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别解

2021-04-18 23:44白荣琦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朔方灵武烽火台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描写戍边将士思乡情怀的诗作。诗的前两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中提到了两个重要的地名“回乐烽”和“受降城”,对理解这首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中的注释:“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据此,兵防建筑实体“受降城”“回乐烽”不能确指,在教学中给授课教师带来了无所适从的困惑。另外,学生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创作时间的疑问,也使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明确应对。面对这些问题,查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唐诗大辞典》,该典采用社科院研究员蒋寅对此诗的说法:“此诗作于贞元元年(785)至六年在灵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天德军灵盐丰夏等州节度使杜希全幕中时。”笔者经探讨认为有误,提出以下见解以供商榷:

一、诗中所提“受降城”既非汉代公孙敖所筑的“受降城”(即今蒙古国南戈壁省巴彦布拉格的瑙木冈县的巴音布拉格古城遗址),也非初唐时期张仁愿在乌加河北岸所筑的“西受降城”,而是指唐太宗贞元二十年(646)九月甲辰接受铁勒诸部落归降的灵州城。第一、《旧唐书·太宗本纪》载:“二十年秋八月(初十)己巳,幸灵州,庚午,次泾阳顿,铁勒回鹘、拔野古、铜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部、斛薛等十一姓遣使朝贡,奏称‘延陀可汗不事大国,部落乌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陀去,归命天子,乞置汉官。诏遣会灵州。九月甲辰,铁勒诸部落俟斤、颉利发等遣使相继而至灵州者数千人来贡方物,因请置吏,咸请至尊为可汗,于是北荒悉平”。此后,灵州城便有了“受降城”的美誉。唐太宗时,为了防止来自北部的军事威胁,灵州的军政长官一直都是由最具威名的将领担任,《唐太宗与李靖问对》载“当今将帅,惟李绩、道宗、薛万彻。”三位名将中,有两名均任过灵州都督,由此可知灵州城重要的军事防御地位。第二、在景龙二年(708年)唐初名将张仁愿担任朔方(即今宁夏)军总管后,在河套外自西而东修建了三座受降城,两两相距四百里,分别称之为“西受降城”“中受降城”和“东受降城”。究其得名来由,此三城虽然冠有“受降”之名,却主要不是为了接受当时前来受降的突厥部族而建,而是外驻城防体系,具有突出的军事防御性质,而且唐朝在三受降城及其周围地区组织垦田,还部分地解决了当地驻军的军粮供应和经费开支。唐初,北方屡遭少数游牧民族侵扰,张仁愿建次三座受降城,还有张扬太宗神威,将入寇者的铁蹄阻挡于河防之外的本真!另外,作者在北部边防幕府担任幕僚的时期,朔方节度使执掌灵武节度使留后、夏州节度使留后、振武军使、丰州都防御使四个防区的防务。灵武节度使留后,掌管会州、灵州、盐州三地的防务,而“西受降城”及“天德军”防务,由丰州都防御使节制,与灵州无涉。第三、我们还可从诗的意境进行分析,诗人是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登上受降城,看到了回乐烽前积沙似雪,受降外月色如霜,可知此回乐烽与受降城应相距不远,而《通典》中曰:“西(受降)城去灵武(郡)千余里。”故诗中“受降城”指灵州城而非“西受降城”。

