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紫金花朝戏在地方高职院校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

2021-04-20 13:28骆斯琴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院校传统高职

骆斯琴

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视域下,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树立文化自信,将地方戏曲花朝戏纳入高职院校进行传承与创新推广,既能促进高职院校的特色办学,又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发展,也促进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与内涵在校园的传承与推广。

紫金花朝戏(以下简称花朝戏)源于广东省东部客家地区的“神朝”祭祀仪式,采用客家方言演唱,于2006年5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朝戏正担负起文化振兴乡村的新时代的使命,唱出了客家文化的自信。本文在这一背景下,从文化自信视域出发,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创新推广进行了研究。

一、花朝戏引入地方高职院校传承与创新的背景(一)花朝戏的起源与特征

清光绪年间,花朝戏源于道教做法事驱魔镇妖的“神朝”,当时的神朝艺人叶春林根据客家地区的民俗,赋予“神朝”演出的故事情节,逐渐形成当地风格的戏剧形式,因为演出时滑稽诙谐的表演风格,与做“神朝”时的虔诚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所以当地人们称之为“花朝”。旧时的花朝戏班组成员较少,少则几个人,多则十几个,演出分三个部分进行:一是八音闹台;二是神朝歌舞;三是花朝戏。六十年代,花朝戏发展十分繁荣,演出剧目近百个,唱腔曲牌也达一百多种。

花朝戏的唱腔音乐主要是有神朝腔和地方客家民间小调组成,曲调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用当地的客家方言演唱。早期的花朝戏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后来花朝戏吸收了其他剧种的特点,表演角色有生行、旦角、丑行、末行等。花朝戏的表演程式把生活中的纺线、刺绣、推磨、洗衣、做饭、梳妆打扮、采摘、耕种等动作加以艺术提炼,配上客家民间小调演唱,极富生活气息,为当地的群众喜闻乐见,其表演借鉴了神朝舞、象舞、春牛舞、打纸马等表演动作,形成了砻勾脚、穿心手、扇花、手帕花、转步等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花朝戏唱腔朴实;表演载歌载舞,形象生动;唱词和道白常运用双关语和歇后语,幽默风趣,充分体现了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

早期演出的花朝戏,主要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反映伦理道德、宣扬惩恶扬善、向往幸福生活的题材,现在的花朝戏在传统剧目中融入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以扫黑除恶、乡村文明、精准扶贫等主题传承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大力实施广东地区的“文化融湾”工程。

(二)花朝戏引入地方高职院校美育课程的背景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我国今后的美育工作提出了方向、内容、方法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把美育工作上升到了新的高度。2017年,根据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工作方案》和《河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我校启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通过创新强校工程,组建花朝戏传承研究中心,申报建设省级“花朝戏人才培养公共实训中心”,通过开设紫金花朝戏美育课程,进行定期的成果展演,对紫金花朝戏在学校传承进行网络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花朝戏的研究和研习传承,促进客家优秀文化艺术元素与内涵在校园传承与创新,激发当代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花朝戏在地方高职院校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花朝戏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在文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花朝戏这种传统文化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窘境,正逐渐走向消亡。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进一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方面,地方高职院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地方高职院校的美育课程与文化传承结合起来,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可以提高大学生非遗传承与推广的意识。非遗的传承与推广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非遗的传承与推广与地方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形成了良性互动,把国家级非遗项目——花朝戏引入地方高校予以传承发展,意义重大,地方高校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新媒体的教学资源、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高校强大的学术力量、优秀的人才资源来研究和开发新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广渠道,并在全校来自不同省市地区的学生中进行花朝戏的传承与推广。

民间师徒制、家族传承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有的主要传承模式,这些传承模式局限性大,已不适应如今文化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高职院校文化底蕴深厚,科研和服务社会能力强大,学校集体的“科班传承”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非常适合花朝戏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三、花朝戏在地方高职院校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地方戏曲进高职校园,大面积进行传承与创新推广,为花朝戏的生存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和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彼此达到共赢。

(一)搭建花朝戏人才培养平台

借助高职院校优良的教育资源,培育花朝戏相关的专业人才,是花朝戏传承与创新推广的重要途径。而高校美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把握好高职院校美育的育人导向,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将花朝戏纳入美育课程教学,既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学校要在花朝戏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实施“项目主导、学训演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展项目化教学。

1.突出花朝戏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花朝戏人才培养实施计划,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

学校依托与河源市山歌剧团和紫金花朝戏剧团的校企合作平台推进“项目主导、学训演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讨论花朝戏课程体系建设,完善课程标准,突出花朝戏的特色教学,制定科学合理的紫金花朝戏人才培养实施计划,一是要规定课程课时数、学分、教学进度、教材、课程考核方案;二是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模块,突出艺术实践模块,从学—训—演三个环节突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体现优秀传统文化花朝戏的表演特色。

2.精心挑选花朝戏学员

花朝戏的学员可以在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学前教育、服装表演、藝术设计、旅游管理等专业中精心挑选而来。挑选的学员一是会说客家话;二是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歌唱的嗓音条件好;三是对花朝戏表演有浓厚的兴趣,热爱花朝戏的表演。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员才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3.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搭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围绕紫金花朝戏传统曲目的学——训——演模式,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超星网络课程上搭建花朝戏的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课程团队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课件、微课视频、学习任务单、学习指南、教学设计等有关课程教学资源实现网络共享,教学视频全部上网,并不断完善。花朝戏学员可以随时随地在超星网络平台学习花朝戏有关表演的知识、技能与技巧。

