胜利前夕党性教育的重心转移

1949年3月,在革命临近全国胜利的新形势下,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胜利召开。毛泽东在会议报告中专门论述了党的作风建设,郑重告诫全党要做到“两个务必”,提出在全党开展思想教育运动。这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性教育发展与受挫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党内存在的党员思想堕落问题,党中央借鉴延安整风时期的党性教育方式,及时出台有关整党整风、加强理论学习的系列决策来增进党员党性,促使全党始终保持坚强的领导力、战斗力。

1.以整党促进全党团结统一的党性教育

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应以一年时间(一九五一年)普遍进行关于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使所有党员明白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8页,第112页。同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完全同意了刘少奇报告中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意见,整党工作由此开展。与此同时,结合整党开展“三反”运动,要求“整党工作必须与‘三反’运动相结合,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进行党员八项标准的教育”。加之后来的“五反”“新三反”,事实上直至1954年春,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整党运动才告结束。这次运动对肃清党内的资产阶级思想,整顿党内贪污腐化、官僚主义的领导作风,树立廉洁朴素的作风,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作用。同年,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提出了增强党的团结的各项规定,要求对全党广大干部和党员,进行关于增强全党团结的教育,号召全党同心同德,为战胜国内外敌人的破坏阴谋,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伟大事业的胜利而奋斗。

2.以理论教育提升全党工作水平的党性教育

理论素养是党员党性修养的基石。针对党内理论教育工作薄弱引发的党内忽视理论学习的经验主义危险倾向,1951年2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明确指出,“党在学习上的任务,就是彻底纠正任何忽视理论的经验主义的危险倾向,就是领导全体党员在统一的制度下无例外地和不间断地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系统的学习”[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8页,第112页。。国民经济恢复后,为了实现党的总路线,1955年3月中共中央出台的《关于宣传唯物主义批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指示》提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并在这个思想战线上取得胜利”[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3页。,强调党的思想工作的最根本任务是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提高理论水平和党性觉悟的过程中能够懂得根据社会现实生活的发展规律来开展工作,提升执政本领。

3.以整风解决新矛盾的党性教育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转移,但许多党内干部和党员显然缺乏思想准备,加之前期整党运动、“三反”以及“新三反”运动并未能完全解决当时党员干部在党性层面存在的问题,因此,1957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但是在整风运动过程中,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使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左”的思想又迅速发展起来,致使党性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党性教育也因此遭遇挫折。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性教育恢复与推进

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场思想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时期,党中央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开展了整党、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开启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全面拨乱反正后党性教育的恢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面拨乱反正的序幕。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及事关国家发展的一些重大方针政策得以重新确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强调,“派性同无产阶级的党性根本不相容”。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恢复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了实现对党员更为系统和充分的教育,坚决有效地整顿党内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的问题,进而更好地领导和推动现代化建设,整党任务再次提上议事日程。1983年,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决定》提出“用三年的时间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0页。。这次历时三年的整党运动对于党的建设非常重要,确保我们党能更好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去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

2.国际风云变幻中党性教育的推进

20世纪80年代末的政治风波促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视为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针对党内外、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党中央认真总结党建工作的经验与教训,高度重视党性教育。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认为改善党群关系就要坚定不移加强廉政建设,在党内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及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2]参见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员党性教育手册》第7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43页。。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党的建设视为新的伟大工程,成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1998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自上而下、分期分批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进入21世纪,针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巨大变化,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为核心,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要求,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问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3.21世纪党性教育的新理路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在全党积极开展党性教育活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成为新时期党性教育的重要遵循。2005年1月至6月,中共中央在全党分三批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的党性教育活动取得了扎实成效。党的十七大后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党性教育活动,旨在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增强党的先进性,解决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不强、党风不正、执行党纪不严等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党要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以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和党内外形势。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性教育创新与完善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坚持把党性教育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推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党性教育,实现党性教育向“制度型”“常态型”转型发展[3]参见陈荣武:《党性教育的时代诉求与实践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1期。,构筑了以党章学习为基础,以作风建设为抓手,以常态化的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规章制度为保障,以时代诉求为导向的教育体系。

1.以作风建设为抓手推进党性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党的作风建设为抓手开展党性教育,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着力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思想堕落、作风不良、信仰退化等问题。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模范践行党中央的“八项规定”。随后,各地各单位相继制定落实“八项规定”实施细则。与此同时,党中央部署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全体党员党性修养,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随后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首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再次彰显了党中央持之以恒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

2.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化党性教育

党的十九大旗帜鲜明地提出“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定党员政治信仰、提高党员政治能力,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背景之下,2019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分批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锤炼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确保全党思想统一、步调一致”[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99页。,增强党员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觉悟和行动自觉,推动全党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站在党的百年历程新起点,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动员全体党员同志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共中央于2021年2月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全体党员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全体党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

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巩固党性教育

“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2]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日。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性教育开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开展的集中学习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为巩固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成果,中共中央于2017年3月出台了《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并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党性教育的永恒主题,锤炼党员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坚定谋求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政治信仰。两次活动都以长效机制建设作为手段巩固集中学习教育成果,确保党内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党内组织生活这个平台加强党性教育。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2015年以来,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多部党内法规,有序推进制度化的党性教育,在从严管理监督中加强党性教育,增强全体党员的纪律意识。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党性教育的主要经验

党性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法宝。回望百年党性教育实践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在党性教育的指导思想、学习内容、教育重点、教育原则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教育指导思想和学习内容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性教育百年实践,始终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党性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学习内容。

