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解诗,提升中学生写作素养

2021-04-18 23:44尹代秀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赏析尝试古诗词

古诗词作品能高度凝练地展现生活,表达情感,虽然词句简短,但是意味深长,有很强的文化气息。但是由于初中学生阅读经验不足,对于文学文化的常识问题了解也不多,所以学生对古诗词作品的理解也常常不够深刻。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借鉴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展开以文解诗的活动,一方面能促使学生深入解读古诗词作品,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将自己的赏析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进而提升写作水平。

一、鉴赏意象,融入时代元素

意象是诗人在创作时的联想,古诗词作品中有很多形象都有某种特定的含义,它们成为了诗歌的意象。作者常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到寻常的事物中,用来表达某种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时候可以指导他们赏析意象,然后思考不同的意象在古今是否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尝试将时代元素考虑到其中。在此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微写作活动,说说自己对该作品的意象有什么独特的感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着丰富的意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展现了暴雪的场景,是千古传诵的经典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作品的时候,引导他们尝试鉴赏作品中的意象,并说说不同的诗词作品中展现的“雪”有什么不一样的气息,是否能体现出时代特色,然后展开自主创作,思考在当今的社会中,如果要以“雪”为主题创作散文的时候,应该如何展现出“雪”的象征意义。如有学生在自主创作的时候提到在古诗词中有时候用“雪”展现出寒冷、孤独的气氛,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这样的类型,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雪”则更多给人一种豪迈的感觉。该学生在自主创作的时候将“雪”和“情感”结合在一起,写了人们在雪灾后努力恢复生产的故事。这样就在创作中展现出了时代气息,给“雪”赋予了新的象征含义。

教师在引导学生围绕意象展开创作的时候,要着重提醒他们思考如何将意象和作者的生平、情感状态融合在一起进行感悟。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在自主创作的时候是否也能选择合适的意象,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让文章变得更新颖。

二、咀嚼炼字,体验汉字魅力

在古诗词中常常有一些巧妙的词句,展现出汉字独特的魅力。不少古人都喜欢斟酌咀嚼词句,如杜甫就曾经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读写活动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围绕作品中的某些词句入手,展开分析,尝试写一下自己对其的评价。这样学生能理解作品的文字特點,同时也能提升自己语言表达的精确性。

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作品中的关键词展开分析,思考其中蕴藏了什么深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么作者为何要‘问呢?大家觉得作者‘问的是什么,他有没有得到答案呢?”教师引导学生在微写作中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提升对语言理解的准确度。如有学生在作品中提到作者想要“问”的其实是人生的悲欢离合,作者认为月亮是古今恒有的,但是人生却是短暂的,所以想要借助问月的机会自问,思考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投入到人生中,作者最后认为自己要用洒脱的情感投入到生活中。在这样一番自主创作后,学生搞清楚了作者“问”的到底是什么,和作者形成了共鸣,提出了自己的个性化感悟。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围绕“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词句展开赏析,写下自己的审美感受。

炼字讲究的是“一字传神”,作者常常只是运用一两个字词就能表达出自己的无限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赏析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自主创作中,尝试修改自己以往的作品,看看能否基于炼字的思想进行词句调整,让文章给读者焕然一新的感觉。

三、艺术补白,放飞不羁想象

古诗词的特点之一就是言简意赅、语言凝练。这样就促使阅读者必须有很强的想象力,感受到作品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调动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艺术补白的方式将文章中的细节部分填满,让作者隐含的意思能得以体现。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补白的内容常常有所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互动讨论,看看谁的作品最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思想。

在学习《石壕吏》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艺术补白,先思考一下作品中有哪些留白之处,然后展开想象,思考一下如果自己创作该作品,会如何展开细化创作。如有学生认为:“在这首作品中提到‘一男附书至,我觉得可以写一下这封书信里写的是什么内容,这样也能更好地展现唐朝安史之乱期间民众的生活状态。”还有学生提出:“诗歌中提到‘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我觉得可以写一下老妪在离开家后,老翁的内心感受,写一下他的内心独白。”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指导他们展开自主创作。如有学生就围绕“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一句,展开细化描写,写了作者在离开石壕村时和老翁告别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老翁一家人的关心,也体现了老翁无奈、悲伤的心情。学生在自主创作中融入了想象力,尝试写出贴近作者情感的作品。

想象力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采用以文解诗的方式能让学生深入到古诗词的内部展开想象,尝试驰骋在文字的空间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补白方面的读写活动,让他们能更好地提升想象力,提高读写创作能力。

四、填充情节,凸显个性理解

一些古诗词作品具有一定的情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填充情节,这样学生就能将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融入到作品中,在补写中展现出独特性。教师要避免学生在读写活动中进行模仿,而要注意提升学生创作的真实性和独创性。填充情节方面的活动能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让他们将创意融入到作品中。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类的诗歌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情节填充的活动,围绕卖炭翁的形象进行创作,说说能从哪些角度入手展开创作,并将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融入到作品中。如有学生想象老者在家中还有需要照顾的妻儿,当他拿着并不值钱的布匹回到家中之后,和一家人抱头痛哭,在作品中展现了凄凉的场景。还有的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入手,想象黄衣使者白衫儿在抢走了老者的炭后,回到了宫中交差,并谎报了买炭花费的钱财,展现出了他们的贪婪和狡诈。通过这样自主填写情节的活动,学生将自己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融入到了创作中。教师指导学生在创作前先了解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思考一下当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思考作者为何要通过诗歌展现民众的疾苦。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创作,学生就能更好地填补情节,写出既有新意、又符合作者思想的情节。

在引导学生填充情节的时候,教师要指导他们注意情节的脉络是否清晰,是否按照特定的顺序来创作,其次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情节是否具有一定的连贯性,详略是否得当,对于重要情节是否有突出的描写,人物形象是否清晰生动。学生若能注意这些方面,就能更好地展开填充情节的活动。

五、知人论世,趣解文本主题

在引导学生解读作品主题思想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组织其参与到以文解诗的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自主搜索和作者有关的背景资料,思考作者在何种情况下创作此文,然后围绕其展开微写作活动,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趣解文章的主题。这样的创作能让学生更好地体现出创造性,建构新的认知图式。

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尝试抱着知人论世的思想进行自主创作,写一下这首诗歌展现出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在了解了作者的生活背景后,学生了解到此时作者的生活十分困苦,所以他在创作中自然会展现自己苦难的生活。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了解一下作者惯常的创作风格,学生发现杜甫的作品常常怀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此后学生将作者的创作理念融入到了对作品的理解中,认为作者不仅写下了对生活的无奈,同时还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会在最后提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自己在创作的时候是否也能在文章的最后有所拔高,让作品的主旨得到升华,学生展开了读写结合的活动,思考更为深刻。

在结合知人论世的思想进行创作时,学生认识到了古诗词的创作都和特定的时代有关,要分析作品的主题就要了解作品的知识背景。这样学生在自主创作的时候也会思考这一点,写出具有思想性、时代性的作品。

读写结合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审美感悟,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创想。利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学生展开以文解诗的学习活动,能让古诗词赏析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会让学生激发读写兴趣,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古诗词探究活动中。

尹代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环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赏析尝试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