4.完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花朝剧团和学校双方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合作育人、合作研究、合作发展,共同推进花朝戏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花朝戏学员的专业水平。学校要与当地紫金花朝剧团、市文化馆、市山歌剧团、市文广新局、市非遗文化保护中心、相关演艺公司等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传承活动、师资培训、宣传推广等方面相互支持,花朝戏学员可以在校企合作的项目上获得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不断积累花朝戏表演的舞台经验,培养优秀的花朝戏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花朝戏在地方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人才是根本。目前紫金花朝戏的传承与创新缺乏专业队伍以及花朝戏研究的专业人才,学校根要据花朝戏课程的要求,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保量,评估现有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按生师比配齐专任的教师。二是提质,通过“送出去”方式促进教师的师资水平。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把青年教师送到当地花朝戏剧团进行跟岗学习,不断提高花朝戏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校内专任教师队伍受编制的限制,人数有限,社会上许多有专长、有技艺的艺术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将这些社会力量充分利用起来,成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是加强花朝戏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有力举措。学校要挖掘紫金花朝戏方面的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采用“请进来”方式,将其纳入教师队伍中来,担任花朝戏课堂教学、课外演出活动指导、学生日常项目训练、学生艺术实践等工作。通过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整合各方面教学资源充实花朝戏教学力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三)提升花朝戏人才培养公共实训中心的育人功能

为了深化产教融合、营造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氛围、提高花朝戏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申报的省级“花朝戏人才培养公共实训中心”于2017年立项、2020年2月通过验收。依托这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项目新建了花朝戏排练实训室、花朝戏舞蹈训练室、花朝戏资料研究室,为花朝戏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实训基地,为了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要积极地申报新建花朝戏录音室、琴房智能管理实训室等多功能的花朝戏实训室,并积极申报新建花朝戏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提升花朝戏人才培养公共实训中心的育人功能。

(四)花朝戏工作坊建设

高职院校可以与市文化馆、市非遗文化传承中心、紫金花朝剧团合作建设花朝戏工作坊,搭建花朝戏学术与技艺交流、研究、学习的平台。花朝戏工作坊每周定期开放,学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工作坊相互交流、互动,并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集体开展花朝戏的传承与创新活动。教师团队也在工作坊共同探讨花朝戏的传承教学经验和创新教学方法;共同申报花朝戏相关的教科研项目,提高花朝戏教师团队教学改革能力与学术研究水平。

(五)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载体

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市教育电视台、学校早间和晚间广播台,开展客家山歌、花朝戏等优秀曲目点播节目的播放。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不定期推送消息,通过精美的图文搭配,宣传推广包括花朝戏在内的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推出互动环节,通过上传、评论、有奖问答等,提高学生参与度,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紫金花朝戏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紫金花朝戏在地方高职院校传承与创新研究的成效紫金花朝戏在地方高职院校传承与创新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一是花朝戏公共实训中心通过广东省教育厅验收。二是成立校企合作的花朝戏表演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三是每年开设紫金花朝戏传承班,纳收新学员。四是紫金花朝戏项目申报广东省教育厅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送戏进校园3场,省财政厅专项资金进账13万元。五是为企业培训人员200人次以上,对多家事企业单位进行社会服务,社会培训、演出进账共计20万元以上。六是教师团队的花朝戏研究课题在省教育厅立项1项,市级课题立项5项,发表花朝戏研究论文十余篇。

五、紫金花朝戏在地方高职院校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的探讨花朝戏在地方高职院校进行传承与创新虽然已有初步的成效,但是如何促进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有效结合的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创新花朝戏剧目

花朝戏传统的剧目大多都取材民间故事,表达惩恶扬善、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代表剧目有《卖杂货》《过渡》《苏丹》等,但是随着多元文化、新媒体冲击、戏剧自身发展不足等因素,花朝戏陷入消亡的窘境,如何打破这一窘境,是值得深思的。戏曲要发展就要创新,所以在传统的花朝戏基础上要融入创新元素,与时俱进地创作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剧目、新角色。一手抓传承,一手抓创新,创作出一些符合新时代气息的花朝戏剧目,不断满足受众的听觉需求,才能让曹禺先生誉为“山沟里的山茶花”的花朝戏这朵花永开不败。

(二)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人才培养是花朝戏传承与创新的核心内容,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并考取职业资格证,创造条件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每年安排教师到紫金花朝戏剧团进行跟岗专业培训,努力创造条件输送教师到演出团体进行艺术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表演与演唱技能。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花朝戏教科研课题,不断提高教研教改水平。

(三)成立花朝戏名师工作室

成立花朝戏名师工作室以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以课题研究为主要方式,充分发挥名师的指导、引领作用,打造花朝戏研究特色团队,提高团队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开展花朝戏的传承与创新推广研究。

六、结语

借助地方高职院校培养地方戏曲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这种实践与研究为传统文化传承指明了方向。紫金花朝戏在地方高职院校传承与创新已取得初步成效,也证明这种实践与探索是成功的。紫金花朝戏发挥新时代艺术文化实践中心的作用,对全面融入大湾区建设提振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院校传统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