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具备“学生意识”,学生方能走进语文课堂

2021-04-18 15:54陈协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意识语文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师用“学生意识”来开展语文教学工作上。教师具备“学生意识”分“了解与接受”“代入与包容”“引导与启发”三个阶段,具备“学生意识”的老师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进入”课堂,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已经成为教学理论中的共识,但是有许多课堂是没有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其一,我们许多语文老师认真备课,努力上课,但是学生却很难“进入”课堂,语文课堂变成了一些学生心中枯燥的代名词。其二,为了体现这主体性,出现了一些看似热闹,实际低效的课堂,小组讨论与展示,看似把课堂交还给了学生,实际上教师主宰者的身份没有改变,思考的方式与模式都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的主体性应该体现在教师是否从根本上用“学生意识”来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学生“走进”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具备“学生意识”。

一、学生是否“走进”语文课堂与“趣味性”有关,但它不是决定因素

缺乏学生意识的课堂,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老师勤勤恳恳地备课,在课堂上激情澎湃地讲课,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学生觉得老师的课堂高大上,所学内容艰深难懂,上课走神,难以投入。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者,你讲我来听,如何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主体意识如何体现?如何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如何才能符合“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高考评价体系?

钱梦龙曾说:“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确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然会想方设法使自己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智慧往往由此而生成。”

许多有智慧的老师通过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容易走进课堂。是否能调动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这当然是一个优秀老师具备的能力,但是不是所有的课堂都可以用趣味性调动,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适合这样的风格,我认为这一点也不是学生是否“走进”语文课堂的真正原因。学生是否真正走进课堂,是由教师是否具有“学生意识”决定的。

二、老师具备“学生意识”的三个层次阶段

第一阶段是了解与接受。

叶圣陶先生在《教师怎样尽责任》一文中这样写道:“说到怎样教,对学生还得有所认识。……不认识他们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怎能培养好他们的知识技能?”

一个合格的老师备课必须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备教材,另一个就是备学生,或者叫了解学情。学生是处在什么的学习阶段?他能接受知识难度层次在哪里?他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能够到达老师课堂设置的思考触发点吗?等等。这些问题老师都必须在上课之前做好了解的准备。在了解了学生的情况之后,老师要根据这些情况来考虑和设置自己的教学目标、提问方式、课堂形式、拓展能力内容。如果老师的课前“了解”准备做得不到位,而只是把教材的内容研究得非常透彻,这也不会是一个成功的课堂。“了解”的准备工作做到位并不容易,我们语文教学都是集体授课,教师除了了解全班的总体学情,还要掌握学生个别的知识思维等特殊情况,如果这是一个我们一向教的班级,情况也还好,如果是有些特殊的情况,临时面对一班新的学生上一节公开课,这个考验就更大。你必须在课前几分钟,通过观察,课堂的反应问答,及时地获得这些有用的信息。了解得到的相关学情,教师目前是不能改变的,迅速接受与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方式,是紧接着的步骤。

但是,老師在备课的时候,往往会把情况往理想的方向预设,会把自己设置的许多问题都预想了理想的回答,所以在实际的课堂中,往往在多次不得法之后,着急地自己代替学生回答了问题,把一节课按照自己的思路硬上了下去。看似完成教学任务,实际教学目标并没有落实。

第二阶段是代入与包容。

老师在课堂上要有“共情”的心理“代入”学生的情境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有许多情况是,老师经过多方的引导,学生都回答不出我们想要的“正确”答案,没有“学生意识”的老师容易犯一个错误:开始着急于学生的“愚笨”;索性公布“正确的答案”给学生,教学生记住答案。课后可能还会因为学生的“不开窍不配合”而神伤不已。教师还会由于勤恳与敬业的职业素养,依然诲人不倦,结果老师学生都很累。学生为了不辜负辛劳的老师下死命背诵答案,老师为了心中的理想与职责,更加深入地备教材。但是,在新高考的改革大背景下,背诵套路与模板的答题方式,是已经明确要取缔的。甚至生硬套作还更严格扣分。因为这种学习方式不是真正地掌握知识,不是用“必备知识”来解决“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是体现不出“核心能力”的。

用“共情”的心理“代入”学生的情境去思考问题的意思是,你在课堂上是问题的设置者,马上又能“代入”学生的角色成为问题的思考者——如果我就是这个学生,我回答问题的方向不对,是老师设置的问题本身有问题,没有清晰地让学生明白回答的方向,还是学生的积累知识与经验的缺乏导致不能回答,还是学生有这方面的知识但是缺乏分析此问题的能力,还是会分析问题但思维逻辑不清晰导致表述不清楚?等等,多“代入”学生的角色去思考,往往会恍然大悟,让老师快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代入”之后,老师就能更容易做到理解与包容。有时老师根本想不到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但是有了“学生意识”之后,会发现,原来这样理解是正常的,有些觉得很“荒谬”的答案似乎也能言之成理。我们语文学科一向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的主观题给出的常常是“参考答案”而不是“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得分。那么我们在课堂上是不是也可以“代入”之后更多“包容”呢。百花齐放才是春,老师在把握基本的价值取向与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可以“包容”并鼓励更多的不同声音。

第三阶段是引导与启发。

在经过了以上两个阶段之后,老师会发现,学生已经“走进”自己的语文课堂了,接下来就是看老师作为引路人的引导作用了。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引导与启发”同样要具有“学生意识”,从学生的本位出发进行引导,用学生熟知的知识与事物进行启发。在一节讲“送别诗”的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很难“走进”送别之情。学生的兴趣不大,鉴赏感情时,都很生硬地回答“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无论是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还是李白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甚至苏轼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白居易的“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均不能感动他们,我觉得非常不能理解。我试着转换角度用“学生意识”思考,“了解”“代入”之后,我明白了,生在当代的学生很难理解古人送别的意义,因为这个与他们熟悉的环境有区别。我马上调整自己的讲课思路,把学生也“代入”到古代环境中去,生离是和死别并称的痛苦,由于交通不便,重逢跋山涉水的不易,古人把离别看得非常重要,因为无论是好友还是家人,此次的分别极有可能就是此生的分别,从杜甫、李白、苏轼、子由等人的事例展开进行引导,学生慢慢地“进入”了课堂,一个学生问:“老师,古代书信那么珍贵也是这个原因吧?”我明白,她已经在这个问题启发下,学会联系思考了。

一堂语文课不能马上改变什么,但她能在答试卷时,除了生硬地写出“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以外,还会写出“为何他会如此不舍”,她会在以后读到我们优美感人的送别诗时,代入一份离情。那么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已经很满足。

三、老师具备“学生意识”更符合教育公平与有教无类原则

教育之所以是世上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很多原因是我们的学生就是“千变万化”的,我们的先师圣人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对象与培养方向,除了一小部分是国家社会的精英人才以外,有更多的是终将平凡的也同样在各行各业中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的普通人。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终将会提升整个社会的总体素养。他们的价值取向、必备知识、分析能力、思考方式终将影响整个社会的走向。而在课堂上具备“学生意识”能让他们得到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所以我认为老师的职责不是培养一个比别人更优秀的学生,而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陈协毅,广东省阳江市两阳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意识语文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