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当代儿童小说《草的诅咒》的生态环保意识

2021-04-18 22:21付文中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艾拉儿童文学

付文中

摘要:比什诺伊人世世代代具有强烈的生态环保意识。363名比什诺伊人于1730年为保护绿树而壮烈牺牲。印度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艾拉·萨克塞纳,在其儿童小说《草的诅咒》中重现此历史事件,不仅是为了让小读者们了解比什诺伊人,尤其是比什诺伊青少年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坚定信念,而且意在让比什诺伊精神成为激励当代青少年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艾拉·萨克塞纳;《草的诅咒》;生态环保意识;儿童文学;比什诺伊人

公元1730年,363名比什诺伊人(Bishnoi)为阻止国王的士兵砍伐绿树而抱树、护树、英勇献出生命。此事件堪称印度现代“抱树运动”(Chipko Movement)的雏形。印度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艾拉·萨克塞纳(1Ta Saxena)以此历史事件为基础,用英语创作了儿童小说《草的诅咒》(Curseof Grass)。该作品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环保意识。

一、比什诺伊人的生态环保理念以及1730年的抱树事件

作为印度教的一个分支,比什诺伊是由大智若愚的古鲁马哈拉杰·贾巴吉(Guru Maharai Jambaii)于公元1485年在印度拉贾斯坦邦西部的马尔瓦地区(Marwar)的塔尔沙漠(Thar Desert)腹地创立,这是一个非暴力的自然崇拜团体。这位古鲁立下了29条信条,比什诺伊的名字就来源于此数字,Bish代表20,noi代表9。在29条信条中,有6条与自然保护密切有关,其中最深刻的两条为:对所有生物充满同情心;禁止砍伐绿树。比什诺伊人世世代代遵循和践行这些信条。

柯莢丽村(Kheiarli)是比什诺伊人栖居的一个村落,也是印度现代抱树运动的发源地。村名源于该地盛产的柯荚芮树(kheiari,又名牧豆树),此种树被誉为防风固沙的灵丹妙药,比什诺伊人爱它们胜过爱自己的性命。1730年,马尔瓦王国的国王阿拜·辛格(Maharaia Abhai Singh)为建新宫殿,派士兵到柯荚丽村附近砍伐柯荚芮树,收集木材,以烧制石灰。柯荚丽村的阿姆瑞塔·德维(Amrita Devi)及其三个年轻的女儿艾苏(Asu)、拉特尼(Ratni)和巴古(Bhagu)不能容忍自己的信仰和村落的圣树被毁,便决定通过拥抱树来护树。阿姆瑞塔说道:“如果能救一棵树,哪怕是舍弃自己的头颅,也是值得的。”说完此番话,她便准备献出自己的头颅。本用以砍树的斧头,却把她的头颅从其身躯上砍下。她的三个女儿没有被吓倒,也先后献出生命。此噩耗似野火般迅速传播。来自柯荚丽村及其附近80多个村庄的比什诺人聚集起来,商议下一步的行动。由于母女四人的牺牲并没有阻止砍树行为,于是比什诺人决定,每当士兵要砍一棵树时,就有一名比什诺伊志愿者上前抱树,时刻准备献出生命。一开始,老人自愿勇敢向前,抱着要被砍倒的树。许多老人献出了生命,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王室官员嘲讽比什诺伊人,说他们这样做是在抛弃无人照管的老人。很快,年轻的比什诺伊男人、女人尤其是刚结婚的人,还有儿童,也以同样的方式献出自己的生命。自愿殉难的行为没有中断,当时乱成一片,沙漠成为了血腥的战场。国王得知噩耗后,便立即下令终止砍树。到此时,已有363名比什诺伊人,无论男女老少还是已婚未婚,都成为了烈士。不久之后,国王指定比什诺伊人所在的区域为保护区,禁止人们在那里伤害树木和动物。这项法令至今在该地区仍然有效。为了纪念363名护树烈士,后人在该地区种植了许多柯荚芮树,该地区现在具有郁郁葱葱的树林和丰富多样的动物。

比什诺伊人为护树而捐躯的传奇故事堪称印度史上最早的环保运动,亦为20世纪的环保运动、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的抱树运动带来了灵感。1973年,在加瓦尔喜马拉雅山区,森林砍伐严重,引发干旱、洪水、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威胁到当地人的基本生存。当地村民特别是北阿坎德邦阿拉卡南达(Alakananda)山谷的农村妇女们,在印度著名环保主义者桑德拉·巴哈古纳(sunderlal Bahuguna)的带领下,通过抱树来反对砍伐树木的行为。其斗争的口号是“生态是永久的经济”。这一运动在时间上一直延伸至20世纪80年代初,在空间上蔓延到印度的整个喜马拉雅山区,总共拯救了数十万棵树。

为表彰以阿姆瑞塔·德维为代表的比什诺伊人保护自然的精神,拉贾斯坦邦政府、中央邦政府、森林部以她的名字设立了一个享有盛誉的奖项,即“阿姆瑞塔·德维·比什诺伊传承奖”(Amrita Devi Bishnoi Smriti Award),以表彰为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二、《草的诅咒》中比什诺伊青少年的生态环保意识

比什诺伊人1730年的抱树事件为艾拉·萨克塞纳创作《草的诅咒》这部小说带来了灵感。不过,作者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加工,将其转化为一个关于比什诺伊青少年为护树而做出积极贡献的故事。该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小读者们了解印度史上这一辉煌的环保事件,树立青少年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

