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人文熏陶

2021-04-18 15:54赵英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五壮士熏陶人文精神

在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素养、道德修养的提高上,使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品格,激发起学习的热情与爱国情怀,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字感知能力。人文主义、人文关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到广泛关注,因为它们可以体现出人性关爱,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良好的人文熏陶。

一、给予学生人文熏陶的教育意义

从人文素养的角度来说,其可以体现出对社会美好、人生美好的一种追求,可以将感性的内容、人的感情充分呈现出来。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会推动社会的稳步发展,同时也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人文素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联。因此,教师需要从小学阶段入手,将人文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给予学生良好的人文熏陶,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需要结合当前新的教育形势,从不同的方面武装学生的头脑,给予学生身心良好的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可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成长为满足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二、人文熏陶应达到的目标

人文素养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文知识素养,另一个则是人文精神素养。通常情况下,当学生学习人文、艺术相关的学科时,就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尊重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了解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全面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给予学生良好的人文熏陶,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其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学习能力的稳步提高,形成较为坚定的信念,同时还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

三、语文教学中给予学生人文熏陶的策略

(一)从教材中挖掘人文素材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关注我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还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这些内容都具备较强的人文性气息。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语文教材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中。教材中的课文都经过了大量专家学者的认真挑选,这些课文具有较高的质量,内容较为丰富,不仅涉及到天文地理,还涉及到微生物、宇宙等,堪称是一部经典的微型百科全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丰富多样的知识,但更多的是作者对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的想法和感受,蕴含着多样化的人文资源。教师在给予学生人文熏陶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一,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要想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稳步提升,教师就应当遵从教育的客观规律与学生的发展规律,逐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语文学科的本质来说,其基本功底就是听说读写,对人文素养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带领学生认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上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名家诵读作品,配上恰当的音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予学生良好的人文熏陶。之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内容,掌握更多的朗读技巧和方法,还可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其更好地品味课文内容,全面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在语境中体会和感知语言文字的美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重视课文内容的讲解外,还要带领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感受到审美、文化的良好熏陶。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还需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如“同学们,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哪些角色呢?你喜欢哪个角色呢?为什么喜欢这个角色呢?你对其他角色有怎样的想法呢?”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回答自然也存在较大差异,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教学互动中,分享自己的读后感。部分学生会谈及自己喜欢的作者,谈谈这些作者的写作风格等。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将重点放在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中,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直面文本,积极展开沟通和交流,发表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造和朗读,真正从读中悟、品,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与人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草原》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草原的美丽景色,教师就可在上课前借助网络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并在上课时将这些内容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结合视频和图片联想到绿色的草原,看到蔚蓝的天空、成群的牛羊、柔和的云彩,体会到草原美景的诗情画意。教师还可在课件中配上动听的音乐,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感受到草原风光后,教师就可带领学生了解蒙古族人民的气质与热情好客,充分感受蒙古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教师还需带领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内容,从语言文字中感知和了解人文精神。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的内涵所在,还能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语文课堂注入更多的人文气息。

(二)人文教育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教师应当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以指导者、引导者、赞美者以及组织者的角色,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文教育的渗透,构建出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增加语文课堂的人文气息。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其更好地接受人文熏陶,教师就应当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实际生活紧密融合起来,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素材,不断提高人文教育的有效性。小学语文学科不仅涉及到民族文化、历史以及艺术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社会、自然以及人生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该首古诗描述的就是秋天的夜晚,诗人在室内抬头望月的感受和想法。该首诗运用到衬托、比喻等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其语言清新朴素、含蓄无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小学阶段的学生未曾有离家远游的经历,无法感受作者的真实想法。此时,教师就可先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夜晚月圆的景色,给予学生良好的熏陶。同时,教师还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告别父母、远赴它乡的场景,想象自己可能会产生的情感和想法,这样将实际生活与人文教育充分融合起来,使其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与诗歌内涵。

(三)引导学生体验文章情感

语文教材中涉及到非常多的高质量的课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思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文中的情感元素充分提炼出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内涵,使学生可以与作者产生同样的情感,最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稳步提高。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中的情感体验,使其感受到五位壮士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精神,点燃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可以围绕着五壮士的精神展开讨论和交流。在上课时,教师可采用语文知识与肢体动作、表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如“打”字,教师要鼓励学生模仿五壮士痛打敌人时的动作与表情,使其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和感知五壮士英雄杀敌的精神;“走”字,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感知和了解五壮士的无畏精神,感受五壮士为了祖国胜利、舍生忘死的伟大英雄气概;“砸”字,教师可让学生将心中的仇恨转变成手中的武器,将其狠狠砸在敌人身上,与敌人奋战到底,感受到五壮士完全拼搏、坚强不屈的精神;“跳”字可让学生感受到战士们对敌人的蔑视、胜利的喜悦之情,使其懂得为了祖国奉献一生的伟大之处。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充分利用以议悟情、以读导情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内涵,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其能够充分融入到课文内容中,从多个角度感知和理解文章,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人文方面的良好熏陶,逐步渗透人文教育,不断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其能够成长为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人才。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提炼出课文中的人文教育素材,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感知不同的情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稳步提升。

赵英杰,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育才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五壮士熏陶人文精神
用艺术熏陶家风
如此熏陶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丰碑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赏析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
妙对
烈士的鲜血浇灌出民族解放胜利之花——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