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优质种球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021-04-16 12:02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种球原种鳞茎

针对我国百合生产长期受制于国外种球市场这一困境,本团队开展了20 年的系统研究与探索,探明了百合种球发育和休眠机理,创新了百合优质种球生产关键技术,在原原种创制、原种扩繁和商品种球贮藏等核心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实践应用。取得的突出特点和创新成果为:(1)研制出基于“体细胞胚发生”的百合高效离体再生技术,创建了胚性细胞鳞茎繁殖技术体系,实现了百合原原种培育质量和效率的重大突破。攻克了传统组培方式以不定芽途径诱导小鳞茎繁殖系数低、生产周期长的瓶颈,研制出适用于多种切花百合和10种我国原产野生百合的体细胞胚发生关键技术,实现了1克胚性愈伤组织可形成50个体细胞胚并均可正常形成小鳞茎的突破,使成苗系数较传统组培繁殖提高50倍,并显著提高了原原种质量。(2)探明了百合鳞茎形成的“淀粉-蔗糖”代谢机制,明确了SuSy1 和INV2 基因共同调节了小鳞茎的形态建成,创建了百合鳞片扦插繁殖精准调控技术体系,实现了对百合子球数量、质量以及生理状态的人工调控。鳞片扦插繁殖是百合商品种球生产的重要方法,但常常繁殖系数不高、种球质量不均一。本研究探明了淀粉代谢为蔗糖是鳞片繁殖的关键,而这种代谢模式受IBA、GA3 与相应温度(不同种类不同)调控,创建了高繁殖系数和质量的工厂化鳞片繁殖技术体系,精准控制了小鳞茎的生理状态(萌发戒休眠),实现了原种扩繁阶段繁殖系数高、子球繁殖阶段鳞茎球型和鳞片抱合度等综合品质高、子球整齐一致的高效优质种球繁殖,显著缩短了种球培育进程、实现了种球周年生产。(3)明确了低温解除百合种球休眠的生理机制,率先建立了基于淀粉代谢调节的种球低温贮藏模式及种球质量评价、检测技术体系。在系统研究商品种球发育和低温贮藏过程中淀粉-蔗糖代谢时空模式的基础上,明确了顶芽是百合鳞茎休眠的主体,外部鳞片是为顶芽解除休眠提供物质基础的活跃部位,低温通过调控蔗糖代谢酶活性,调节淀粉和蔗糖的含量。建立了针对不同种类百合和不同贮藏目的的低温控制模式,显著降低了种球低温贮藏成本;并以淀粉含量作为指示因子,建立了种球质量快速检测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种球质量检测的精准度,并使检测程序更具可操作性。(4)本研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 件;发表论文112 篇(SCI 论文17 篇),出版专著1 部,研制出种球生产专用工具和设备7 件;创建了保存百合资源1300余份的种质资源圃;备案百合新品种6个,建立百合种植示范基地5个;在辽宁和其他省份的20家企业应用推广,培训花农和生产技术人员5800人次。近3年累计推广0.91万hm2,新增产值32.52亿元,新增纯效益14.95亿元,显著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本项目由沈阳农业大学孙红梅教授主持,获2019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猜你喜欢
种球原种鳞茎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百合
10个种源西红花引种及其性状比较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洋葱种球不同处理贮藏效果研究
百合小鳞茎抽薹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2种百合科植物离体鳞茎诱导
百合种球栽植有讲究
伊犁贝母鳞茎中非生物碱化学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