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气虚”角度论治青风内障*

2021-04-17 20:03李江伟刘倩宏王贤婧姚小磊彭清华
中医药导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肝气情志气虚

李江伟,刘倩宏,王贤婧,姚小磊,彭清华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中医药防治眼耳鼻喉疾病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208)

目前各医家一般认为青风内障与肝经联系较多,但未从“肝气虚”这一角度考虑,临床发现部分青风内障患者存在乏力、嗜睡、易疲倦等气虚证表现,以及焦虑抑郁、烦躁、惊恐等情志异常的表现。因此,笔者认为肝气虚为青风内障的病机。青风内障相当于西医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1],在临床上是一类致残率较高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措施不胜枚举,但预后较差。其发病与肝的联系密切,临床证型以肝郁气滞及肝肾亏虚为主,治法多以疏肝理气及补益肝肾为主,但很少从肝气虚与本病的联系论治本病。肝的生理功能在于升发、疏泄等,青风内障患者的气虚症状和情志障碍与肝气虚有很大相关性。肝气不足导致肝气郁滞,影响着青风内障的疾病发展进程。

1 肝气虚的病因及症状

肝气郁结的患者易出现情志失调的症状,肝气虚有时会被误认为肝气郁结。久服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调肝行气之方,耗气、散气,可致肝气不足;木为水之子,肾水不足,母病及子,肝木得不到滋养则功能相应下降;熬夜、过度用眼等不良习惯耗伤肝血,血为气之母,生成肝气的来源不足,长此以往也会出现肝气不足。

《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肝气虚证的描述,《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素问·方盛衰论篇》曰:“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补之”。《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近代名家秦伯未曾指出,肝脏的升发条达能力减弱而表现出来的证候即为肝气虚之表现。[2]刘渡舟在《肝病证治概要》中提出肝气虚证:“胸胁胀满,少有疼痛,气短不足以息,难以平卧,头重目眩,四肢乏力,纳差,脉两寸细微无力,左关弦细。”[3]肝气不足将出现一般的气虚症状、情志方面的异常,以及肝经循行部位局部功能异常[4]。肝气不足,元气得不到滋养,故出现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舌胖大等全身机能下降的表现。肝主疏泄,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的功能。肝气不足则疏泄功能失常,情志失主,焦虑抑郁,主要症状是善恐善惊;肝气郁滞,气机不通则出现胸胁胀满。青风内障患者可出现头重目眩,四肢乏力,纳差,甚至腹泻等症状,究其原因可能与肝失疏泄,木不疏土导致的脾胃功能下降有关。气为血之帅,肝气不足可引起肝血不足,故出现面色无华,头晕目眩,爪甲不荣,筋脉拘急等症状。肝气不足可导致经络不通,故出现巅顶头痛、睾丸胀痛等循行部位的症状。

2 从肝气虚角度论治青风内障的理论依据

2.1 肝气虚的理论源流 纵观历史,历代医家一般不从肝气虚这一角度考虑疾病的成因,究其原因可能与肝易郁、易亢的病理特点有关。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指出“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李中梓的《医宗必读》指出“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使肝有实证而无虚证这一说法深入人心[5]。实际上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于肝气虚的记载。肝体阴而用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肝喜条达,恶抑郁。基于这些生理特点,肝病病机多为肝血不足、肝气郁滞,这使得临床治疗肝病多以补肝血、理肝气为主,从而忽略了肝气虚的存在。《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蒲辅周指出:“五脏皆有阴虚阳虚之区别。”[6]肝与心、脾、肺、肾一样,都是以精血为基础物质,在气的推动下行使本脏功能,其余四脏都有气虚证,肝脏理应也有。

