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散文赏与练

2021-04-18 21:41唐惠忠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大雾

唐惠忠

【引言】

顾名思义,哲理散文是用散文的构思和语言来感悟、阐述哲理,点燃思想的火花,凝聚思考与睿智的一类散文。该类散文所涉哲理,往往是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的意味深长的道理、体悟,因而散发着美好和隽永的气息。余光中先生曾说,哲理散文的创作要“不以理绝情,亦不以情蔽理,而能维持情理之间的某种平衡”。确实,那些思想深刻、感情细腻的作家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端,写就情理兼备、内涵丰厚的美文,给人以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

阅读“哲理思考”类散文,须留意如下数点:

一、紧扣象与理,找出呼应关系,探求理的意蕴,管窥思想的灿烂之光

所谓“象”,是人世间客观具体的存在,可视可见,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事物或事件;所谓“理”,是蕴涵于人世现象的思想、经验和意念等,可感可知,可以抽象为某种精神或思想。象和理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物质支撑,后者是对前者的抽象演绎。由于生命体验的作用,象与理会构成一种相互呼应的局面。阅读时,我们可从象与理的关系入手,纵深开掘作品思想上的深层意蕴。

二、遵循逻辑关系,梳理论说思路,把握理的本质,捕捉思想的璀璨之花

一般来说,逻辑关系表现为结果和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分析问题时,按照由因到果、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等逻辑顺序演绎出来的事理關系。例如由事物的棱角联系到人的个性,由环境的影响推进到人物的成长,由草木零落类比美人迟暮,等等。带着这种逻辑关系进入阅读状态,就容易梳理出哲理散文的文本思路。

三、要以情带理,借对情感的感受,体悟哲理与思想交汇的魅力

哲理散文离不开抒情,即通过强烈感情的抒发,阐释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哲理。换言之,就是把抒情与议论融为一体,在抒情中说理。这个过程中可以有叙事、描写等,但它们共同的目的是将情与理融合在一起,来强化表达效果。以情带理,就是要借助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带出其中蕴涵的哲理。这样就为结合社会生活与个人体验,感悟文本思想提供了可能。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凝

①那时在冀中乡村,我常在清晨无边的大地上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

②后来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在城市的雾里,我再也看不见雾中的草垛、墙头,再也想不到雾散后大地会是怎样一派玲珑剔透。城市有了雾,会即刻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了,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地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变慢了;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③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的前后左右只有不到一米远能看清楚。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

④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原来雾不只染白了草垛、冻土,不只染湿了衣着、肌肤,还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

⑤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你那被雾染着的发梢和围巾,你那由腹中升起的温暖的哈气。

⑥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不得不暂时忘掉脸上的怡人表情,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⑦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两条腿是僵硬和平衡的;走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来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嘴里得叨念着“呛呛呛,七呛七……”;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

⑧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你是醉着自己,还是疯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只有在雾里你我近在咫尺才发现彼此,这突然的发现使你我无法叫自己戛然而止。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宛如你与我共享着一个久远的默契。从你的笑容里我看见了我,从我的笑容里我猜你也看见了你。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

⑨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它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⑩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也许我们终身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

??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

??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大雾不只会让你悠然地欣赏屋檐、冻土和草垛,大雾其实会将你挟裹进来与它融为一体。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来源:《铁凝人生小品》,原文有删节)

