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社区营造的内生性动力研究

2021-04-19 00:11冯旭艳
社会与公益 2021年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冯旭艳

摘 要:“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河南省信阳市帅洼村融合社区营造理念进行乡村建设,开展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帅洼村的社区营造现状,以内生发展理论为基础,分析帅洼村的资源、技术、产业、文化等内生性动力,了解其优势与不足,并尝试从多个层面激发帅洼村的内生性动力,以期推动帅洼村的振兴与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社区营造;内生发展理论;内生性动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乡村的衰落成为不容忽视的难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众多学者试图将社区营造理念融入现代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1]。农村社区营造是指充分利用村庄在地资源,引导村民自主参与社区的营建,借助外力辅助开展持续性、自发性活动[2]。农村社区营造虽然重视外部力量的支持与协助,但也着重强调其内在资源。为推动农村社区营造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外部力量撤出后出现“归零”的状况,我们应进一步探寻农村的内生性动力,实现村庄治理的内生性发展。

一、基于内生发展理论的农村社区营造

内生发展理论是解决乡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内生发展理论是指以区域内的资源、技术、产业和文化为基础,激发区域内企业创新动力,实现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本地居民生活质量[3]。“内生式发展”具有自下而上、自我主导、内部可持续的特性,对于激发农村社区营造的内生性动力,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帅洼村“共同缔造”项目的主旨是充分发挥村干部指导型作用,调动村民积极性,激发当地企业活力,发挥自治组织的功能,促进村庄协调发展,实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共同缔造。

二、帅洼村社区营造现状

在帅洼村全体村民和“共同缔造”团队的努力下,帅洼村成功入选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第一批精选试点村”,其社区营造成效在村民、村委、村庄三方面尤为明显。村民层面,从陌生到熟悉,由拒绝、排斥到现在转变为主动参与规划;村委层面,充分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向村民介绍“共同缔造”理念,并引进外部社会组织和企业进行投资建设;村庄层面,村庄环境整体改善,完善了基础设施,加建了照明路灯,营造了公共空间,进行了古井改造,实现了广场风貌、路边菜地景观改善。以上结果表明外部力量介入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进一步深入挖掘帅洼村自身内在动力,推动村庄自我内生性发展,以“内力”促“外生”,则更能推进自下而上的美丽帅洼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三、帅洼村内生性动力分析

(一)资源性动力分析

帅洼村位于晏河乡西南部,辖区面积16平方千米,其中,山林面积1066.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8%以上。耕地面积76公顷,人均山林面积0.53公顷、耕地面积0.03公顷。农业和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比较良好,曾先后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国家级奖牌,农业农村部还曾将帅洼村推荐为“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鉴于农林业资源比较丰富,开办了农家乐等形式的产业,但整体的长期发展规划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技术性动力分析

帅洼村技术性动力可从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两方面展开分析。一方面,帅洼村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有制作豆腐、編斗笠、绣花等传统手工艺技术,具有重要的传统手工艺价值,在后期工作中我们需重视帅洼村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就现代化技术而言,村中引导村民学习高产水稻种植、塘鱼养殖、茶叶种植管理等技术,为经济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络通信便捷,为村民积极参与村庄建设提供了便利,也为今后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产业性动力分析

帅洼村农林业资源极其丰富,利用好这些资源优势是帅洼村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帅洼村两委根据村域自然条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并凭借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一村一品”,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把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今后可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效益最大化。

(四)文化性动力分析

帅洼村原始居住人员均姓曾,无外姓,氏族血缘关系浓厚,形成了“差序格局”,极具“人情味”,在开展工作时可以适当融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据资料显示,帅洼村已有500多年历史,结合对帅洼村村民的村史访谈记录,发现本村的独特历史文化记忆、宗族传统、俚语方言、传统节日习俗、乡规民约等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为保护古村落文化,发挥乡村文化特色,建设特色乡村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四、帅洼村内生性动力的培育和发展

(一)调动主体积极性,形成多元合力

农村社区营造中,内生发展理论更强调农村的内在建设,不仅需要外在环境“自上而下”的支持,更需要内在村民主体“自下而上”的成长。帅洼村目前还主要依赖村委会等的管理,村民自我治理能力欠缺,整体参与感较低,发展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虽然增设了几个村民自治组织,但利用率不高。“共同缔造”团队通过“驻村”形式,贴近村民生活,融入村民集体,一是不断鼓励村民发表意见,了解村民需求,并将其进行分类整理;二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实施“以民为本”的精准规划,并鼓励村民一起参与其中,提高村民参与感。工作初期发动党员代表,建设党小组,实现“党建引领”。通过开展活动,发现“村庄能人”和“乡贤乡绅”,培养村庄领袖,实现村庄的自我运作。并在帅洼村成立村民自组织,如中老年歌舞队、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提高村民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在此基础上,增强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村民、村委、当地组织、外部力量等多元合力,共同缔造“和谐和美帅洼”。

(二)发展特色产业,加速经济发展

一是充分挖掘村庄资源,形成特色产业链。增强村民对现有资源的自我识别与利用能力,实现生态茶、红薯粉条、板栗等的批量生产,将现场炒茶、舞龙等传统技艺融入“农家乐”,形成特色体验项目或活动。二是发展民俗产业,建设手工艺作坊,如竹编工艺、绣花手艺等,传承和发扬传统手工技艺,打造特色民宿景点。三是充分发挥新时代电子资源的便捷性,建立公众号,在网页中介绍村中的风景、文化特色,提高知名度,加大宣传力度,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为招商引资提供平台,促进经济发展;为青年人提供就业机会,减少人才流失。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产业形式,形成特色产业,打造特色经济产业链。

(三)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发扬文化特色

村民由于日常生活习惯,形成了“思维定势”,极易忽视本土的特色资源优势,进行乡村建设时,需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发挥传统古村落文化特色。比如,村落废弃房屋改造不应一味追随现代建筑风格,而应当保护传统古建筑,修旧如旧,对于废弃老屋,应结合现代技术,保护古村落建设。在此基础上实现既保留古老建筑乡土气息,又适宜民居,建设“美丽宜居生态村落”,形成“一村一品”。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创新,充分运用互联网设备,推陈出新,融合当代其他文化,形成新的特色乡村文化,建设互联网时代的“新农村”。

五、讨论与反思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基于内生发展理论,在保护乡村特色的同时,着重激发农村社区内生性动力,探寻农村社区营造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从帅洼村的社区营造实践中吸取经验,转变发展思路,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点。其一,乡村建设的方向应转变为内生性发展,一方面保护乡村原本传统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了解村民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清单,调动村民参与建设,并逐渐形成以村民为主体,村委、外界社会力量等多元协同合作的团队,凝聚多方智慧,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也不可忽视“外部力量”的作用,如通过“党建引领”“民间团队和民间组织的中介作用”等多元主体合力,实现“外力”促“内生”。其二,内生发展理论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重要意义,帅洼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乡村的本土特色资源,推进乡村建设特色发展,对于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其三,重视和推进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帅洼村不仅关注传统文化资源,还顺应时代趋势,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推陈出新,实现了创新式发展,为我国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的模型。

参考文献

[1]秦悦.社区营造视角下乡村振兴实施路径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2):44-46.

[2]刘晓春.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J].民俗研究,2014(5):5-12.

[3]王志刚,黄棋.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9(3):72-76.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