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心书》外治法使用特色分析*

2021-04-17 20:03欧阳倩王孟清
中医药导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疮疡曾氏外治法

欧阳倩,王孟清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活幼心书》[1]乃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为元代著名医家曾世荣所著,全书辨治详备,影响深远。全书分为3卷,卷上将儿科疾病编成诗赋,便于习诵;卷中明本论,对43种儿科常见病证详细论治;卷下信效方,载方230首,包括曾氏独创方及摘录的儿科验方。卷下诸方中可用于敷、贴、熏、洗、吹、点、灌、漱等局部外用方40余首,占比1/6左右。笔者以《活幼心书》卷中及卷下为主,分析曾氏外治法使用特色,以期指导临床。

1 外治法的优势

外治法是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运用药物、手术、物理等方法,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疏通经络、调气和血、调理阴阳等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2]。外治法及内治法虽治疗途径不同,但治疗机理相同,正如《理瀹骈文·略言》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3]。小儿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其生理病理虽与成人异,但其也是在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随证治之。中药内服是儿科最常用的治法,口服给药吸收迅速、利用率高,但口感一般,小儿配合度偏低,给药较困难,故外治法可作为重要补充。小儿肌肤娇嫩,脏气清灵,药物经透皮作用可直达相应腧穴及病所,未经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破环,经皮肤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达到有效血液浓度,使用安全,适应证广,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易于儿科推广[4-5]。

2 《活幼心书》外治法使用特色

2.1 剂型多样,使用方式多样《活幼心书》卷下所载方分为汤、散、丸、膏、丹、饮、金、饼8类,其中汤、散、膏、饮、金、饼6类药物中均有方药可外用发挥局部作用。其中散类包含了20余首可用于外治的方药,占本书外用方剂的1/2左右。外用散剂贮存携带都较为方便,其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其剂量也易于控制,使用方便。如黄金散一方,其治口疮,可用药末干点舌上,或用麦门冬水调点舌上;其治目生翳膜,即用汤泡澄清,频洗患处。本书可用于外用的汤、饮类方药,包含化毒汤、人参甘桔汤和立效饮。前两首方治疗咽部不适均可含咽化下,且化毒汤提出的浓调含咽,有利于提高药物浓度,更好的发挥局部效应,其类似于丸剂含服,使药物浸润咽喉而取效[4];立效饮多调涂口疮上。散剂多用于调涂局部,或加水等溶液调化后灌漱、频洗、调敷患处。膏类外用者,多含化,或作膏贴,或化开调涂,随症而用。如:地黄膏,多纳口含化,或化开调点舌上;乌附膏理囟门陷,贴囟处;祛风膏治脐口嘬风者,浓调后抹入牙关内,或无时少与含咽;远彻膏纳脐中,外以火热熨之等。金饼类中,可外用者4方,一字金调抹牙关内,用治脐口嘬风;一抹金调抹患处,治疗诸疮;通圣饼及姜豉饼可贴脐而用。《针灸大成》有“神阙主百病”的记载,肚脐角质层薄,渗透性强,药物易于吸收[4];但因小儿肌肤娇嫩,也需注意敷贴时长及过敏反应,避免皮肤破损。并书中有以霹雳散蘸点鼻内,得喷嚏为验治急慢惊风,不醒人事者的记载。鼻为肺窍,肺朝百脉,药物由鼻入肺,传输全身,而发挥治疗作用。其治惊风不省人事者,因邪盛正遏,经隧不通而肢厥脉绝,当取嚏先开其关,肺气通则诸脏气通,方可治,多用于急症救治[6]。本书所载外治法方药剂型多样,选择范围广,可见曾氏对于小儿外治法的重视,值得临床借鉴,合理选择。

