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溪镇蟹苗培育亏损原因及应对措施

2021-04-16 01:23张厚冰奚业文
科学养鱼 2021年3期
关键词:蟹苗幼体规格

张厚冰,奚业文

(1.当涂县大陇镇农业服务中心,安徽 当涂243155;2.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安徽 合肥230601)

当涂县乌溪镇是淡水土池蟹苗养殖大镇,该镇不仅养殖蟹苗面积大,连片蟹苗池上万亩;而且养殖蟹苗历史最久,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人工培育蟹苗,那些年乌溪“七房”蟹苗成活率高,使得许多外地养殖户慕名来到该镇购买蟹苗并且学习蟹苗培育技术,但近几年来蟹苗培育面积在萎缩,培育蟹苗的经济效益下降,部分养殖户亏损。针对该情况,笔者一行到乌溪塘口调研,下面就该镇蟹苗亏损原因及应对措施提一些看法,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一、亏损原因

1.大眼幼体成活率低

乌溪养殖户蟹苗塘投放大眼幼体数量在2~3千克/亩,仅仅亩产扣蟹100~150千克。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问题,大眼幼体每亩到底投放多少为宜,如何才能提高大眼幼体的存活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高产塘口比较,亏损户通过技术创新完全可以提高产量,如果成活率提高到20%,扭亏为盈效益也翻倍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降低大眼幼体数量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所以大眼幼体并不是放得越多越好,质量好的大眼幼体放1~1.5千克/亩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提高大眼幼体的存活率。

2.“老头苗”问题比较突出

什么是“老头苗”?大闸蟹是蜕壳生长的水生动物,一旦性成熟就不会再蜕壳,这就意味着它们的体形不会再长大,性早熟的大闸蟹蟹苗养殖户称其为“老头苗”,它影响蟹苗产量,养殖户说“老头苗”光吃不长,而且还存在老苗吃嫩苗现象。笔者在2020年10月采访了乌溪镇七房村1个养殖户,其蟹苗养殖面积40亩,每个池塘面积5亩,水深80厘米,水草(主要是水花生)覆盖率60%,他说2020年“老头苗”很多,可能与2020年高温无雨也有关。从进入9月开始,他每天要用小地笼捕捞“老头苗”,平均每天捕捞0.5千克/亩“老头苗”,虽然人累点,但这项工作做得值,可以节约饲料。在调研过程中还听到有人认为“老头苗”多,说明大眼幼体成活率高、蟹苗产量高,说“老头苗”产量是一个指标型数据,一般亩产蟹苗200千克的话,“老头苗”必须占到苗种产量的10%左右,没有这么多“老头苗”,想获高产也是不可能的。当然,坚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多,有待进一步探讨。“老头苗”最好是越少越好,“老头苗”多少要根据各塘口情况而定,如果大眼幼体成活率很低,蟹苗数量少,胡乱投喂导致池塘“老头苗”偏多,这是某些养殖户平时管理不善造成的。

3.蟹苗质量参差不一,蟹苗价格战屡禁不绝

亏损的养殖户反映蟹苗培育一方面面临着成本高的局面,另外一方面销售季节养殖户互相压价,打价格战成了蟹苗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每年蟹苗销售季节就集中在2-3月,大家急于卖苗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无序竞争就不理智,全国大闸蟹养殖面积那么大,蟹苗产业应该是欣欣向荣的,大家可以跳出本地小圈子,像成品大闸蟹那样开展网上卖苗,拓宽销售渠道。

成蟹养殖户都想买质量好的蟹苗,大家知道好苗养殖成活率高、产量高,能够赚到钱。现在蟹苗养殖户流行“大亲本”,在塘口调查,养殖户都说他的蟹苗是“大亲本”的,每只要卖4元。我们要客观看待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优质优价,这是好事;另一方面不要炒作,“五母七公”的河蟹亲本培育的大眼幼体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育苗场还是常规蟹苗,如果“以次充好”会让养殖户蒙受损失。笔者认为“良种+良法”再配合科学饲养管理才能降低养殖风险。如果所有卖蟹苗的都宣称自己的是“大亲本”是不现实的,误导养殖户,也毁了真正“大亲本”的声誉。在调研过程中就听到养殖户反映2019年所谓“大亲本”苗卖给几个成蟹养殖户,下半年几家成蟹都出现长不大现象,老百姓说那成蟹像“皮蛋”一样,2020年整个村子都没有客户去买蟹苗。不管做什么生意一定要讲究诚信。

乌溪镇交通发达,毗邻南京高淳,近几年工厂不断吸引当地农民进厂打工,使得部分蟹苗养殖户“洗脚进厂”;对那些育苗规模大的用工工资也参考工厂工人工资,相比以前增加1倍多,这也是乌溪蟹苗养殖面积减少、养殖成本增加的一个原因。

二、应对措施

1.设法控制“老头苗”

“老头苗”是性早熟的蟹苗,养殖户最讨厌了,它吃食凶、长不大,规格在20~30只/千克,“老头苗”残杀中小规格的优质蟹苗很厉害。关于“老头苗”的成因大致是这样的:体质健壮、抢食能力强的蟹苗越吃越长、越长越大,蜕壳频次比普通苗快;此时遇到夏季高温,为了抵挡热应激反应,蟹苗直接进入性成熟阶段,这样就光吃不长大。以前“老头苗”当垃圾扔掉,近年来,有食品加工厂低价收购用来加工蟹粉,但是相对优质蟹苗100元/千克来算,价格相差10倍。今后乌溪镇蟹苗产业降本增效要考虑“老头苗”这一块。通过走访养殖户得知,“老头苗”是难免的,就好比水稻田里长稗草,只不过是多少的问题。建议养殖户在投饵上尽量做到均匀一致,让所有蟹苗吃饱吃好,同时通过对老塘口采取“小改大、浅改深”等措施,增加水草覆盖率或遮阳网降低水温,弱化蟹苗高温应激反应。