【解读】

包裹在一片白茫茫的大雾中,大雾遮住了“我”的视线,却也阻隔了他人对“我”的注视。在这种“不设防”的状态下,人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解放——“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压抑已久的隐秘的欲望就在这种想象中得到了无限满足:“我”可以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走得飘逸甚至走得放浪形骸;终于可以不必因别人的注视而扮演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大可将自己的本真状态无拘无束地、肆意地显露。大雾的遮蔽使“我”暂时忘掉一切,剩下的只有一个真真切切、无拘无束的自我。试想,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你能体会到这种自由自在的心情吗?而所谓的自由,如果不是那个享受自由的心情又是什么?尽管大雾终会散去,“我”也很快复归于那个日常生活中的角色,然而作者无论如何也无法否定这种“放肆地行走”的意义,正如她无法阻止自己对这种自由自在状态的向往:“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也许我们终身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铁凝的创作体现了她的“欲望在想象中满足”(《欲望在想象中满足·铁凝文集5》),她的“想象”在给予读者极大满足的同时,也给了我们直面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文章章法上很有讲究,比如开头描写“在冀中乡村,我常在清晨无边的大地上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中间部分呼应以“原来雾不只染白了草垛、冻土,不只染湿了衣着、肌肤,还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结尾处则说“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大雾不只会让你悠然地欣赏屋檐、冻土和草垛……”,前后贯通一气。

文章在行文上更多耐人咀嚼之处。比如第六段“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一句中的三个短语(“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其顺序与三、四、五段的内容照应;语意逐步推进——作者先写大雾使周遭与自己阻隔起来,再写因“阻隔”而产生“驾驭”的感受,最后与黑夜的阻隔比较,突出只有大雾才能使自己清晰地注视自己。

【请你演练】

1.下列对标题“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你”指的是不期而遇的那位姑娘和文中的“我”。

B.用第二人称“你”增加了与读者沟通交流的亲切感。

C.大雾是一种消除了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阻隔的象征。

D.“得意忘形”表明“你”已处在自我陶醉的境界中。

E.标题陈述的事实意味深长,激发了读者的遐想与思考。

2.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运用叠词的表达效果是。

3.第②段中多次使用“不知所措”一词,其作用是什么?

4.第⑦段对“我”步态的描述富于变化,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作赏析。

5.第⑩段中画线句的含意是。

清欢

林清玄

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之所以能深记这阕词,最主要的是爱极了后面这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我们想在路邊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杳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垃圾、污秽和吵闹!

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一朵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只有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山道已经开辟出来,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往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激烈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就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下山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被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我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生在这个年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厅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清欢里也能体会人间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来源:《林清玄散文集》)

【解读】

这是一篇很耐咀嚼的议论性散文。文章开篇,由“爱极了”“人间有味是清欢”引出“‘清欢是什么”的设问;接下来,将“清欢”与“自我放逐”“尽情欢乐”“无奈”等情感体验区别开来,婉曲地表明所谓“清欢”,即从平淡、简朴的生活中得到的人生欢乐;然后,从“散步(安静的环境几乎不可得)”“吃饭(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约会(清洁、清净的处所几乎不可得)”三个方面,突出“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在这里,作者自叙经历,今昔比照并点染以细节,有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在此基础上,文章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抒情、议论部分——“生在这个年代”这一段,既剖析了客观环境,又揭示出主观心境。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获得“清欢”呢?作者递进一层,巧妙结合大词人苏轼的“梨花淡白柳深青”和《溪山卧游录》中的名句,给出了答案:不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多讲究心灵的品味;少一些世故,少一些所谓的“机智”,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

全文由叙事描写自然地转换到抒情说理,苏词、苏诗遥相呼应,前后文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请你演练】

1.第④段中作者认为“清欢”难享,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予以表现的?

2.作者在文中先后引用了李覯的“人言落日是天涯”和苏轼的“梨花淡白柳深青”,试分别说明这两首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本文第③段和??第段大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任选其中的两组排比句,分析其妙处。

4.试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解释“清欢”的含义,并说说人们怎样才能获得“清欢”。

生命

韩少功

大千世界,众生芸芸。

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有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

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者柴捆。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嘴唇上滴下甘露。