阿姆瑞塔·吉吉(Amrita Jiii)是柯荚丽村落首领的女儿,这位妙龄少女与这片水土建立了亲密的联结。她以柯荚芮树林和卢尼河(River Luni)为背景,绘制了一个雕塑。在出嫁之日,她将其作为对出生地的纪念带到新婚夫那里。当阿拜·辛格国王为建新宫殿,命令狄万·格得哈达(Di-wan Girdhardas)及其士兵到柯荚丽村附近去砍树。阿姆瑞塔说服与她同名的婆婆老阿姆瑞塔(the elder Amrita),一同抵制恶棍狄万的砍树行为。阿姆瑞塔看似是小说的主角,但从故事叙述的视角以及主要内容来看,13岁的女孩吉奥莉(Gaufi)才是主角。

小说中的比什诺伊人与历史、现实中的一样,具有强烈的保护树木和动物的意识。从吉奥莉的讲述内容可知,比什诺伊人将砍树视为最严重的罪过之一,虽然他们必须依靠森林才能满足其基本需求——食物、住所和木柴,但他们从不破坏树木、亵渎自然。虽然他们没有科学或地质知识,但他们深知森林砍伐的后果:土地将沦为干燥、贫瘠的沙漠。他们将森林中的动物视为“自己的野生朋友”,认为猎杀野生动物“比十恶不赦的谋杀更恶劣”。虽然他们是一个非暴力的社群,但如果有人要砍树,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予以抵制。

吉奥莉是一个天真、勤奋、满怀理想、敢于冒险、英勇无畏的女孩,尤其是她承继了比什诺伊人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信仰。她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长大,深知自己的“位置”,就像熟悉自己手掌上的每道纹路一样。吉奥莉的祖母吉雅(Jiya)是一位智者,时常向吉奥莉宣扬崇拜森林和保护森林的智慧,她说道:“如果我们不保护它们,不继续扩大我们的森林面积,沙漠将吞噬所有这些绿色植物……”在长辈人的熏陶下,吉奥莉从小就明白树木和动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吉奥莉熟知野外生存的知识,喜欢在林中嬉戏玩耍,与森林和动物建立了“朋友”关系,“黑色的公鹿及其幼鹿,大鸨,跳舞的孔雀,还有无所畏惧的飞禽,都是她的朋友。即使是嘶嘶作响的眼镜蛇和一闪而过的生物也从未令她害怕过”。

吉奥莉指责国王猎杀动物的行为。吉奥莉在林中捡柴时,发现几个看起来像士兵的男人。她意识到士兵们正在为国王的狩猎游戏做准备。她对此感到气愤,想知道国王怎么会想到在他們的森林里打猎,杀死他们心中的神圣动物。他们计划保守秘密,不把森林里出现士兵的情况告诉长辈们,准备采取集体行动,反击林中的潜入者。

当听到“如果能救一棵树,哪怕是舍弃自己的头颅,也是值得的……”这首颂扬两位传奇女孩吉奥莉(Gaufi)和卡玛尼(Karmani)为护树而用匕首自杀的信仰圣歌时,吉奥莉感动不已。在比什诺伊人商议如何有效阻止砍树行为时,少女阿姆瑞塔提出在敌人面前自杀的建议,而吉奥莉给出了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点子:“如果他们来砍我们的树——抱树(Chipko)!不要害怕,只需抱树!”祖母吉雅深情地拥抱她,告诉她,她就是传说中的吉奥莉,是保护柯荚芮树的闪亮星辰,如果没有柯荚芮树,“土壤将被侵蚀,伟大的卢尼河将消失,我们的绿色天堂将变成丑陋的沙漠。如果我们的森林活着,我们就能活着”。吉奥莉深知柯荚芮树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应承担的保护责任。

当阿姆瑞塔等人在森林中与迪万的军队陷入激烈对峙时,吉奥莉不畏路途艰辛,到王宫向拉坦·辛格王子(Prince Rattan Singh)寻求帮助。最终,阿拜·辛格国王下令,将柯荚芮树林划为比什诺伊人的保护范围,禁止在那里砍树、猎杀动物。可惜这道命令还未送达“战场”,363名比什诺伊人已壮烈牺牲。得知阿姆瑞塔等人牺牲的消息后,吉奥莉陷入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中,后悔自己当时没和她们在一起,后悔自己给出的“抱树”建议导致悲剧的发生。她为此痛哭不已。

在小说的尾声中,作者描绘了那片洒满鲜血的土地,如今寸草不生,即便在春天或季风的作用下,仍无法恢复生机。这片“干燥、坚硬、贫瘠”的土地,是对那些为拯救森林而牺牲的比什诺伊人的鲜活纪念。这是大自然对那些不尊重她的人的诅咒,“这就是草的诅咒。森林减少,沙漠蔓延”。人类对大自然犯下的错误或罪行迟早会招致大自然的报复。

结语

倘若儿童文学能重视对儿童生态世界观的培育,那么这将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作用。挖掘历史、重述历史上的环保故事,是儿童文学作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这些故事必须讲给孩子们听,而且必须由孩子们来讲,直到作为一个整体的世人设法解决……对人类及其物质、文化和精神赖以生存的更大生命体所造成的威胁”。当代印度儿童文学作家艾拉·萨克塞纳就做到了这一点。其作品《草的诅咒》通过重现比什诺伊人1730年为护树而牺牲的历史事件,不仅让小读者们感受到比什诺伊人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坚定信念,而且有助于培育当代青少年为保护自然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吉奥莉时常忆起一位圣人说过的话:“你们这些年轻人……要保护你们的土地……不要让草的诅咒摧毁它。”当代儿童和青少年也应时常牢记这些话,乐于亲近自然,懂得敬畏自然,积极保护自然,不要让自然的诅咒摧毁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

猜你喜欢
艾拉儿童文学
艾拉的任务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刊首语
艾拉·费兹杰拉:爵士乐的“第一夫人”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