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青年

2021-04-16 20:53崔慧莹秦思晶
科学大观园 2021年8期
关键词:年轻人工作

崔慧莹 秦思晶

对28岁的靖夏来说,一夜无梦的酣睡是互联网大厂职员花钱也买不到的奢侈品。

在两度搬家,购买千元羽绒被、智能助眠枕仍噩梦缠身之后,靖夏无奈地接受了现实——工作压力给她带来了睡眠障碍,一周7天,她平均有四五晚要梦回职场,被“回不完的需求、撕不完的仗”吓到惊醒,被迫见到凌晨4点的北京。

看到午休时趴倒在桌的排排“社畜”,加班到深夜打车回家还要排队几十位,靖夏感慨年轻人的睡眠真的被偷走了,日复一日深陷在少眠特“困”的恶性循环里。

中国睡眠研究会最新公布的调研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而按照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90后、00后这一代年轻人共有约3.35亿人。

年轻人的睡眠问题尤为突出。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下称《报告》),有69.3%的年轻人在23:00以后才睡觉,平均睡眠时长仅为6.4小时。

这份连续第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从2013年到2020年,国人平均睡眠时长已经从8.8小时下降至6.9小时。这意味着,人们每年从原本的睡眠时间中,生生挤出了大约28天的清醒时间——有人用来学习工作,有人忙着聚会娱乐。

“睡眠是生命进化的一种本能现象,连蚂蚁、苍蝇都要睡觉,人类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年轻人自以为能熬夜,一天仅睡5个小时,持续几十年健康问题就会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告诉记者。

焦虑的“社畜”

熱气腾腾混着赤椒红油的香辣火锅,为何煮出了软香甜嫩的鸡全翅?2021年3月9日,靖夏把这段神奇的梦境写进微博,感慨梦里妈妈煮的火锅实在太好吃了。

但梦醒了,残酷现实让她在深夜辗转反侧——这是她母亲病故的第五年,她刚接手新团队的人力资源工作,时常忙得连午休都被催着干活,只剩几分钟时间胡乱扒两口饭。“或许我太渴望一顿安静自在、有家人陪伴的晚餐了,所以才会梦见。”靖夏说。

即便回到家乡天津只需30分钟车程,因为疫情防控的要求和周末单休的限制,从跨年到春节,她已经好几个月没回家了。起初,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她选择成为“北漂”,但独居北京的日子并不如想象中愉快,纠缠她多年的梦魇并没离开。

更多时候,她在梦里与同事为一项工作业绩归属而争吵;为能否谈下30万年薪而心脏“怦怦狂跳”;犯了大错被判入狱,还在纠结今天洗头还是明天洗头……梦境常比现实更“狗血”,但无疑都是工作焦虑的映射。有时,她被闹钟吵醒,回忆昨夜的“经历”倍感疲惫,或在凌晨三四点惊醒,翻覆许久才能睡着。

“点开手机,看到凌晨一两点钟,某某又在工作群里跟进项目了、某某又在加班打卡了。”靖夏揉着蒙眬的睡眼,已经开始不爽,这些“表演型”加班的同事,比真正失眠才工作的领导更惹人烦。

社会人类学家项飙在谈到这一代年轻人的工作状态时曾说,现代职场要求“24小时on call”,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使人感到被压扁成了工具。而被描述为“内卷”的白热化竞争,更让职员陷入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尹国平告诉记者,他曾接诊过的一位程序员,忙时连续熬夜几乎不睡,等工作结束闲下来,想睡也睡不着了,等到下一个工作再来,更加做不好。在他看来,通常人们到了三四十岁后才会出现失眠问题,但近几年,失眠人群正在变得越来越年轻,尤其是IT行业程序员等高强度脑力劳动者,因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很多人在20多岁就开始失眠。

2017年一份针对8567位中国网民的“失眠”问卷就显示,睡眠质量最差的十大职业群体,包括媒体人、IT从业者、医务人员、企业高管、广告/公关人、金融从业者等。

对互联网从业者来说,要求8小时的睡眠实在奢侈,但靖夏不愿像刚刚而立之年的部门领导一样,为配合越来越失眠的中年上级,长期“被迫”加班。

“看在工资的分上,原谅他们吧。”靖夏的父亲安慰她。但问题在于,即便人们的收入提高了,能买得起数千元一条的羽绒被,却买不到夜夜好眠。

“萤火虫”族兴起

与到点儿就困的“睡星人”不同,夜间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繁荣,也催生了一大批在没有任何外力因素强迫影响下,选择主动熬夜的“萤火虫”族。

《报告》指出,在午夜1点钟以后才睡觉的熬夜群体中,“主动熬夜”与真正睡不着的失眠人群,已各占半壁江山。

在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世界睡眠日科普活动中,多位睡眠医学领域的“大咖”提到,年轻人主动熬夜正在成为日益严峻的问题。

他们熬最长的夜,蹦最嗨的迪,网购最贵的护肤精华,临睡前不忘打开理财APP,脸上还能反射出基金市场的一片绿光——更睡不着了,刷短视频开心一下。

《报告》显示,在主动熬夜的“萤火虫”人群中,有39%的人会熬夜追剧、38%的人逛街购物,熬夜玩游戏、看夜场电影的各有30.7%,另有23.4%的人是加班奋斗,比如网红主播、滴滴司机、互联网从业者等。

在对33个省市、9629个可佩戴终端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后,中国医师协会睡眠专业委员会叶京英教授发现,18~30岁的年轻人已成为入睡最晚的群体。