抗日战争期间,党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根据地积极开展党内思想教育,对致使红军遭受重挫的党内“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进行反思。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力图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轰轰烈烈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大规模党性教育的典范。针对此前理论学习中存在的脱离实际的情况,中共中央选择了22份具体且实用的文件作为整风学习的必读材料,其中党内领导人报告和文章、党内决定和文件占总数的72%,《矛盾论》《实践论》等都是党员学习的主要材料。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党性教育的关键内容。1951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开宗明义地指出:“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必须极大地加强起来。”[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页。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先后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党性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学习内容,教育党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世界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引下,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39页。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党深入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在干部轮训中要求原原本本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始终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当前党性教育指导思想和学习内容,不断加强思想建党、理论建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二)以聚焦党的中心工作为教育重点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肩负着特定的历史任务与时代使命,党的中心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完成历史任务、履行历史使命的核心关键。深入分析百年党性教育的实践及其成效,我们可以发现党性教育始终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而展开,从而推动党的各项工作服务于、服从于党的中心工作。

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党性教育紧紧围绕着这项中心工作来开展。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文章里,毛泽东进一步总结了过去党内路线的分歧,深刻分析了党内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非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风,以及受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影响的党八股。延安整风运动就是围绕着“民族解放、革命胜利”这一中心工作,肃清党内主观主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等非马克思列宁主义作风,开展全党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党内外的阵地,使广大党员的思想大大提升,使中国共产党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团结。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历史变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党性教育围绕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保证党员干部纯洁性和先进性而展开。邓小平指出:“我们执了政,拿了权,更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1]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手册》第6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1页。他要求全党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避免沾上官气,坚持党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后,党性教育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心工作,聚焦于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工作纪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加强党性培养。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科学研判党情、国情、世情,围绕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升以及拒腐防变与抵御风险能力提高两大历史课题,继续深入推进党性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党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在贯彻全面从严治党中狠抓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党章党规党纪等为学习内容的党性教育,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

(三)以解决党员领导干部的突出问题为教育抓手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百年党性教育秉承问题导向这一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直面特定历史时期党员干部存在的党性问题,着眼于解决党员领导干部的突出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党性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文献资料中有五十多篇谈到了党员的党性问题。党的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陈云等都发表过专门文章强调加强全党党性教育。这一时期,加强党性教育的直接原因是党内领导人如张国焘公开叛党、王明凌驾于中央之上以及个别党员政治上自由行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党的“四个服从”[2]“四个服从”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纪律和党内法规。但项英反抗中共中央的机会主义所引起皖南事变的历史教训,使中共中央认识到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和军队干部中的“个人主义”“独立主义”等严重缺乏党性的倾向,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影响到党的事业。由此,中共中央于1941年7月做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要求“全党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更加增强自己党性的锻炼,把个人利益服从于全党利益,把个别党的组成部分的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使全党能够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3]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手册》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4页。。随之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使党员领导干部在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中提升了党性修养,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初期,革命的胜利使党内高级领导干部出现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不少党员干部在执政过程中,出现了居功自傲、贪腐腐化、官僚习气、命令主义等违反党的政策和党的纪律的行为,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针对这一现象,党内加强了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并先后开展了整党运动、“三反”“新三反”运动,党性教育重点就是加强党员标准教育和纪律教育,清除党内高级领导干部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增加党的团结,确保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对党内的影响有所增加,党内干部出现思想混乱、作风不正等问题,中共中央随即开展了历时三年的整党运动。此后,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五届六中全会的党内若干决定大都是围绕着党内作风建设。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共中央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一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这期间,党性教育主要围绕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和党性修养展开,通过党内主题教育活动、党校干部培训、党内组织生活等形式全面推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强化对党员干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促使党员干部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培养一批符合时代发展的信念坚定、本领高强、作风硬派的年轻党员干部。

(四)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基本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人认识或学习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百年党性教育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引导全党从理论和实际联系中理解理论、应用理论、发展理论[1]参见段妍:《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百年探索历程与经验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2期。。

毛泽东在整顿全党学风问题的时候就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手册》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页。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党性教育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模式,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出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党性教育内容,增加了切乎实用的文件学习,形成了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教育模式。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党的建设基本任务就是提高全体党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党员教育侧重于理论和实际相统一,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践性原则鲜明体现在党性教育实施过程中,引导党员及党员干部科学认识党所面临的新环境新任务,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十三届四中会以后,党中央发布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党员干部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克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党的十六大以后,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总目标,以执政能力建设和执政党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与时俱进开展党性教育,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引导党员同志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党性增强与能力提升结合起来,始终保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从战略高度对党的建设做出新谋划,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要求全党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可见,党性教育贵在知行统一,百年党性教育坚持将理论的“知”与实际的“行”紧密联系。如在革命时期,组织党员深入农村、工厂开展调研;建设时期,要求领导干部下基层接触广大群众,密切党群关系,在躬身实践中实现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活生生的统一。

三、结语

百年的光辉历程昭示,正是因为重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教育,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取得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巨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性教育要根据所处时代的党性要求,围绕着党的事业发展目标,坚持党性教育的人民性立场、时代性诉求、系统性构建,进一步巩固、深化、拓展党性教育,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完善教育制度机制、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构建教育话语体系、拓展教育载体阵地等方面下苦功,不断提升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创党性教育新局面。

党和国家事业成功与否,关键在党。党性教育是党领导一切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保证,是提高党员政治定力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各级党组织要把培养一支政治强、懂专业、敢担当、作风正的高素质党员队伍作为党性教育的目标,在党内组织生活和具体工作实际中,切实抓好党员党性教育,提升党员党性修养,进而使全体党员担当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3]参见丁俊萍、王欣:《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的百年历程及经验》,《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全党党性中国共产党
罗亦农——“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之楷模”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加强纪检 强化监察 全党监督 把我们的党建设得更加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