二、“回乐县”系灵州的郭下县,州、县同城;“回乐烽”亦非“回乐峰”,应当是灵州城角墩上的一座烽火台。1.中唐时期的灵州城遗址今在何地,与明清时期的灵州城(即灵武城)有何承袭关系?据中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记载:“灵州,灵武,大都督府,今为灵武节度使理所……其城,赫连勃勃所置果园,今桃李千余株,郁然犹在。后魏太武帝平赫连昌,置薄骨律镇,后改置灵州,以州在河渚之中,随水上下未尝淹没,故号‘灵州。”宋时灵州城为西夏翔庆军、西平府驻地。元复曰‘灵州,属甘肃等处行中书省宁夏府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黄河水淹没灵州城,“城凡三徙”,于宣德三年(1428年)第三次迁徙灵州城,迁移到今宁夏吴忠灵武市。今宁夏吴忠市区西北郊有一个“古城湾”的地方,在黄河以东,可能是灵州城第一次迁徙之地。而吴忠市区正西的黄河中,至今仍有大型沙渚,唐灵州城当在此处。2003年5月8日,吴忠市利通区东南郊,从唐墓群中挖掘出两块墓志,一块毁坏严重,字迹模糊。另一块墓志铭字迹清晰,为“大唐故东平郡吕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其序曰:“夫人先君讳润,以声华双美,词翰两全。为将,怀军旅之谋;在公,有处理之策。百战百胜,有戍有克,元戎籍能,补充朔方节度左衙兵马使。贤夫张自谨,身继辕门,备谙戎旅,功勤奉上,劳效益彰,干用可称,莫不谈德。节使补充衙前虞候,胙蒙改职,兼委重务。夫人怀令淑之德,著婉顺之姿,内称贤行,外备礼仪,六亲所仰,九族咸依,冀保遐年,显於荣寿。宁期不幸,以太和四年七月六日终於灵州私第,享年五十有七。亲族臻赴,惋惜同词。其年十月十四日殡於回乐县东原……。”该夫人的卒年(830)比《元和郡县志》问世时间(813)晚17年,且夫人“殡於回乐县东原”,说明墓地正西的黄河沙渚之上的灵州城又可称“回乐城”,与《元和郡县志》的记载一致。2.至于“回乐烽”,当为“灵州城”角上设置的一座烽火台,而非“回乐峰”,著名语言学家蔣礼鸿在其《义府续貂·烽》中说“盖唐时边塞之地多以烽名,概以其地置有烽燧故耳……”,说明唐朝做筑烽火台多以其地名命名。也可以作者的七绝《暮过回樂烽》为证:“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西来。昔时征战回应乐,今日从军乐未回。”此诗选自《乾隆宁夏府志》,其中称“回乐,县名,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西南。回乐烽,就是回乐县咐近的烽火台”。张仁愿当年修筑东、中、西三座受降城的同时,沿黄河套外从灵州回乐的牛头山(今曰牛首山,山在今宁夏吴忠青铜峡市南端)到丰州九原的牟那山(即今内蒙包头市西北的乌拉山)建烽火台1800座,“回乐烽”当属其中的一座。张仁愿建立3座受降城、1800座烽火台的城防体系,有力地削弱了后突厥汗国。自从这些城防城体系建立之后河套内秋防有了保障,后突厥汗国的国力因此而削弱,最后被唐朝与回纥联军攻灭,漠南才归入大唐版图。

三、此诗创作时间当属唐德宗建中二年至三年(781---782)。作者在入朝前,曾在北部的节度使府公干过十多年,但作者登临的城垣是灵州,灵州又属朔方节度使管辖的防区。考察作者的生平,作者曾在建中元年(780)入朔方节度使崔宁幕府,建中四年(783)举拔萃科入朝为侍御史。查崔宁履历,他本为剑南西川节度、观察、度支营田等使,京畿观察使,由于与宰相杨炎交恶,被杨炎明升暗降到北部边疆任职,并安排其轻信削弱了崔宁的实权。《旧唐书·德宗本纪》载:“大历十四年(779)十一月……癸巳,加崔宁兼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等使,出镇坊州。……以朔方节度使虞侯杜希全为灵州留后,以鄜州刺史张光晟为单于振武军使、中东二受降城绥银鄜胜等郡州留后……。”由此可见,此时“朔方节度使虞侯杜希全为灵州留后”,并非蒋寅在《唐诗大辞典》所云:“此诗作于贞元元年(785)至六年在灵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天德军灵盐丰夏等州节度使杜希全幕中时。”亦非《唐诗选》注:“唐时受降城有中、东、西三城,这里指在灵州(今甘肃武威)的西受降城。”迄今为止,读者对诗歌特定语境的认读一直存在误解,不仅见于专业学者的研究文章,亦出现在一些大型工具书中。《汉语大词典》:“受降城,城名,汉唐筑以接受敌人投降,故名。汉故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旗北,唐筑有三城,中城在朔州,西城在灵州,东城在胜州。”《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汉受降城在今绥远境内乌喇特旗北,即汉九原北塞外,唐受降城有三,中城在朔州,西城在灵州,东城在胜州。”倒是《吕氏夫人墓志铭》中“贤夫张自谨……节使补充衙前虞候,胙蒙改职,兼委重务”句,此中唐时期朔方节度使幕府虞侯充当灵州留后的记载,与《德宗本纪》的相关内容十分吻合。

以上三点学史见解旨在抛砖引玉,也是想请方家指正。

白荣琦,甘肃省酒泉工贸中专教师。

猜你喜欢
朔方灵武烽火台
烽火台:军事预警体系的关键
“朔方”的由来与演变
徐朔方《高濂的生平和他的玉簪记传奇》手稿
“朔方论坛暨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综述
烽火台
壳聚糖对灵武长枣保鲜效果研究
灵武长枣水提多糖结构特征及理化性质
背靠烽火台吹箫
中国再生资源(灵武)产业示范基地隆重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