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传统舞蹈研究综述

2021-04-21 00:13景玉婷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6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

摘要:我国传统舞蹈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宗教舞蹈,当时舞蹈功能并不是娱人,而是起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功能。舞蹈发展与人类的成长历史息息相关,白族舞蹈作为祖国舞蹈艺术中的精品,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是白族历史流变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白族传统舞蹈;发展现狀;舞蹈形态;文化内涵

一、专著类

关于白族传统舞蹈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写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以集成角度对云南包括汉族在内的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舞蹈进行系统研究,书中开篇部分对云南民族舞蹈史、民间舞蹈功能价值以及民间舞蹈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和概括,运用四级分类方法并采用图解的方式对白族舞蹈的11个舞种从舞蹈概况、音乐、造型服饰、动作说明、场记说明以及艺人简介等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和介绍。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写的《中华舞蹈志——云南卷》中,第一次以志书的形式系统记述了中华各民族舞蹈的历史渊源、衍变风格、演出形式、音乐伴奏以及有关的风俗节令、文献考古等史料。其中云南卷中共收录到白族民间舞蹈七十三种,分别考察了这七十三种舞蹈的表演时间、表演程式、表演形式、音乐伴奏、舞蹈特征及功能等多方面内容,指出白族民间舞蹈多与白族大型民俗活动相联系,一些舞蹈的动作特征可能与白族先民游牧、狩猎生活有关。

二、期刊论文

目前,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视角对白族传统舞蹈进行研究,现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总结。

1.白族舞蹈传承现状研究

徐子安,林逸峰在《适应与重构:白族舞蹈文化传播中的问题研究及解决策略》中,作者认为白族舞蹈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闭合式传播环境、传播内容碎片化、流行舞蹈文化的冲击、受商业利益的驱使。根据这些问题,作者提出要利用互联网平台来丰富白族舞蹈的传播渠道。刘荷芳,杨文磊在《大理白族霸王鞭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分析》中,探讨霸王鞭舞与白族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霸王鞭舞的分布、艺术形态、文化意义及价值。聂乾先在《关于白族舞蹈—从大型白族歌舞《玉洱银苍》说开去》中,认为白族舞蹈的发展现状是没有其代表性舞蹈,据这一问题,作者强调发展白族舞蹈不能忘记白族舞蹈本体,应该运用白族舞蹈动作和韵律去探索、实践。

2.白族舞蹈形态研究

杨刘忠在《白族“绕三灵”活动中的音乐歌舞形式及特点》中,指出绕三灵活动中的歌舞形式有白族调、大帛曲、祭祀调、白族舞蹈(花柳曲舞、霸王鞭舞、金钱鼓舞、双飞燕舞)等并对每种歌舞形式的来源、特点、表演方式等方面加以论述。王惠在《大理白族佛教乐舞形态及本土化—阿吒力乐舞研究》中,对佛教乐舞的形态进行论述,主要包括佛法舞蹈介绍、动作分析、风格特征及服饰道具,同时还对佛教乐舞音声和乐舞功能进行分析,指出佛教乐舞本土化变迁和历史变迁与文化互动有关。黄晓娟在硕士论文《桑植白族仗鼓舞的形态特征研究》中,以湖南地区芙蓉桥和麦坪地白族乡的仗鼓舞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了白族仗鼓舞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流变;其次,从白族仗鼓舞的动作形态、表现形态、审美特征三方面分析了舞蹈的形态特征,自此基础上阐释了白族仗鼓舞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3.白族舞蹈文化研究

