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里的遂心“如意”

2021-04-16 05:05李颖翀
月读 2021年2期
关键词:敬献清宫吉祥

李颖翀

“爆竹声声除旧岁,平安如意贺新年。”每逢新年,“如意”一词总是亲朋好友互相拜会时频繁使用的祝福语。人们赋予“如意”一词美好吉祥的寓意,同时也赋予“如意”美丽的形象。

作为吉祥的象征,如意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它出现于战国时期,历经汉、魏晋、唐、宋至明清,形式和文化内涵不断变化。它从民间逐渐走向书斋,从平民逐渐走向帝王,并因其“吉祥如意”“萬事如意”的寓意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装点生活、举行重要仪式的特定器具,体现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内涵。

一、如意的由来与发展

细考“如意”之义的来源,大概因其能“如人之意”。《释氏要览·如意》云:“秦言如意。《指归》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故日如意。”古人告诉我们,如意是古时候的爪杖,因其能抓搔人手无法够到的背部之痒,如人之意,所以称为“如意”。后来,如意“如人之意”的寓意被引申开来,成为现在“万事如意”“称心如意”的祝福语。

图1 山东曲阜出土的爪杖(战国晚期)

那么,如意这种器物究竟产生于何时呢?实物资料中可见的最早“如意”是山东曲阜战国墓葬中的随葬品(见图1)。该墓中发现牙雕爪杖,器首像卷曲的手掌,手掌后接长直柄,直柄装饰三角云纹。从外观看,它更接近于现代的痒痒挠,但鉴于它复杂的装饰,学者推测也有礼制的功用。

若从古籍中追溯如意的起源,相对较早的记录是东晋王嘉的《拾遗记》,记载了吴主纳潘夫人的故事,其中的如意即作为吴主的赏赐之物。《太平广记·玉如意》又说:“吴孙权时,有掘得铜匣,长二尺七寸,以琉璃为盖,又一白玉如意,所执处皆刻龙虎及蝉形。”根据文献记录,三国时的如意装饰丰富,有的使用了较为贵重的材料。

南北朝时,如意的功能又有丰富。根据《北史·魏本纪》“初,孝文欲观诸子志尚,大陈宝物,任其所取。京兆王愉等皆竞取珍玩,帝唯取骨如意而已。孝文大奇之”,《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如意,齐高祖赐隐士明僧绍竹根如意,梁武帝赐昭明太子木犀如意,石季伦、王敦皆执铁如意”两条史料,可知南北朝如意颇得贵族名士的爱重,不同身份的人还出现执选不同材质如意的情况,此时如意可能已经与人的身份挂钩。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时期如意的形象虽与魏晋时期差异不大,但其功能略有增多,北朝时如意还用于仪仗,如龙门石窟北魏正光六年(525)“帝后礼佛图”中侍女手中就执握着长柄如意。

入宋以后,如意的实用性基本不存,与爪杖彻底分为两种完全不同的物品。爪杖继续保持原始形态,有搔痒的功能,而如意则材质精良,造型优美,其首不仅有唐代出现的灵芝形,还出现了卷云形、心形等各种形态,柄身也开始柔美起来。文人对其颇为青睐,一定程度上也是美好寓意的象征。

人明以后,如意成为具有吉祥寓意且越发注重材质、外形和装饰的陈设、玩赏用具。清代时如意进入宫廷,成为皇帝的“宠儿”。其整体长度变短,主体呈流线型,装饰繁复,工艺精湛。博古之风下,还重新出现了“爪杖”形象的如意。此时的如意已经彻底成为祥瑞之物和陈设用品,并因皇帝的喜爱,一时在朝廷大员、富商大贾中掀起了收藏的热潮,又因为此时如意的制作极其讲究,于是也渐渐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二、清宫的如意收藏

古之如意,从外形和功能上均有变化。今天我们所指的如意,从样式上看即以清代如意为代表。清代宫廷中收藏了大量的如意,不仅用珍贵的材料制作,且结构、装饰精致考究,有着美好的寓意。至今仍有不少玉雕或木雕工艺品吸收了如意的形象,以示吉祥之意。目前,故宫博物院藏品中可见大量清宫旧藏如意,其形态、材质和装饰工艺可谓丰富多彩。

如意质地多用金、玉、水晶、玛瑙、竹、木、牙、角、陶瓷等珍贵材料,结构基本包含如意首及如意柄两大部分。如意首多状如心、云、芝或莲花态,柄则长而微曲,有流线型之美。为增加美感,如意首、柄之间,往往具有一个类似于颈部的“U”型连接;如意柄尾部时有嵌片,或悬挂彩线编织的璎珞,即如意穗(见图2)。

