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育创新

2021-04-19 00:00顾明远
新教师 2021年2期
关键词:英才智力因材施教

我国现在已经堪称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因为我们的创新人才不足。我们不能不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我国教育的很大弊端是统一规格、统一要求,因而出不了拔尖人才。我们教育要讲公平,追求人人成才,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英才。我们教育界常常有一种自满情绪,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一流的。但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却没有为培养英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且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困扰,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这不能不使我们为我国的创新发展担忧。

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虽然理论界还有不同意见,但是各个人的智力结构不同,这是大家都承认的。既然各个人的智力结构不同,就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各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爱好,施以不同的教育。过去我们理解的因材施教比较狭窄,只局限在学习同一学科、同一本教材上,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同一门知识。今天恐怕应该在宏观的层面上来理解因材施教,即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于是设立了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所以各校要精心设计选修课,使之能够培养出一批有特殊才能的人才。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兴趣和爱好,老师就要为他担忧,担心他将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可是我们现在大多数学生没有志向,没有爱好,高中毕业填报高考志愿没有专业意向,是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在替他们报志愿。我们不能不为此担忧。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创新人才首先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向老师挑战,向权威挑战。老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与学生共同讨论。

创造能力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因此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問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执著精神,兴趣加勤奋是成功之母。勤奋来源于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来源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使他们具有热爱祖国、热爱真理、贡献社会的精神。

(摘自《野花集——顾明远教育随笔(二),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原文刊发于《基础教育参考》,2008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英才智力因材施教
诚聘英才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招揽英才
招揽英才
智力闯关
欢乐智力谷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