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

但它们长久地凝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你不再感到孤单的危险,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植物其实有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的反应——当你当面砍伐它们的同类。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神绪万端,只是无法尖叫着拔腿而逃罢了。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大地同样是“活”物和“动”物,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说给它们太阳表面的炽热,它们就会手舞足蹈,龙腾虎跃,倒海翻江,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其“动”之能耐,远非人类可及。它们眼下之所以看似没有生命地蛰伏,只不过是如同动物的冬眠和植物的冬枯——地球的常温对于它们来说过于寒冷,所以这常温正是它们的冬天。

你是人。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化合一类条件下的偶然。因此相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相对于植物来说,人不过是有嘴和有脚的树;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没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职位、电脑以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装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

【解读】

韩少功的《生命》采用了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开篇写人拯救了困境中的狗和险境中的鸟,自然而然引出人与自然关系的话题,六至九段具体阐明两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自然:自然世界是个大家庭,它善待所有的生命,人的生命与自然万物是互相依存的,人应该对自然世界的呵护心存感激。同时,文章很注意前后照应:篇首写人拯救了困境中的狗、险境中的鸟,它们以自己的方式表示感激;第六段写自然世界的石块、树梢拯救了险境中的人,第九段写人应该向石块和树梢表示问候——上下文遥相呼应,读来环环紧扣、浑然一体。

智者的思想还要依托出彩的表达。韩少功没有因论题博大而故弄玄虚,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行文中,处处注意语言的精警、典雅。在不到一千二百字的篇幅里,作家主要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优美的语言与深沉的哲理相得益彰,使文章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如第七自然段“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说明人类在呵护自然万物的同时,自然万物也给人类以呵护,它们同人类一样拥有生命、拥有爱心,人和自然的关系有如“血肉”“肢体”一般不可分割。又如第八自然段运用了一组排比句,情理兼备地表明人既区别于大地、植物、动物,同时又和大地等一样也具有生命,在这一点上人类与大地、植物、动物没有区别,人类理应敬畏自然万物,决不可自命不凡。

【请你演练】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从呵护一只寒冷的狗和救治一只受伤的小鸟写起,是为了说明禽兽虽然是低智能的动物,但它们也懂得感激和信任。

B.文中加点的“更大的一个家族”指的是包含了山川、森林、海洋和各种生物的广袤的自然家园。

C.末段中作者采用拟人、比喻、借代等手法发出深情的呼唤,构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通道,使全文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D.人类总是自以为是地用猎枪和斧锯实现着对自然的物质化占有,只是在面临沙尘暴、泥石流、特大洪水、禽流感等大自然的报复时才承认:我们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E.文章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价值评判、沟通与和谐、平等与尊重等多个命题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文本,对其进行了一种直指内核的审视与思索。

2.“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中,“这一刻”指怎样的时刻?“有了这一刻”的世界与原来的世界有何不同?

3.“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装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你怎样理解“只需要你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一句中的“新的语言”?

4.结合原文,探究文章标题“生命”的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1.A C。A项,文章第⑧⑩段中的“你”,指代不期而遇的那位姑娘;而结尾段的“你”和标题中的“你”则泛指每一个人。(也可理解为指假定的读者)事实上,本题A、B两项本身是矛盾的。C项,错在“消除了物理空间……阻隔”,从物理空间讲,“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其实是有“阻隔”的。

2.突出了大雾使枯草呈现出的霜花簇拥的美丽,并有一种音韵美。(叠词的表达效果主要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对内容的强调,一是音韵美。关于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放在整个段落中,整个文段都在说大雾是怎样使原本一般的事物变得美丽的。注意“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等语句。)

3.第一个“不知所措”总起下面路灯、车辆和人的“不知所措”,强调大雾使城市失去了往常的秩序与规则,为下文“我”的得意忘形做铺垫。(从第②到第⑥段,作者意在告诉我们是如何“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的。如何演变的呢?开始是让城市“不知所措”起来,即失去了往常的秩序与规则,然后依次是阻隔、驾驭、对自己的注视,最后“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所以写“不知所措”是为下文写“我”得意忘形做铺垫的。问题是多次用“不知所措”,而第一个“不知所措”与后面的“不知所措”还不在一个层次上,它还起着总起作用——这样答案就包括两个要点。)

