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的角度解读散文文本

2021-04-18 15:15高文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词句尝试散文

语言美是散文的特点之一,散文的语言美可以体现在文采美、修辞美、情思美等诸多方面,若教师能引导学生以品味语言作为切入点,赏析散文作品,那么学生就能层层深入,逐步提升散文赏析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散文语言展开鉴赏品味,尝试总结其特点,体会其意境,提升审美鉴赏和语言建构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穿插背景,深化思维

有些散文作品语言比较平淡,容易被阅读者忽略,但是在这朴素的语言背后实际上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并思考作者如何在质朴的语言中展现出对时代的思考。这样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沉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看似平淡的语言,感受其中蕴藏的深刻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学习《老王》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作品中最后一句话展开分析,思考作者为何要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老王的不幸和作者有什么关系呢?作者为何要心怀愧疚?”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背景展开分析,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想法。首先,学生认识到这篇文章所写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事情,当时作者夫妇被誉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老王却给予他们帮助,这让其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所以当事情过去后,作者为自己不能帮助老王而感到羞愧。其次,学生还从作者的身份入手进行分析,认为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有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反思,作者认为自己没有在特定的时代尽自己的责任,所以才会产生羞愧之心。在结合背景知识展开分析后,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了解作品的背景信息,在此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语言特点,这样就能很好地架设起一座桥梁,能让学生拉开情感的闸门,深入到文本中感悟语言。学生会逐步发现,看似平淡的语言中有着深沉的表现力。

二、替换比较,加深感悟

在阅读散文作品的时候,教师常常会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写得精妙的句子进行体会,思考作者如何选词酌句,如何选择修辞手法。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替换法进行辅助阅读,用自己的语言替换掉课文中的词句,然后对比分析,看看表达效果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品词句的魅力,突破最近发展区,提升感悟。

学习《济南的冬天》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文辞的巧妙,教师引导他们选择作品中的精妙词句展开赏析。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山再小,也给人高大的感觉,作者用‘可爱是否合适呢?将‘济南比喻成‘摇篮这是否是一个恰当的比喻。大家尝试将它们替换成其它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悟吧。”学生试着将句子换成“这一圈小山在冬天如同屏障一般挡住了冷风,让济南仿佛生活在温暖的家庭中”。学生发现在这样修改后,虽然也能表达相似的意思,但是却少了一份亲切感。学生因此而有所感悟:“作者用‘可爱形容小山,将济南比喻成睡在摇篮中的婴孩,这样就给人温暖、亲切、安全的感觉,修改后的词句却不能体现出这一点。”通过这段文字的分析,学生对作品的语言美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学者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不是机械地解释词句,记忆背诵,研究文法的规则,而是要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替换比较作品中的词句,看看产生的效果有什么不同,这样能促使学生豁然开朗,在自主创作的时候也会努力思考如何能选择更合适的词句,表达内心的情感。

三、创设情境,营造意境

散文是对现实生活的形象化展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经验,打通书面文字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情感,增强创造力。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现和作品情境符合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看到了哪些意象,思考能组合成怎样的意境。

学习《春》的时候教师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几张图片,并引导学生对照课文的内容找出它们分别对应哪一段文字,然后展开诵读活动,进一步体会作品的意境。学生根据图片的内容总结出了“盼春图、绘春图、礼赞图”等主题,并展开诵读活动。此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尝试围绕某些图片进行自主表达,说说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思考自己能用怎样的词句来展现这些意象。如教师展示春草从土里钻出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学生發现作者运用了“偷偷、钻”等词语展现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小草虽然不起眼,但是却是春天的象征,也展现了人类社会世代繁衍,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进发。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春草总是在不经意间就生长了出来,眼前光秃秃的土地披上了绿色的外衣,顿时年轻了十岁,大地都充满了生机。”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现意境,并和课文的原句进行对比。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参与到诵读、想象等活动中,这样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思考在自主创作的时候如何创设唯美的意境。

四、解析矛盾,体验内涵

在散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有时候会发现一些不合规矩或自相矛盾的话语,但是恰恰就是这些地方,常常展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矛盾处,并思考如何能化解,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作品微妙的意境,感受其内涵,体会到阅读散文作品的趣味性。

学习《背影》的时候学生很快就发现了文章中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如有学生提出:“作者在前面提到‘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等,让人觉得作者对父亲并不好,但是为何后面写到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会流泪呢,这种情感的转变是否太快了一点呢?”结合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深入分析,思考作品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在了解了背景信息后,学生发现当时作者和父亲的关系不太好,所以他会对父亲的行为有抵触,这是很正常的,但是父亲毅然将生计暂时搁置,执意要给其送行,这自然还是让作者感受到了父亲的情感,而父亲操劳的形象又让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促使他回想起了父爱,因此而产生了感动和愧疚并存的心理,再想到此次一别可能再也看不到父亲了,作者感情流露,因此流泪,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学生因此而认识到这里其实并不矛盾,而是作者情感过渡变化的结果。

在解读散文词句的时候,学生常常会发现,一些看似有矛盾的词句,如果深入品味,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意蕴。学者曹明海认为要引导学生探究语言的矛盾处,发现学生未见和未发之处。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到切入点,围绕作品的矛盾处展开探究,提升其审美品读的能力。

五、读写结合,内化应用

品读散文语言要和写作结合在一起,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吸收和表达统一的过程,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吸收,也要重视表达。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读写结合的活动中,先品味课文中精彩的词句,总结其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然后尝试展开仿写。这样就能通过实践运用的方式促使学生逐步内化知识,有助于学生获得语言感悟,内化自己的语文素养。

《紫藤萝瀑布》不仅文字优美,而且还展现了作者观花之后对人生的感悟。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最后两段展开深入赏析,思考作者从花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作者为何要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体现了怎样的主旨。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回忆一下自己看到过哪些美丽的花朵,在看到花儿后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然后尝试仿照课文的形式展开创作,写一下人生感悟。如有学生尝试描写向日葵,写了在一望无际的花田中,向日葵金灿灿的,满地金黄,然后又写了向日葵象征着对光明的追求,认为自己要像其一样,永远追求正义。在这样一番读写结合的活动后,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感悟,认识到可以将散文阅读中掌握的技法运用到自主创作中。

除了仿写以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其它的读写活动,如围绕作品中的留白处展开扩写,结合作品的结尾展开续写,尝试引导学生创作鉴赏类文字等。这些方法能让读写结合的活动内容更丰富,学生的参与兴趣也会更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分析体会,要引导学生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基于语言品味的视角展开探究,促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感受,让学生提升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

高文娟,山东省邹平市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词句尝试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