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4200万工程师的“人才红利”

2021-04-19 09:31詹媛袁于飞
科学导报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中国工程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科

詹媛 袁于飞

科学导报讯 中国拥有4200多万人的工程科技人才队伍,这是中国开创未来最宝贵的资源。3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院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在北京共同举办2021年世界工程日中国庆祝活动暨中国工程师联合体成立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田学军,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主任吴启迪等专家围绕“工程服务健康和可持续的世界”进行研讨,希望通过搭建国际工程界的交流平台,充分释放4200多万工程科技人才的“红利”,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工程师具有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突破常规的创新思想。这些优秀的素质,让工程师成为人类文明的有力传承者,让工程人才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支撑。”万钢表示,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工程科技界要和各国工程组织协同联合,促进科学、技术与工程建设的相互融合,创新工程教育机制,培育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

李晓红认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17項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是世界各国解决发展问题的共同行动计划。这些目标几乎全部与工程科技直接相关,也迫切需要工程科技界积极作为,主动求变,推动全球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大力提倡助力和谐社会建设的工程伦理建设,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素养的青年工程师队伍。

“我们将继续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更加重视培养工程人才,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工程能力培养中,激励更多人才投身到工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田学军表示,人才培养是工程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中国举办着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科教育,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与中国工程院等三家单位联合出版《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从教育思想、发展观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育人模式等方面全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全国绝大多数工科专业启动新工科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比如,2018年发起成立由全球60所知名工科大学和一批领先型企业组成的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共同探索世界工程教育新范式,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需求,搭建“一带一路”工科高校、工程教育国际合作网络,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为平台,参与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积极推进注册工程师国际互认,中国新工科建设已从理念走向行动,从国内走向国际。

猜你喜欢
中国工程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记录院士人生,展现院士风范,传承科学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国际扫盲奖评审工作
积极融入全球教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