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的“危”“机”及思考

2021-04-18 22:21刘红梅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攻坚肺炎习近平

刘红梅

摘要:2019年底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带来严峻挑战,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引发国际政治局势突变,带来人们思想上不确定因素。面对“危”,蕴藏“机”,疫情引发的一系列“危险”,强化了全体国民的危机意识,凝聚民心共克时艰,转变思想观念,拓展生存发展思路,引发思考。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危”与“机”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强调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他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同时他也指出:“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必须高度重视面临的困难挑战。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难度很大,部分贫困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加强。”,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中传递出来两个信息,一方面是我们对脱贫攻坚抱着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给决胜脱贫攻坚在原来基础上又增加了难度,必须高度重视,诚如他多次强调,“危机,既是‘危也是‘机。”本文拟从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脱贫攻坚带来的“危”中,分析带来的“机”,并进行若干思考。

一、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的“危”

(一)对脱贫攻坚论述的简要梳理

贫困问题是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要谋求民族复兴,谋求人民幸福,摆脱国家贫困落后任人宰割的地位,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富裕的小康生活。如果不能解决贫困问题,就难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的历届领导人都高度重视贫困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有学者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减贫政策归纳为了两个阶段,即粗放式扶贫和精准扶贫两个阶段-引。精准扶贫是在粗放式扶贫的过程中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思想上、策略上、政策上都进行了调整,实行由“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将扶贫政策和扶贫人口相结合,精准扶贫侧重使贫困人口根本脱贫,在经历过粗放式扶贫后,剩下的也是脱贫中最难啃的骨头,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全部脱贫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纵观习近平主持召开的历次脱贫攻坚会,可以看到这些硬骨头锁在了“革命老区”“农村”“深度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革命老区时刻放在心上”(2015年2月13日在延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2015年6月18日在贵州),“脱贫攻坚工作,要重点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2017年6月23日在山西太原)。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之年,是全面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脱贫攻坚任务能否达成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2019年底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这一目标的实现又增加了难度系数,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二)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的“危”

1、新冠肺炎疫情首先冲击国家经济发展加大脱贫攻坚难度。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响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打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节奏,虽然疫情的重灾区不在这些贫困地区,但是所带来的连锁效应波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影响造成隐形贫困人口产生。因病毒传播速度之快,中国政府迅速作出科学决策,采取准确、有力、果断的措施,全国企业停产停工、并视疫情延迟复工,虽然由于春节小长假缓和了一部分时间,但是全国大面积停产停工造成的损失仍不容忽视。有学者对企业进行的相关调查研究数据表明,“有五成企业认为此次疫情对企业的影响严重”,虽然大中型企业的营业收入影响小于小微企业,但是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市场订单减少,生产成本增高、现金流短缺、无法及时复工以及居家办公难度大”等是一样的。大企业开始采取通过裁员等控制人力成本,许多小微企业则濒临破产,企业破产导致员工失业,有可能造成新的贫困人口生成,而这些则成为隐形的贫困人口,无疑给脱贫攻坚任务雪上加霜。

新冠肺炎疫情对区域性经济的影响。贫困区域的脱贫攻坚任务更加艰巨。全国经济一盘棋,疫情使得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巨大影响,员工收入受到影响,势必影响到整体的消费能力,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由于受到疫情影响而销售,导致丰收的瓜果无法变成财富,增加了导致贫困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疫情无疑增加了新的挑战和难度,科技种植让农民获得丰收,看到摆脱贫穷的希望,但是由于疫情的不可预料和不可抗拒性,使得丰收的喜悦化为销售难的无奈。因此,区域性整体脱贫面临新的困难。

2、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国际地震增加了我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政治军事风险。新冠疫情突发,远远超出了疫情本身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对国际关系造成重大影响,中国在奋战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要分身应对尖锐的国际局势。疫情爆发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有史以来的封城举措,及时切断了病毒大面积传播的通道,效果显著,我国很快有效控制住了疫情在全国大范围的蔓延,并且在4月8日解除了武汉封城。中国在疫情爆发后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了通报,但是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在最初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错过了最佳防范病毒蔓延的窗口期,而导致各自国内疫情形势不断加剧,时至今日,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不断加剧与中国之间的摩擦,采取种种挑衅行为,试图将国内疫情引发的各种矛盾引向中国。在美国的鼓噪之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东南亚的印度、菲律宾、南美的巴西等都趁机加剧与中国之间的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性的地震。习近平早在2015年10月谈到“下大力气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时,就明确指出要防风险,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他指出“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猛烈,已经由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升级为国际政治风险,甚至是国际军事风险,习近平也指出“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也就无从谈起。