2.2 从肝气虚角度认识青风内障 青风内障的记载最早见于《太平圣惠方》,历代医家通过经验总结认为,痰气郁结、情志所伤能导致此病的发生[7]。《银海精微》中所涉及的眼病多从肝经、肺经风热论治,但亦有肝气虚弱而致病者[8]。首先,虽然历代医家未言明肝气虚弱能导致青风内障,但《银海精微》明确提出“肝风目暗”的病机为“肝肾虚劳,肝气不足”。肝气不足无法化生肝肾之阴血,故肝风目暗可出现视力下降,眼痛,流泪等不适,这与青风内障的症状一致。其次,肝气不足将导致肝失于疏泄,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津液输布受阻,故出现情志所伤和痰气郁结等情况。《太平圣惠方》记载:“肝气通于目,肝气通和,则可辨五色;肝有病,则目夺精而眩,……肝不利则目昏。”补益肝气并非单纯意义上的“不足则补之”,而是补益肝气的同时辅以调和肝气。肝为将军之官,易亢进,故应顺之。孙河等[9]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中医辨证以肝郁证为主。现代研究表明肝郁证与交感神经系统紊乱有较大关联[10]。多巴胺β羟化酶(DβH)是交感神经系统紊乱的一个典型指标,陈家旭等[11]研究发现肝气虚证患者的DβH显著高于正常人,由此可见,肝气虚与POAG存在一定关联,肝气虚导致各类眼病,乃至青风内障是客观存在的。肝气虚是青风内障的重要病因病机,益气养肝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2.2.1 肝气虚导致视力下降《秘传眼科龙木论·青风内障》中认为本病多因虚所致,“因五脏虚劳所作”。正气虚不抗邪,邪盛正衰,故病情迁延不愈。青风内障究其本质是肝气虚弱,肝的正常生理功能失常导致玄府闭塞所发生的一系列疾病。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导致肝气郁滞无法推动血行,出现气滞血瘀,故可见眼部充血泛红等不适,这也可能与肝气不足,气不摄血,血溢脉外有关。肝气虚弱,木不疏土,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化致生痰、生湿,痰湿泛滥,阻滞气机,胃失降浊,故有时青风内障的首发症状是眼胀、眼痛甚至恶心呕吐。肝气不足,正常水液无法布散,故玄府闭塞,神水阻滞,损伤目系致视力永久性损害。

中医学认为的血与气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互为根本。肝血依赖肝气的推动运输至目珠而行使其正常视物功能,肝气依赖肝血得以发挥其推动、升发功能。故肝气与肝血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密不可分。肝气虚致肝血生化乏源,肝血无法荣养目珠,故青风内障最终将损害视力。

此外,肝为肾之子,肝气不足将盗取肾水的精气,长此以往将造成肾气不足,临床可见腰膝酸软、肢倦乏力等症。由此可见,目珠行使正常功能也依存肾气的滋养。

2.2.2 肝气虚导致情志异常 罹患青光眼的患者易出现情志方面的异常,首先可能与患者的体质有关。青光眼患者具有情绪易激动、易生气的特点。同时,怒会引起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尤其是肝,从而诱发高血压等疾病[12]。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是青光眼的重要致病因素[13]。两者互为因果,成为恶性循环。肝阳上亢证高血压,多因肝气虚弱导致抑郁焦虑,肝气郁而化火,耗伤肝肾阴血,阴不制阳,虚火上亢而成。其次,青光眼患者的视力逐渐减退,经过干预也效果不佳,更会一定程度导致消极情绪,加重肝气虚的证候。

2.2.3 肝气虚导致相关机能下降 由肝气虚导致的青风内障患者除了出现视力下降及情志异常外,可能还存在着气虚的情况。肝气在人体之中除了荣养肝脏本身和相关形体官窍之外,还共同参与全身正常脏腑机能的推动。肝气虚弱导致肝失疏泄,脾胃的生理机能下降,脾主四肢,脾气无法荣养四肢则出现倦怠乏力;肺与皮毛相表里,肝气无法荣养肺气出现气短懒言、易出汗等症状;肝气不足无法推动正常津液的布散,致使体内水液的停聚,故出现舌体胖大。

3 从肝气虚论治青风内障

临床上,若患者出现眼胀、眼痛或者视力下降等症状,结合与气虚证相关的病史、舌脉,先可诊断为气虚证;若整体症状与情志关系较大,结合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即可诊断为因肝气虚导致的青风内障。

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药》中指出大补肝汤具有治疗“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之功效,由“桂枝、干姜、五味子、牡丹皮各三两,山药、旋覆花、竹叶各一两”组成。《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本经逢原》记载:桂枝“辛,甘,微温。”《本草求真》谓其入心、肝。《神农本草经》谓:干姜“辛,温。”辛能行气,肝为刚脏恶抑郁,此两味辛温之药助行肝气以顺应肝之本性,防止肝气太过而化火伤及他脏,故曰辛以补之。《长沙药解》谓:五味子“味酸微苦咸,气涩”,《本草纲目》:“入肝、心”。肝气本虚,升发无力,必用酸来敛聚肝气、生发肝气。牡丹皮味苦性寒,既防肝气虚弱推动血行无力而致血行瘀滞,又可制桂枝、干姜温热化燥伤阴。《本草纲目》谓:牡丹皮“和血生血凉血”。山药味甘性平,具有补脾养胃的功效,脾为后天之本,脾土旺则肝气生化有源。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其具有降气、通利血脉之功,可消痰行气,止惊悸。《重庆唐随笔》谓:竹叶“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暑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亦指出:“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有学者基于这一理论创立了酸味补肝汤[14],药用白芍、山楂、木瓜、香橼、乌梅、川牛膝、赤小豆、五味子、山茱萸、栀子、山药及甘草。方中白芍、山楂、木瓜、香橼、川牛膝、乌梅、赤小豆、山茱萸性酸入肝能补肝气、助疏泄,恢复肝主疏泄的功能,斡旋气机枢纽,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上述9味药体现了“夫肝之病,补用酸”的原则。“助用焦苦”则选栀子,其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既清三焦之热与火。“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选山药,其甘平,归脾、肺、肾经,益气养阴。甘草甘平,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肝气,理肝气之功。