2.2 外用之药,调制得当 曾氏使用外用药物常据药性及病情选择不同,调制方法有醋调、酒调、蜜调、油调等不同。黄金散以黄柏、甘草二药制成,黄柏以蜜浸透,再涂蜜炮制,可缓黄柏苦寒之性,且蜜有“天然吸收剂”之称,其含的蛋白质、树胶样芳香性物质等,可被皮肤很好吸收,增强药物吸收[7]。连床散、四黄散治疗诸疮,桃花散治疗各种出血,蟠龙散及伏龙肝散治疗脱肛等,均以清油调和,取其润泽肌肤之义。拂毒散治诸风热阴毒肿,核正发或已成而未溃者,以醇醋调涂患处;姜豉饼内入酒糟,贴于脐上,疗小便不利。酒、醋之类具有通经走窜、活血化瘀之功,也是良好的外用基质[8]。一字金治脐口嘬风,以姜汁沸汤调和,抹入牙关内,取姜汁辛香散邪之义。急慢惊风牙关紧闭者,用盐梅汤调擦上下牙根二处,因盐梅汤之酸可刺激唾液腺的分泌,可促口噤开合。饼类多为敷贴用药,多入姜蒜之品,取其温通之义,其辛辣之性,可促药物吸收。可见曾氏选方用药十分注重药物调制,调制方法是否得当也是药物是否能发挥良好效应的重要方面。

2.3 用药特色

2.3.1 用药精炼,适应证广 本书卷下可外用的40余首方,药味最多者为化毒汤,不过10味;药味最少者仅1味,如槲皮散、黄土散之类;其余大多药味在2~5味药之间。可见曾氏用药之精炼,取药少力专之义;且于使用而言,适应证也更广。如:玄霜膏,糯米1味为药,可治一切汤火疮;黄土散,1味黄土为药,治一切疮毒溃烂,脓汁不干者。黄土,即灶心土,其能燥湿消肿;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灶心土能收缩血管,缩短凝血时间,具有收敛止血之用[9]。并曾氏大多用药取材及制作方便,便于广泛使用。

2.3.2 选用清热之品,清热除邪《灵枢·痈疽》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10]认为痈肿乃寒邪客于经络所致。而后以《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11]为概括,形成了中医外科学历史上的重“热”观点的代表——“热邪致病论”[12]。阳气蓄积而发痈肿,曾氏所用外用方中多有清热之品,有清风热、湿热、气分热、血分热、热毒等不同。化毒汤、绿袍散中薄荷、荆芥解风热之邪,诸痛痒疮,皆属于火,火郁则发之。清凉膏、金波散等多方中使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黄之类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之药。《本草正义》谓:“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即疮疡一科,世人几视为阳证通用之药,实则惟疔毒一证发于实火,需连最多,余惟湿热交结,亦所恒用。”[13]黄芩者,尤善清中上二焦之热,《医学启源·用药备旨》曰:“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14]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痈肿疔疮,常与芩、连合用。大黄苦寒泄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可用于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火邪上炎者,内服可使热毒下泄清解,外用可清热消肿、活血祛瘀,治热毒疔疮,瘀血肿痛者。实验表明大黄煎剂在体外具有抗菌作用,对一些致病细菌、真菌有抑制作用[15]。四黄散以上四药加减,锉晒为末,油调涂抹患处,治小儿身上一切热毒疮疾燥痒,抓破有汁不干者。四黄散,各医籍中同名异方者多,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以大黄、黄连(或栀子)、黄柏、黄芩四药合用为主要组方的四黄散,有明显解热、促皮下渗血吸收、提高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对抗各种细菌的作用[16]。现代临床应用的四黄散,多以此四药为基础加减,广泛用于各科[17]。地黄膏中山栀可清气分、血分及三焦之热;立消散中赤芍可清血分之热。绿袍散、金波散、化毒汤中所入硼砂及绿袍散中所入青黛可清热解毒,治满口内外疮毒。《本草求原》曰硼砂“生则化腐,煅枯则生肌”[18]。青黛因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优,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者,现常用中成药口腔溃疡散即是青黛加枯矾、冰片而成[19]。化毒汤、立消散、拂毒散等多方中使用朴硝,用治风毒、目疾、阴囊肿等。朴硝,味咸,苦寒,咸能软坚,寒能清热,气坚者以咸软之,热盛者以寒清之,本品外用有清热消肿软坚之功。曾氏多用清热之药,因热易生疮疡故也。