3、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思想引起波动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又一不利因素。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由于其迅猛之势,再加之国外势力的煽风点火,使事件扑朔迷离,让人们有瞬间打蒙的感觉,在疫情爆发之初,网络各种言论遍布,人们夹杂着恐慌,产生了各种认识,思想混乱,甚嚣一时的方方日记曾经引起网络的热议,有力顶者,有反对者,不和音弦,以4万白衣战士奋战抗疫一线,战胜病毒凯旋而化解。但是,随着国际疫情局势不断升级,每日攀升的数据、美国的不断骚扰挑衅,仍有各种不协之音出现,例如,港独、台独、国内的应和之声,通过现代网络传播扩散。因此,疫情之下统一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至关重要。凝神聚力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也是党和国家必须要完成的政治任务。

二、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的“机”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经济、政治、社会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不确定风险,直接影响脱贫攻坚任务的全面实现。但是,诚如老子所言:“福之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习近平多次强调“危”与“机”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伴而生。新冠肺炎疫情“危”中也促生了“机”。

(一)强化危机意识,绷紧思想弦

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进一步强化了全国上下的危机意识,有利于凝聚民心,共克时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和平稳定时期,和平稳定的环境为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提供了保证,也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保证,但同时,安逸容易让人忘记危险,容易滋生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从严治党,特别是重拳出击治理腐败问题,腐败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是否能够如期实现我国制定的发展战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是要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年,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任务十分艰巨。新冠疫情爆发,强化了党和国家在脱贫攻坚工作上的危机意识。习近平指出,这是党向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如果没有这场突如起来的新冠疫情,我们可以全力以赴实现我国的战略目标,虽然各种风险时刻伴随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但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所产生的影响,到目前还难以预料对我国和世界格局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但非常明确的一点是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包括防范经济风险的危机意识,防范政治风险的危机意识,防范军事风险的危机意识,任何风险都可能成为我们实现既定目标的绊脚石,唯有强化危机意识,做好底线思维的心理准备,才可能应对波谲云诡的世界风云。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增加了我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风险,但同时警醒我们认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疫情为借口,从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不断挑衅制造事端,试图破坏中国几十年以来的和平环境带给我国的发展机遇期,妄图打乱我们的阵脚,阻碍我们发展,新冠疫情爆发,将西方的意图暴露无遗,认识到这一现实,强化危机意识,居安思危,做好应对危险的思想准备。

(二)正视疫情困难,谋创新思路

疫情之下,迫使我们开拓创新,寻找新思路。脱贫攻坚是我国整体经济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步骤,环环相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疫情发生以来,因时因势精准施策,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提出各种应对的新思路,以“确保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1、提出国际国内市场双循环的经济战略布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导致西方各国矛头指向中国,并且借口中国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地,加大对中国贸易制裁,妄图阻断中国的生产链、贸易链环节,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打压,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融入国际社会,打破了以前的完全独立的工业体系,在对外贸易中,工业和农业的贸易与各国达成了各种协议,我们的工业链和农业链与其他国家有密切的联系,外贸在一定程度上重于内贸,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重新平衡国际国内市场,党中央顶层设计提出了国际国内市场双循环的战略思路,规避依赖外贸带来的风险,挖掘国内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将脱贫攻坚纳入到国内市场体系,工业品、服务贸易等向农村市场发展。

2、拓宽思路,多管齐下扶农助农。疫情导致农村大量农民无法外出务工,对生活造成压力,有可能产生新的贫困人口,党中央要求各级政府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策的新农村建设蓝图思路。习近平指出,要加强产业扶贫,通过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将就近解决农民就业、脱贫攻坚和打造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既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又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改造工作。

3、推动刺激消费扶贫。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国外市场受到限制,国内的各行各业都受到影响,许多中小企业,特别是村办企业、手工业等,订单取消,让看到脱贫希望的农民又陷入困境。习近平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提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措施、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面对严峻的新形势,国家层面提出了消费扶贫的思路,拉动国内消费市场,通过电商、国家政策补贴扶持等促进国内消,学习强国平台支持的强国商城扶贫助农等有力促进了消费扶贫。