张锡纯[15]认为黄芪乃补肝气之主药,“黄芪性温,味微甘,能升提胸中大气。”一般认为,黄芪是补肺脾营气之佳品,张锡纯认为黄芪为升提大气之药,恰合肝木之升发特性,有同气相求之妙。《神农本草经》[16]曰:“人参主补五脏,能补五脏元气,补肝脾之气。”补中益气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多用于治疗内脏下垂、气虚发热等。曾白玉等[17]认为其是以“补肝实脾法”治疗肝气虚衰。

4 验案举隅

患者,男,55岁,2018年5月8日初诊,右眼开角型青光眼病史1年,左眼抗青光眼术后。患者自诉近3 d双眼视力下降,伴双眼流泪,无眼红,稍有眼痛,无脓性分泌物,平素易疲倦、乏力,情绪激动易怒,胁肋部胀满不适,夜寐尚可,纳食一般,小便调,大便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专科情况:右眼视力(Vod)0.15,左眼视力(Vos)0.40,右眼非接触式眼压(NCTos)2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非接触式眼压(NCTos)18 mmHg。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浅,虹膜纹理清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 mm,对光反射稍迟钝,眼底视盘边清色淡白,杯盘比(C/D)约0.5,动静脉直径比(A∶V)约1∶2,黄斑中心凹反光存在。于某医院诊断为开角型青光眼(右)。中医诊断:青风内障,辨证为肝气虚弱,治以补益肝气,调和肝气。方以大补肝汤加减,处方:桂枝10 g,干姜15 g,五味子6 g,牡丹皮10 g,山药15 g,旋覆花10 g,竹叶15 g,柴胡10 g,川芎10 g,甘草6 g。14剂,1剂/d,水煎服,分2次温服。

2诊:2018年5月23日,患者自诉右眼视力提高。眼痛症状较前改善。眼科检查:Vod 0.20,Vos 0.40,NCTod 21 mmHg,NCTos 19 mmHg。故在前方基础上减去牡丹皮、柴胡及川芎。14剂,用法如前。配合使用拉坦前列素滴眼液。

3诊:2018年6月7日,患者视力继续提高。眼部仍有轻微疼痛,情绪较前平稳。眼科检查:Vod 0.30,Vos 0.40,NCTod 16 mmHg,NCTos 17 mmHg。嘱咐其守方服药,14剂,用法如前。并注意调畅情志,定期监测眼压变化,配合使用拉坦前列素滴眼液。

3个月后随访,患者诉偶有自服该方,目前症状已明显改善。嘱其注意生活起居,并定期复查。

按语:患者平素性格内向,情志抑郁,久之肝气郁结,反复耗损肝气,肝开窍于目,气虚不能行血,瘀血阻于脉道,造成瞳神失养。同时,肝气不足,津液失于布散,故玄府闭塞,神水阻滞。治疗时,予以补益肝气,调和肝气,恢复肝气调和气机的功能,助气血津液得以正常布散。大补肝汤出自《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药》,方中桂枝、干姜为辛温之药,助行肝气以顺应肝之本性;五味子味酸,用以敛聚肝气、生发肝气;牡丹皮活血化瘀,并制温热之品化燥伤阴;山药补脾气以化生肝气;旋覆花降气,通利血脉;竹叶祛心火。诸药合用,使肝气条达,目珠脉动通畅,气血得以濡养,恙疾自除。

5 小 结

关于肝气虚的相关论述虽然不多,但它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重大意义。肝对于调节一身气血津液输布至关重要,肝失调和,人体无法达到阴平阳秘;肝与眼的联系较为紧密,将肝气虚理论应用到眼科疾病,对于消除眼部不适、调节患者情志具有临床意义。后世对于肝气虚的理论研究较少,各医家虽有不同看法,创立了大量补肝气之方剂,但没有足够的经验借鉴和实验研究基础,因此对于该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仍待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肝气情志气虚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春季养肝食何“味”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68例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的分析研究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