2.3.3 酌用有毒之品,以毒攻毒 本书卷下所记载的外用方中,适量加用有毒之品,发挥以毒攻毒、以偏纠偏之用。常用的一些金属矿物类药,多为有毒之品。化毒汤中的朱砂,性寒,内服外用均有较强的解毒之用。连床散、白及散、密佗僧散中均有轻粉,其别名水银粉、汞粉,其用于治疗疮疡久溃不敛,有较强的攻毒杀虫、生肌敛疮之效,《本草正》曰其“治瘰疬诸疮毒,去腐肉,生新肉”[20]。《外科正宗》中生肌玉红膏、《医宗金鉴》中轻乳生肌散均配伍此药外用。疗目疾之金波散及治走马疳之内金散中均有铜青一药,其有去腐之用,《本草正》曰其“合金疮,止血,明目,去肤赤息肉,治恶疮、口鼻疳疮”[20]。《本草纲目》曰其“治恶疮,疳疮,吐风痰,杀虫”[21]。密佗僧散中,密佗僧用量独重,其是铅的氧化物矿物,有大毒,严禁内服,具有杀菌止痒、收敛之用。一抹金治遍身诸疮溃烂,脓汁不干者,其用红丹(即铅丹)、轻粉、硫磺之类拔毒生肌,收湿敛疮;轻粉散治小儿虫蛀牙痛也用配用轻粉、红丹、雄黄之药。除此金属矿物药外,某些植物类药也为小毒之品。立消散中商陆虽有小毒,然其外用具有良好的消肿散结解毒之功;一抹金中藜芦毒性强烈,善疗疥藓秃疮,《神农本草经》曰其“主蛊毒,咳逆……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22]。小儿肌肤娇嫩,脏气未实,本不耐此类药物,然邪盛日久,正气必伤,当去邪气,后扶正气,故曾氏外用选方善用此攻毒之品以除邪气。曾氏倡攻邪治病,在《活幼心书》中明确提出:“所谓攻者,万病先须发散外邪,表之义也。外邪既去而元气自复,即攻中有补存焉,里之义也”[1]。其所论述病证及所选方中,多以发散邪气为先[23]。然因小儿独特的生理特点,皮肤、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选用此类方药当辨证施治,斟酌药量及选择合适的外治途径与使用时长,注重药物炮制以减毒,重视用药安全,避免过犹不及。

2.3.4 善用芳香之物,行气散结 气滞血阻,结成包块,可致疮疡类等外科疾患。宋代陈自明云:“气血闻香则行,闻臭则逆,大抵疮疡,多因荣气不从,逆于肉理,郁聚为脓。得香之味,则气血流行。”[24]芳香之品避秽除浊,具辛香行气之功。烧盐散、金波散、内金散、密佗僧散、轻粉散中均用麝香一药,多用治走马疳之疮肿。麝香味辛,性温,辛香行散,具有良好的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之功。《本草经疏》曰:“麝香,其香芳烈,为通关利窍之上药。”[25]《本草正》曰其“除一切恶疮、痔漏肿痛,脓水腐肉,面氵甲斑疹”[20]。内金散、霹雳散中用白芷一药,其性辛温,其于《神农本草经》中又名芳香,《本草经疏》曰:“白芷,味辛气温无毒,其气香烈,亦芳草也……性善祛风,能蚀脓……”[25]。故多用于外感及痈疽肿痛,已溃未溃者。霹雳散、清凉膏、立效饮、一字金中均用细辛一味,其辛香温散,《本草纲目》曰:“口疮喉痹匿齿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21]。薄荷,芳香行散,清凉膏、化毒汤、绿袍散中均有薄荷,祛风膏、乌豉膏后提及可用薄荷汤调用,《本草纲目》曰其“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21]。二香散中用白胶香、降真香二药,味辛,具辛香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本草经疏》曰:“降真香,香中之清烈者也,故能辟一切恶气”[25]。二香散以此加海螵蛸、五倍子二味收涩之品,研末干涂,治瘰疬脓汁不干者。芳香之药,多含有挥发油、酮、酚类物质,此类物质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腺体分泌,并有较好的抗炎作用[26]。外用之药,曾氏注用芳香之物,主要取其辛能散能行也。