(三)转变就业理念,催生新职业

1、外出打工农民就业理念转变。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多数农村勞动力在春节之后选择到城市打工。大多人认为,城市挣钱的机会要多于农村,因此,多年来,中国出现了每年春节后大量离乡返城的农民工大潮,但是今年疫情导致农民无法外出务工,这导致有可能出现新的贫困问题。党中央采取多种措施,敦促各级政府部门,因时因地,一村一策,建美丽乡村,生态农村,农家乐休闲旅游等,开展当地的特色生产、服务等,加速农村劳动力本地消化,不少农民转变就业理念,选择利用在城里学到的技能在家乡发展。

2、疫情限制线下市场消费,催生新职业。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导致丰收的农产品严重滞销,水果、蔬菜具有时令性,不及时销售出去,会导致腐烂等造成农民损失。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国家顶层设计和倡导的“互联网+”“智慧农业”等,打造网上销售平台,因此,催生了新的职业——带货主播,即直播销售员,一些农民本人、返乡的大学生等首先尝试了农副产品直播销售员这一职业。据资料显示,这一新的销售方式,大大促成了农产品的销售。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国家通过顶层进行规范指导,一些高等院校进行了新职业规范培养专业人才的尝试,例如,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率先成立了直播电商学院培养电商销售专业人才。

三、思考启示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必胜的信心

面对突如其来、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爆发之初,人们经历了忽视、恐惧、慌乱、直面、勇敢抗争的心路历程。中国在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之后,人们有了一定的抗压能力,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初,存在侥幸和忽视的心理,在疫情爆发之后,各种声音爆发出来,有些声音已经超出了建言献策,起到的是蛊惑人心、混淆视听的效应,动摇人们对党和国家领导的信心。但是党和政府迅速做出正确判断,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使疫情没有在全国蔓延,随着4月份复工复产,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这更增加了我们对党的领导的信心。特别是习近平在主持全国抗疫工作的同时,躬身亲行到全国各地的贫困农村进行调研,鼓士气,聚民心,对“三农”作出最高指示,他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但是,对保障粮食安全丝毫不能松懈、丝毫不能含糊。因此,要坚信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战胜疫情,战胜危机。

(二)坚持“危”中寻“机”的辩证理念

“危”中寻“机”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精神和理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一直是在“危”中寻找生存的“机”,以一个十几人的小团体发展到今天拥有9000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党组织。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信念,中国共产党才可能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世界军事奇迹,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一直是在“危”中寻找生存的“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封堵孤立,妄图扼杀新中国。苏联对中国伸出援手,但是5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以撤走苏联专家为要挟,妄图挟制新中国。社会主义新生道路之曲折,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危”中寻找生存的“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相对和平的四十多年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时间,新冠疫情的爆发成為导火索,将这种相对和平的环境打破,国内是还未完全结束的疫情防控,国外是西方势力不断升级的挑衅,将中国逼迫到艰难险地,使中国再次面临危中寻机。习近平在2020年4月考察浙江时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不可否认,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许多挑战,但也给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新机遇,顶层设计中思考国家治理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建立更加完善的应急机制。习近平多次强调“危”与“机”同生并存,要辩证看待危机。

(三)秉承“人定胜天”不屈不挠的精神传统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使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更加艰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秉承“人定胜天”不屈不挠的精神传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人定胜天”的精神体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毛泽东曾经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不少人断章取义,曲解了毛泽东的话语背景,这是出自1917年毛泽东写的《奋斗自勉》,这里的“斗”是奋斗,指的是人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体现的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蕴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习近平2020年8月18日在安徽考察时指出,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争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是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样,伴随人类文明发展的,同贫困的斗争、摆脱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建设小康社会是自中国古代以来的中国人的梦想,中国现在拥有14亿人口,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 1万人。脱贫攻坚任务取得重大胜利,但是剩下的是最难啃的骨头,2020年新冠疫情与洪涝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在危难时刻,只有秉承中华民族“人定胜天”的精神基因,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才能取得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

猜你喜欢
攻坚肺炎习近平
来势汹汹的肺炎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My Heroes
看,这个肺炎最大“祸因”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攻坚脱贫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