蒋浩在《云南白族舞蹈艺术的文化生成》中,运用舞蹈生态学的视角对白族舞蹈艺术进行分析,指出地域文化是影响白族舞蹈规律的关键因素,民俗活动是舞蹈进行展演的重要平台。通过对影响白族舞蹈艺术生成的诸因素分析,强调白族舞蹈发展的生态作用链是由地理环境、劳动方式、动作类型等多要素共同决定。刘唱在硕士论文《麦地坪白族仗鼓舞动作的文化解读》中,以麦地坪白族仗鼓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舞蹈动作构成、形态以及动作产生背景的多角度分析,概括出其动作来源于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提炼、对传统历史文化的神话用典、对宗教思想文化的多元吸收以及对民俗主体文化的传承创造。张小燕在《“绕三灵”节祭仪式中的“舞蹈文化”考》中,探讨了“绕三灵”的历史发展、信仰体系、实践体系、传承与变迁等方面内容,指出“绕三灵”仪式中的舞蹈文化是民间文化和各种音乐歌舞的综合表达,同时也是白族多元宗教信仰的体现。

4.各学科视角对白族舞蹈的研究

王惠在《大理白族民间舞蹈研究的人类学意义》中,以人类学视角研究大理白族民间舞蹈,将舞蹈与仪式相结合,以身体本身展开文化表述的记忆方式。通过对绕三灵舞蹈和白鹤舞的分析,指出舞蹈作为意识载体,不仅具有民族的记忆功能,还渗透着白族的族群意识。杨浩来的硕士论文《白族民俗语境下的“打歌”研究—以洱源西山《创世纪》叙事为例》中,以民俗学的角度将洱源西山“打歌”置身于人们的生活文化之中,分析“打歌”内容、场景化的语境叙事构成形式,重点对当下“打歌”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何超在硕士论文《云龙白族“力格高”研究》中,以民族学和艺术人类学双视角记录“力格高”的发展现状,分析总结它所呈现的艺术形态,以及在融入新时代发展中,如何在保持自身原生性的基础上传承创新。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于白族传统舞蹈研究在著作方面的研究成果多以“集成”形式呈现,这种形式能够在最大范围内收集更多的白族传统舞种,它运用历史文献以及图示的方法系统地记录了每个舞种的名称、来源、音乐、造型服饰、动作说明、场记说明等内容,尤其是在运用史料方面,可以为我们后续对白族传统舞蹈的研究提供参考。但是,这些著作中多侧重呈现舞蹈的表演形式与动作特征并没有对每个舞种的艺术特点进行总结。集成类的著作几乎倾尽了白族的所有舞种,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生态环境的变迁,这些舞种是否还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或是在其形态和内容上发生了大的改变,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调查、印证。期刊论文类对于白族传统舞蹈的研究主要是对其历史源流的探讨、艺术形态的分析、文化内涵的阐释以及舞蹈现状的调查。所研究的重点舞种是“绕三灵”舞蹈、“霸王鞭舞”、“白族仗鼓舞”、“力格高”、“白族打歌”。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M].

[2]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著.中华舞蹈志——云南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

(二)期刊论文

[1]徐子安;林逸峰.适应与重构:白族舞蹈文化传播中的问题研究及解决策略[J].新媒体研究,2021(7)

[2]聂乾先.关于白族舞蹈—从大型白族歌舞《玉洱银苍》说开去[J].民族艺术研究,2001(1)

[3]杨刘忠.白族“绕三灵”活动中的音乐歌舞形式及特点[J].民族音乐,2011(2)

[4]王惠.大理白族佛教乐舞形态及本土化—阿吒力乐舞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4

[5]黄晓娟.桑植白族仗鼓舞的形态特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6]蒋浩.云南白族舞蹈艺术的文化生成[J].南通大学学报,2016(32)

[7]刘唱.麦地坪白族仗鼓舞动作的文化解读[D].长沙:吉首大学,2018

[8]张小燕.“绕三灵”节祭仪式中的“舞蹈文化”考[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2

[9]王惠.大理白族民间舞蹈研究的人类学意义[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10)

[10]杨浩来.白族民俗语境下的“打歌”研究—以洱源西山《创世纪》叙事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3

[11]何超.云龙白族“力格高”研究[D].大理:大理大学,2019

作者简介:景玉婷(1997.1)女,山西运城人,大理大学艺术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传承与保护。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文化内涵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浅议蛙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