2.3.5 配伍虫类药,祛风攻毒散结 虫类药是动物药中的一部分,形体较小,大多有良好的搜风通络、消肿定痛之功,祛风力强,并多具破积消癥、活血祛瘀、消痈散肿、生肌收敛之功[27]。动物药多为血肉有情之品,大多味咸,而能软坚。金波散水调去渣频洗,可治天行赤眼,肿痛成翳,方中全蝎一药,味辛有毒,有散结攻毒、祛风除邪之功。全蝎治疮疡肿毒、瘰疬结核者,可外敷为用,如:全蝎软膏以全蝎为君祛风通络解毒,臣以蜈蚣,佐以冰片,临床研究表明其能有效促进溃疡愈合[28]。《本草纲目》中用全蝎、栀子各7个,麻油煎黑去渣,入黄蜡为膏外敷,治痈疽肿毒,效果佳[29]。风痰作祟,而致脐口嘬风、牙关紧闭者,曾氏予一字金姜汤调和,抹入牙关内。一字金中僵蚕一药,味辛行散,能祛风通络,可息内风、祛外风,味咸可软,能化痰散结,故此用之尤宜。虫类药内服外用均有祛风化痰散结之功,曾氏外用善发挥其局部效应,直达病所。

3 别阴阳,分阶段治疗

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曾氏使用外用药也遵循此。如:脱肛者,有阴阳之不同,因泻痢脾虚,肛门脱而不收者,乃阴证脱肛,以补脾温胃固肠之药内服外,以伏龙肝散外洗调涂。方中伏龙肝1两(约30 g)为君,《本草便读》曰:“伏龙肝即灶心土,须对釜脐下经火久炼而成形者,具土之质,得火之性,化柔为刚,味兼辛苦。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义。凡诸血病,由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皆可用之,《金匮》黄土汤即此意”[30]。脱肛虽无便血,但此取其温阳以固脱之义。邪热积滞于大肠,肛门色红而软,阳证脱肛者,内服清热之品,外以蟠龙散清热消肿,软坚散结为治。曾氏所用外用方中,清法为多,温法为少,所见阳证为多,阴证为少,小儿纯阳之体,受邪易化火化热,热胜则肿,局部气血壅塞,腐蚀血肉,则痈肿疮疡阳证为多。

中医外治法按疮疡初期、成脓期和溃后期的发展过程治以箍围消散、透脓祛腐和生肌收口,初期促进痈疽局限或消散,破溃期促脓腐脱出,新肉长出[31]。对疮疡类病症,曾氏也注重分阶段治疗。卷中提及瘰疬洗以槲皮散,涂用白及散、二香散。瘰疬作肿疼痛,以槲皮散频洗,方中仅槲皮一药,解毒消肿;瘰疬溃烂,脓汁不干时,涂用白及散或二香散。白及散中轻粉具腐蚀之效,黄连、贝母具清热解毒散结之功,兼有白及敛疮生肌,四药为方,解毒为主,收敛为辅;二香散则凉血解毒与收涩并重,两方随证用之。小儿阳气充足,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疮疡类疾患临床也应注重其形态等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法及外治药物。

4 注意饮食调摄,忌酒荤发物

饮食调摄,是疾病转归预后的重要因素,不仅内服汤药等需注意饮食调摄,外用药物治疗时也当配合饮食忌宜。金波散后注忌酒荤三五日;黄土散后注忌动风发热等物。小儿纯阳之体,热病为多,酒荤动风之物更易助长热邪,故更应注重饮食调摄。虽外用之药能发挥良好的局部效应,但据病情需要也需合理配合内治之法,如:立消散调涂治阴囊肿者,仍服五苓散加车前之类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内外合治,增强疗效。曾氏选方用方考虑全面周到,值得借鉴。

5 小 结

通过初步探讨曾氏外治之法可知,其所用方药剂型多种,外治方式多样;药物调制得当;用药精炼,合理选用清热、有毒、芳香、虫类之品;别阴阳、分阶段治疗;注意饮食调摄。曾氏丰富的外治经验,实用性强,对后世有着启示作用。

猜你喜欢
疮疡曾氏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应对早期麦粒肿
普济疮疡纳米银喷雾剂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菌性研究
读《曾国藩日记》:一日四省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益气药在疮疡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山村除僵尸
消托补三原则指导学生对中医外科学中疮疡外用药物的选择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
中医外治法对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