图2 如意常见结构示意图

就制作工艺而言,清宫如意可谓不惜成本。能工巧匠通过浮雕、透雕、镶嵌、填金、贴金、掐丝和累丝等装饰技法,描绘了各式各样的图案,既有普通的花卉纹和几何纹,也有蝙蝠和各类吉祥水果,还有历史人物和雅事善行等主题,展现了丰富的如意形象。

三、清宫如意的用途

清宫旧藏如意极为丰富,外形设计别致,工艺精湛,陈设把玩是它的一项重要功能。尤其是清初期,有不少陈设把玩如意的例子。以清代宫廷画师为帝王们绘制的行乐图为代表,无论雍正、乾隆,其行乐图中都-g%如意的身影。画面中如意或为手持的玩物,或为摆在桌案上的装饰。现存的如意文物中,有一小部分体量很小的,它们常常采用珍贵的宝石或竹木雕刻而成,小巧精致,特别适合拿在手上或携带在身上随时把玩。

精美的如意还拥有吉祥的寓意,因此在清朝它还作为犒赏、进献、互赠的礼物和节庆时的礼仪用品来广泛使用。帝王将如意作为犒赏赐给臣下,最早可以追溯至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将如意赐给亲王、外出执行重要公务或作为使节出使国外的大臣。乾隆时期,如意的赏赐就普遍多了,不仅皇亲贵胄、文武大臣能得到皇帝赏赐的如意,参加千叟宴的老人也能得到御赐的如意。此外,如意还成为清廷给外来使节的回礼,如清代马戛尔尼访华时,乾隆即赏赐了两柄玉如意作为回礼。

图3 雍正手持如意像

臣下敬献如意同樣始于雍正一朝。雍正皇帝喜爱如意,他不仅喜欢在案几上摆放如意,在日常生活中,他也喜欢手持如意,享受政务之外的闲暇时光(见图3)。于是臣子便投其所好,进呈如意。乾隆皇帝对如意的喜爱比他的父亲雍正有过之而无不及。乾隆六十年(1795),他还亲自下旨,要求臣工在他归政后,继续敬献如意,可见对如意的喜爱。由于皇帝的喜好,敬献如意的数量与日俱增,以至于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皇帝要下旨限制敬献如意的人群范围,控制敬献如意的数量。

在中国古代,皇家的审美和偏好总能引领一时风尚。乾隆年间,如意成为官员们争相收藏的物品。和坤被抄家时,搜出玉如意120余柄,镶玉如意1601柄,数量之多令人瞠目。嘉道年间,如意开始成为民间互赠的礼物之一。

由于如意象征着美好、幸运、顺意,于是逐渐成为生活中各种好兆头的象征。每逢年节,大家都希望能顺心如意,皇帝也不例外。于是,除夕时,皇帝会给母亲献如意,一柄如意在母子间传递,新年的祝福和期盼也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出来。大年初一,皇帝还会食用包有小金如意的“幸运饺子”,吃到“幸运饺子”也就意味着幸运和幸福将要降临,意味着新的一年国泰民安!

图4 清代镀金镶白玉双囍如意

如意还是清代婚礼中不可缺少的祥瑞之物。同光时期,出现了大量以囍字、龙凤和鸣等为主题的婚庆专用如意,此外还有大量的如意簪、双头如意(见图4)。皇帝大婚庆典中,如意贯穿始终。从迎奉礼开始,皇后的凤舆中就要放置如意和苹果,寓意平安如意;喜房坤宁宫的床上、案几上也要放置如意,寓意事事如意;帝后婚礼次日,需要先向皇太后呈递如意,然后再互递如意,妃嫔、公主等再向皇后递呈如意,寓意未来的家庭生活祥和美满。

清代中晚期,如意也成为皇帝择后选妃的信物。光绪帝选后时,就是以如意和绣花荷包作为信物的。慈禧的侄女那拉氏得到如意后,成为隆裕皇后;礼部左侍郎长叙家的两姐妹得到绣花红荷包后,成为瑾妃和珍妃。

总之,如意来源于民间,逐渐进入宫廷。清宫如意样式丰富,工艺精湛,它们既是皇帝的陈设摆件,也是美好寓意的象征。宫中诸事用如意,祈求的便是“遂心如意”。清晚期,如意与很多宫廷中常见的工艺品一样,渐次衰弱,而民间的“吉祥如意”却因其美好的寓意而保留下来,如意的云头等形象也成为一种常见的中国传统纹饰保留至今,广泛应用于家具、器物的装饰上。

猜你喜欢
敬献清宫吉祥
祖国吉祥
华清宫
悼念
好花开放送吉祥
普京冒雨纪念卫国战争
B超在产后宫内胎盘残留清官术中的应用价值
反思?
药物流产不全清宫后服用屈螺酮炔雌醇片的临床疗效评价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