追求自由生活与个人兴趣,是“萤火虫”族的显著标签,他们在工作之余,宁可牺牲睡眠时间,也要享受深夜完全属于自己的休闲时光。

27岁的媒体人李渊,每晚在知乎谈地缘政治、在微博看文博科普,不刷到2点很难罢休;24岁的大学生陈楠,白天泡在自习室投简历写论文,晚上不追完当天更新的热播剧和偶像选秀综艺,总觉得像欠了作业一样难受。

多位记者随机采访的、熬夜5年以上的资深“萤火虫”认为,即便熬夜,只要能在白天补足5~6小时睡眠,也足够了。

但疲惫会如实反映在身体上。熬夜越久,越会发现皮肤粗糙暗沉,注意力难集中,已预约的工作也容易忘。《报告》调研显示,1点过后才入睡的晚睡人群,有58%的人感到第二天状态很差。

“即便能睡够8个小时,晚睡晚起也是不推荐的,白天的大脑功能、体力都不会很好。”陆林介绍,经常晚睡晚起的人,体内激素分泌易受影响,增加心理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很多年轻夫妇生育能力下降,也和睡眠问题相关。

屏幕“偷”走睡眠

中国人自古讲求“道法自然”,依四时变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城市化发展和社会竞争加剧,正把备受“成功焦虑”折磨的年轻人,引入睡眠最坏的时代。

为求学工作、婚恋生育、父母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90后、00后年轻人几乎处于人人焦虑的境况。

“现在晚上可以跟白天一样,人们总想多干一些事情,但过度用脑从事精神活动,可能会导致失眠和精神损伤,睡眠障碍或心理问题在无意间就发生了。”叶京英说。

大到霓虹灯景,小到手机屏幕,无孔不入的明暗光线,都成了阻击年轻人的睡眠杀手。

多位睡眠专家提到,人体受自然界光照影响,会形成昼夜节律,也就是俗称的生物钟——通常从22点开始分泌传递“困意”的褪黑素,23点出现困意,凌晨时段褪黑素分泌旺盛睡眠较深,到天亮就会消退。

“褪黑素就像一个信使,负责给身体传递信号——你该睡觉了啊,各系统要调节成睡眠模式,给睡眠创造条件。但光亮的刺激,会抑制人体内褪黑素的分泌。”尹国平说。

2014年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显示,电子设备屏幕会散发出一种特定的短波“蓝光”,这种“蓝光”会被我们的昼夜节律系统感知为是“白天”的光线。当人们对着电子设备屏幕的时候,人体一直在推迟大脑发射出“该睡觉了”的信号,这种光线甚至能够让我们体内的生物钟偏差4~6个时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唐向东则认为:“人类自从拥有了人造光和电,有了电视和智能手机,娱乐生活获得极大丰富。但与此同时,睡眠不足日益成为一项全球化的健康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睡眠障碍已成为全球第二常见的精神障碍,每3人中就有1人存在睡眠问题,每10人中就有1人符合失眠的正式诊断标准。

此外,叶京英在一项对33个省市、9629个可佩戴终端监测数据的研究中发现,每天运动2小时以上,可以显著提高睡眠质量,但如果是睡前1小时内运动,睡眠质量最低。

“晚上的运动或娱乐活动,会刺激人体产生兴奋激素,比如五羟色胺、多巴胺的分泌增多,造成晚上睡意浅,易失眠。”尹国平解释,还有些年轻人喜欢在晚上吃夜宵,同样也不利于睡眠。

何以解困

在豆瓣上,规模最大的失眠小组有5万多人,在温柔的组名“睡吧–和失眠说再见”之下,平均每天新增几十条求助帖,即便不看手机躺在床上,很多人依然难以入眠。

很多人备受失眠困扰,却不愿把它当作一种疾病,延误就医,或被视为“想太多”“太娇气”而忽视问题严重性。

尹国平建议,如果是偶发的失眠,可以尝试自我调整,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外界刺激来帮助入睡,打破失眠的恶性循环。而如果没有什么外界因素干扰,仍出现习惯性的失眠,且影响到第二天的精力,就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无论对于哪种程度的失眠患者,首选治疗方式是认知和行为治疗,包括睡眠卫生教育、限制睡眠时间,改正不良睡眠习惯,进行肌肉放松和腹式呼吸训练等。但在病情严重难改善的情况下,可通过安眠药、褪黑素等药物,快速消除失眠症状,但长期应用需承担药物不良反應、成瘾性等潜在风险。

面对睡眠障碍,这一届年轻人最容易选择的解决方式,通常是被互联网营销“热炒”的网红助眠产品,有人开始服用褪黑素,也有人不惜重金购买助眠仪器、枕头、香氛包括眼罩。

尽管《报告》调研显示,有52.8%的消费者认为使用网红助眠产品后没效果,还是睡不着,仅6.3%的消费者认为很好用,仍不妨碍一个千亿级别的“助眠”市场蓬勃发展。

互联网商业咨询平台头豹研究院的研报显示,2015—2019年,中国睡眠经济行业市场规模由2353亿元攀升至359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1.2%,床上用品、助眠器械、保健药物和睡眠APP等产品受到年轻人追捧。

尹国平告诉记者,现在有不少消费者把口服褪黑素当作助眠药,实际是错误的。

从临床来看,褪黑素的主要功效并非治疗失眠,而是用来帮助患者“倒时差”,治疗时相性睡眠障碍(睡眠过早或过晚),如果把它当“安眠药”长期大量服用,可能造成人体肝功能损伤。

至于香氛、睡眠仪等产品是否有助眠效果,其实很难获得客观评价。“对失眠多梦的年轻人来说,每天在阳光下运动一小时,或许是最好的方式。”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执行会长汪光亮告诉记者。

(文中靖夏、李渊为化名)

◎ 来源|南方周末

猜你喜欢
年轻人工作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这届年轻人,克花
你猜不到一个做饭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年轻人如何理财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