2.科学捕捞选择蟹苗,降低人工成本

当涂县乌溪镇是蟹苗大镇,蟹苗产业曾经非常壮大。然而现在因为劳动力紧缺、养殖成本不断上升,养殖技术需要进行创新,在蟹苗捕捞方式上也要改进,建议在蟹苗打洞越冬前用地笼捕捉蟹苗放到小池或网箱中寄养待售。众所周知,蟹苗入洞后因为低温原因很难出来,部分靠人工挖,效率低下,且易损伤蟹苗,要想办法降低捕捉蟹苗的成本。再一个节本之处是蟹苗的“打规格”环节,养殖户跟风全部要买100~140只/千克的规格苗,这种苗在育苗池中仅仅占60%,还有40%是“老头苗”和200只/千克以上的小苗,以往是人工挑选,很费工累人,一个妇女一天要挑选几万只蟹苗,除累得腰酸背痛之外,蟹苗脱水时间过长也会影响下塘成活率。建议用不同网目的箱笼在池中筛选,既快又不脱水,同时蟹苗还可以吐净肠胃、鳃中污水,提高成活率。人工挑选蟹苗的另外一个弊端是易折断蟹苗附肢,虽然蟹苗断肢后可以再生长,但伤口易感染病菌,下塘后死亡率高。据我们观察,人工每挑选一遍蟹苗,残损率在0.5%~1%。这几年本地成蟹养殖户喜欢“中规格”苗,他们来乌溪专门挑选所谓100~120只/千克的“优质蟹苗”。

我们知道一个育苗池培育的同一批蟹苗有大有小,捕捞上来后用筛子筛或人工挑选,两头去掉,大规格(一般是“老头苗”)和小规格(200只/千克以上的)都不感兴趣,独独买走规格在100~120只/千克的蟹苗,育苗户再以低价处理掉这部分“低值苗”,于是导致养殖效益偏低。我们要引导成蟹养殖户科学选择适宜自己养殖需求的蟹苗规格,不能片面认为100只/千克的就好。

每年年底卖苗存在蟹苗质量参差不一的问题,价格也相差悬殊,不乏以次充好的,建议今后可以建立行业协会管理蟹苗生产销售,让养殖户自己参与进来,采取“群防群治”的办法比较有效,加强蟹苗行业内部管理的自律性。大家按照协会统一的养殖标准进行养殖,价格也要有协会统一,杜绝以次充好、压级压价等现象,对于不遵守行业规则的要通过行业协会给予处罚,蟹苗和农作物种子一样,必要时也要用《种子法》来保护蟹农,这样才能保持乌溪镇蟹苗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创新养殖技术

创新养殖技术,提高优质蟹苗产量必须有合理的科学措施配套。比如安装微孔增氧机,增加水中溶氧;定期使用有益菌,控制蟹苗病虫害,提高产量。近年我们开展的“大池塘育苗模式”效果不错,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尝试,能够降低单位育苗成本、提高大眼幼体成活率,该模式单口池塘面积在10~15亩,水位也加深到1.2米以上,早期用网箱暂养15~20天,变成Ⅴ期幼蟹后再移入大池塘中,由于早期网箱集中喂养,密度大,易管理,成活率高。同时,水体开阔,水中溶解氧气充足稳定,水质也稳定,为全年蟹苗高产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在乌溪镇还没有看到这种模式育苗。与乌溪蟹苗相比,毗邻的宣城金宝圩蟹苗养殖户也多,育苗池面积相对偏小,池塘水草也是以水花生为主,金宝圩卖苗一般是不分规格,统货按秤称,蟹苗价格略低,据说效益可以,两地可以开展育苗技术交流,取长补短。

乌溪蟹苗除打造品牌外,还要由当地有关部门宣传引导养殖户改进养殖技术、创新养殖模式,比如提倡部分养殖户养殖小规格苗,我们推广成蟹养殖户早放苗,适当放小规格苗。通过早下塘,提早适应池塘环境,小规格苗不是太小,建议160~200只/千克,这种规格苗下塘后适应性强、蜕壳比较快,管理得当完全可以赶上来,这个看似简单的调整,操作起来也不难,主要是养殖户要掌握早捕捞上市、早清塘消毒、放苗等工作环节。养殖户要全年通盘考虑,在年初制定好养殖计划,平时生产不可“脚踏西瓜皮”“东施效颦”式随便投喂,粗放管理。

由于受到疫情和洪水影响,笔者跑的塘口数量有限,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总之我们认为广大蟹苗养殖户按照操作规程精心养殖,提高蟹苗的品质十分重要,这关系到后期成蟹养殖的效益,同时遵守行业规矩、诚信为本,在养殖技术模式上不断摸索创新,重振昔日雄风,更希望广大蟹苗养殖户扭亏为盈。

猜你喜欢
蟹苗幼体规格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近3成苗企难以维持!规格越大越亏,2022如何让泥鳅赚钱?
一年只产2万斤白仔,渔美康“杂优一号”蟹苗唯“质”是图
闭月羞花
千里求师
蚂蚁岛海域刺参浮游幼体发育过程研究
急! 成蟹没销路,蟹苗运输困难,蟹农在线求救
黄河三角洲刺参苗种繁育技术
南方地区南美白对虾育苗技术的改进
彻底撑握8大关键词 看懂规格买液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