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容和电阻的两种降压电路的分析与实现

2021-04-20 02:24方玲丽范俊川裘宏波潘云川王朝栋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21年2期
关键词:阻容稳压电容

方玲丽 范俊川 裘宏波 潘云川 王朝栋

(重庆川仪控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市 201204)

降压电路种类繁多,且应用非常广泛。降压电路按照电压种类来分,常见的可主要分为交流降为交流,交流降为直流,直流降为直流。首先交流降为交流,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变压器,通过线圈互感实现交流电压的降压[1]。直流降压为直流,多采用buck 电路,如果是低电压的降压,通常采用电源集成芯片的方案,既易于实现,成本又低。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交流降压为直流。交流到直流的降压,必须经过一个交流转换成直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常用的方法就是桥式整流电路[2,3]。本文论述的实验,采用的是一款成熟的单相桥整流集成芯片DB106。集成芯片往往比自己搭建的整流桥电路可靠性高,且体积小,成本低,防护好,因此,集成芯片的使用是电子行业的趋势。本文论述的两种降压电路,都使用了这款DB106 集成芯片。

220V 降压电路,运用场合非常广泛。很多设备,通常不能直接使用220V 的交流市电,需要将其转换成直流电。如DCS 系统中的I/O 模块,多数场合,需要为其提供24V 供电。应用于一些特殊场合的DCS 系统的I/O 模块,需要使用DC48V 供电。本文所述,即为实现市电AC220V 转为DC48V。

1 第一种降压电路

第一种降压电路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从左到右,N1、L1 分别连接市电AC220V 的零线和火线,电容C1、C2 串联,R1 与C1 并联,整流桥芯片DB106 与C2 并联。R1 的作用是为C1 提供放电回路,在电路断电时泄放与之并联的C1 储存的电荷,否则人体接触会有触电感,因此R1 起到一定的安保作用。电容C1、C2 对AC220V 进行交流分压,DB106 与C2 并联,将C2 两端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压后,经47V 的稳压管1N4756 稳压后,再经C17 进行滤波,最后得到DC48V±10%的电压,其中A1 为DC48V 的正端,B1 为DC48V 的负端。

DB106 是一款成熟的单相桥整流器集成芯片,其最大可重复峰值反向电压达800V,最大均方根电压达560V,最大正向平均整流电流达1A,工作温度范围广,达-55~+150℃。C1、C2 最好可选用聚丙稀电容(又叫CBB 电容),耐压最低应达400V,最好选择耐压630V 及其以上的电容,电容的容值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如需要24V 或60V,可改变C1 和C2 的容值来实现不同分压。理想状态下,两串联电容的电压分配与各电容的容抗大小成反比,电容容抗大小满足如下公式:

实际电路测量,当C1 和C2 分别取值为97nF 和470nF 时,A1和B1 端的电压能达到DC48V±10%的指标。

2 第二种降压电路

第二种降压电路如图2所示。

N1、L1 分别接市电AC220V 的零线和火线,经整流桥芯片DB106 转换成直流后,再经过R1、R2 进行直流电压分压,所分配的电压值与电阻值成正比,只需选取恰当的电阻值,使R2 两端的电压为DC48V±10%,最后经过稳压管1N4756 稳压和电解电容C17 进行滤波后,在A1 和B1 两端得到DC48V±10%,A1 为正端,B1 为负端。

3 两种降压电路分析与实现

以上所述两种降压电路,经过实验测试验证,均能实现AC220V 50Hz 转DC48V±10%的功能,实现原理大致相同,都是需要经过一个集成整流桥芯片DB106,将交流转换为直流,最终实现交流到直流的降压过程。区别在于第一种是先利用电容进行交流分压,第二种是交流转直流后,再利用电阻分压,具体特征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表1:两种方案特征对比

4 常见的“阻容降压”电路

另有一种常见的阻容降压电路,与本文所述的降压电路略有不同。电路图如图3所示。

图1:第一种降压电路原理图

图2:第二种降压电路原理图

图3:电路图

如图3所示,该电路由阻容搭建而成,从左往右,N1、L1 分别接市电AC220V 的零线和火线,然后经过一个大电容C1,C1 的作用主要是限制电流,R1 与C1 串联,其作用主要是作为C1 的泄放电阻,防止C1 电荷量太大,人体接触会有触电感,作用同上述的泄放电阻。D1~D4 组成整流全桥桥堆,作用与上述的DB106 相同。D5 是稳压管,起到一定的稳压作用,C2 是滤波电容,经过滤波后的电压,在A1 和B1 两端就呈现为直流电压。虽说这是阻容降压电路,但实际上,降压作用并不明显,主要是通过C1 限流来实现后端电压的降低。所以主要还需根据负载电流的大小来决定分压大小[3~6]。

这种业内常见的“阻容降压”电路与本文所述的两种阻容降压电路,有着本质的不同。本文所述的降压电路,是名副其实的,利用电容或者电阻,在交流转换前或者转换后,利用分压原理降低电压,而这种电路,则是通过限流,即通过控制电路流过的电流来实现电压的降低。

5 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两种阻容降压电路,这两种依靠单相整流集成芯片DB106 实现的交流转直流降压电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用途广泛。但是电压精度不高,虽然后端接稳压管,但电压稳定度依旧较差,实际使用时,还需在后续增加稳压电路。当后续没有增加稳压的电路,且在负载开路时,输出电流没有负载分流,电流全部流过稳压管,所以应尽量避免电路长时间空载。这两种电路适用于电压需求尽量不高于DC60V,电流不大,约几十毫安的场合。并且,第一种电容分压降压不适用于容性负载和感性负载,否则会影响输出电压值[4]。实际实验测得,第一种电路在导通时刻,A1 和B1 两端的电压会增大,因为后端加的滤波电容,实际与前面的分压电容形成并联,从而影响了输出电压值。

另外,本文还分析了另一种常用的阻容降压电路,及其与这两种电路的区别和联系。对于这些小规模的阻容降压电路,共同的特点都是结构简单、成本低、用途广泛,但安全性和稳定性也较差,尤其在接触市电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护,在实际应用中,应提前做好充分验证,调试好器件参数,避免事故发生。

猜你喜欢
阻容稳压电容
基于Multisim的并联阻容分压器
基于T型连接变压器的异步发电机稳压稳频控制
基于迟滞比较器的双阈值稳压供电控制电路
PWM Buck变换器电容引起的混沌及其控制
一种降压/升压式开关电容AC-AC变换器设计
基于神经网络控制稳压系统在ICPT中的应用
基于DSP的稳压控制系统设计
投射式多点触控电容触摸屏
阻容吸收的接线方式对大电流运行晶闸管阀组的影响分析
常用高压阻容分压器频率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