4.先用比较舒缓的语言节奏细描四种步态,再用短句組成排比概述其他步态,节奏越来越快,最后用不确定的语气表明自己已进入得意忘形的境界,巧妙地传递出情绪的变化。(作答时,应从语言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效果两大方面来思考。前者包括语句长短的变化及修辞的使用等,后者包括句子的含意及感情的表达等。另外,要紧扣题干中的“富于变化”来组织答案。)

5.大雾中的你我不同于现实生活中常态的你我,是本真的,这种难得的状态使“我”更加珍惜。(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还是需要整体把握原文——由第⑥段的两个“不得不暂时忘掉”和第⑨段的“正确”,可以看出这里的“非常”指的是“不同于现实生活中常态的你我”,是本来的自己、不戴面具的自己,因其只是偶然地在短暂的大雾中才得以实现,所以更加珍惜。)

《清欢》

1.①先从“散步(安静的环境几乎不可得)”“吃饭(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约会(清洁、清净的处所几乎不可得)”三方面说“清欢”难享;②再说“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作答本题,不能遗漏后一点。)

2.①引用李觏的诗,意在表现失去清欢的惆怅和清欢难寻的悲哀,进而引出下文——鼓励现代人追求清欢,做个能“体会人间滋味”的人。②引用苏轼的诗,意在表现对清欢的追求,体现出风流人物的心灵品位(或“高雅性情”),从而与开头呼应,表达作者对清欢的喜爱与推崇。

3.①“清欢,不同于……不同于……也不同于……”排比句的使用,将“清欢”与“自我放逐”“尽情欢乐”“无奈”等情感体验区别开来,条理清晰,能很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②“当一个人……或者……或者……或者……”排比句的使用,将“什么是‘清欢”用生活实例加以阐释,能很好地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悟。③“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这组排比句,从各种感官的角度将“清欢”难寻阐述得透彻有力,语言明快流畅,富于节奏感。④“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是到……是到……”这组排比句,将现代人“以浊为欢、以清为苦”的生活描述得很真实,颇具表现力,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强化读者的认识。

4.(1)从平淡(平静)、简单(简朴)的生活中得到的人生欢乐(或“享受到的人生真味”)。(“清欢”之“清”,当包含“清淡”“清净”“清雅”“清凉”等内涵;“欢”即“欢乐”。)(2)①不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多讲究心灵的品味。②少一些世故,少一些所谓的“机智”,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注意结合原文第??段、第?段。)

《生命》

1.C D(C项,没有运用“借代”修辞;D项,错在“只是在面临沙尘暴、泥石流、特大洪水、禽流感等大自然的报复时才承认:我们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2.(1)“这一刻”指人关爱自然万物、自然万物也以自己的方式给予人类友爱和温暖的时刻。(2)原来的世界冷酷无情,“有了这一刻”的世界则变得和谐、友爱和温馨。

3.(1)以“身份客串”“假面”为喻,说明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价值是同等的,设喻巧妙,语言生动形象,表情达意含蓄深刻。(2)“新的语言”是指摒弃了人类固有的狭隘、自私、贪欲和妄自尊大等局限,而形成的富于爱心、平等、节制、和睦等的新的眼光、新的观念和新的待物方式。

4.示例:①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有存在的价值和理由;②人的生命与其他事物的生命是平等的;③人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相互依存的;④人类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

猜你喜欢
大雾
大雾帖(组诗)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近39年乌鲁木齐机场大雾能见度分析
汽车撞路人,“大雾”是免责原因吗
1981—2015年本溪市大雾气候特征分析
莱阳市近35年大雾变化特征分析
淮南市大雾气候特点
1986—2015年新宾县大雾发生规律及相关要素分析
大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