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教学解读的“钥匙”

2021-04-21 05:12张祖庆
关键词:钥匙

张祖庆

摘要: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解读,除了靠大量高品位的文学阅读,在反复阅读中潜移默化、逐步提升之外,也是有门道的。找到这样的门道,就找到了解读的“钥匙”。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解读,有三把重要的“钥匙”,分别是:抓文本矛盾处、抓文本反复处、抓文本易被忽略处。

关键词:教学解读;文学类文本;洞见力

文本的教学解读功夫,是语文教师极为重要的基本功。小学语文课本中,约三分之二的文章,都是文学作品。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解读,除了靠大量高品位的文学阅读,在反复阅读中潜移默化、逐步提升之外,也是有门道的。找到这样的门道,就找到了解读的“钥匙”。窃以为,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解读,有这样三把重要的“钥匙”:

一、第一把“钥匙”:抓文本矛盾处

文本中,有些看起来矛盾的地方,常常是作家构思运笔的匠心所在。抓住矛盾处,细细玩索,摩挲品味,往往可拨云见日,发现文本别有洞天。

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都有这篇小说的一席之地。在我从教的31年,这篇文章一直在。然,教书前15年,我一直没有发现文本中藏着的一处极为重要的矛盾之处。2004年,我再次备这节课,一遍又一遍大声读课文,读着读着,发现了文本中藏着的矛盾。

小说开篇,把我们带到严酷的冬夜。屋外狂风怒吼、波涛汹涌,屋内温馨宁静、温暖舒适。第二自然段介绍了家庭的基本情况。第三自然段出现了本文最短,但最有力的句子——“睡觉还早”。

这“睡觉还早”,是文本中的极度矛盾之处。联系上下文,你会发现,其实睡觉“不早”了——

“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她想看看灯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

这些文字告诉我们,睡觉真的不早了。那么,为什么桑娜却觉得“睡觉还早”呢?原因无他。穷!因为穷,所以渔夫在恶劣的天气还要出去捕鱼;因为穷,所以桑娜要在晚上做很多很多的家务;因为穷,所以那么晚了桑娜还觉得“睡觉还早”。

短短四个字,笔力千钧,极富张力!

教学中,教师抓住“睡觉还早”,追问“明明睡觉不早了,为什么桑娜觉得‘睡觉还早”,即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内核。

文本矛盾处,也是文本张力处。抓住这样的矛盾,我们就能触及文本主旨,理解作者遣词造句之匠心。这样的矛盾,需要用心寻找,潜心体察。

《祖父的园子》,文章第一自然段“我家有一个大花园”与后面“都是自由的”,也是一组矛盾。一般来说,写花园的文章,重点应该写花园之大、花园之美,而《祖父的园子》写花园的大和美,只在第一自然段轻轻带過,文章后半部分,把“都是自由的”当作重点来写。这不是和常理相矛盾吗?带着学生探究,就能发现文本的秘密:原来,这篇文章,作者不是为了写花园之美;借花园万事万物之自由,写出作者萧红对童年生活的怀恋,才是文本想要告诉我们的。

文本细读,抓住矛盾,涵泳体察,方能沉入文本,探得骊珠。

二、第二把“钥匙”:抓文本反复处

反复,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因此,它被运用于各种文体中。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够表现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增强旋律美的作用。文本反复处,往往也是作者用心之颇多处。

《祖父的园子》,下面这段话是全文的华彩乐章: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作者并没有用一句话直接说明万物自由,而是抓住了“花”“鸟”“虫子”“倭瓜”“黄瓜”“玉米”等事物,用“愿意……就……”这样的句式,反复地表达同一个意思。

这反复就是文本最值得关注的地方。这段话中,“愿意……就……”出现了很多次。教学中,可以提问:能否把“愿意……就……”去掉?为什么作者反反复复表达同一个意思?如此追问,能让学生很好地领略作者写作的匠心:原来,这么多的“愿意……就……”,仿佛园子里的一切事物,都像个率性顽童,毫无拘束。

《金钱的魔力》,服装店老板喋喋不休地说话:

“把那么一套不像样子的衣服卖给一位脾气特别的百万富翁!托德简直是个傻瓜——天生的傻瓜,老是干出这类事情。把每一个大阔佬都从这儿撵跑了,因为他分不清一位百万富翁和一个流浪汉,老是没有这个眼光。啊,我要找的那一套在这儿哩。请您把您身上那些东西脱下来吧,先生,把它丢到火里去吧。请您赏脸把这件衬衫穿上,还有这套衣服;正合适,好极了——又素净,又讲究,又雅致,简直就像公爵穿得那么考究。这是一位外国的亲王定做的——您也许认识他呢,先生,就哈利法克斯公国的亲王殿下,因为他母亲病得快死了,他只好把这套衣服放在我们这儿,另外做了一套丧服去——可是后来他母亲并没有死。不过那都没有问题,我们不能叫一切事情老照我们……我是说,老照他们……哈!裤子没有毛病,非常合您的身,先生,真是妙不可言,再穿上背心,啊哈,又很合适!再穿上上衣——我的天!您瞧吧!真是十全十美——全身都好!我一辈子还没有缝过这么得意的衣服呢。”

这段话,通过极其重复、夸张的描写,把服装店老板滔滔不绝、语无伦次说话的样子,描摹得十分精彩。学生可通过表演式朗读,再现人物形象,深刻把握文本的漫画式写作风格。

《和时间赛跑》,爸爸说的一段话: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永远不能回来了。”

这段话,用三组排比句,反反复复说着同一个意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教师可带着学生品读这段话,用心感受时间一去不复返的伤感与无奈。

《穷人》,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一串省略号、四个问号和两个感叹号,极其传神地刻画了桑娜矛盾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凸显了穷人的善良品质。抓这样的反复,便能很好地领会语言大师作品的魅力。

三、第三把“钥匙”:抓文本易被忽略处

小说《穷人》中,有一处看起来可有可无的闲笔。桑娜提着马灯,去看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经死去。托尔斯泰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极其悲惨场景。这段话开头,是这样写的: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

“对着门的一张床”,这是一处看起来可以忽略地方。但细细揣摩会发现,这个细节极其传神。大部分人家,“对着门的”绝对不是“一张床”,而是“客厅”“沙发”“吊灯”等。为什么西蒙家对着门的是一张床呢? 这就是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的家,才会如此!

这样的细微处,简直是神来之笔。这些神来之笔,都是需要带着学生细细琢磨的。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写王熙凤的出场,很多学生会误读王熙鳳,认为王熙凤是个热情、细心的人,而且能从下面的几句话里找到依据: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尽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确实,乍看王熙凤热情洋溢、体贴细腻。然而,细读便发现语言形式背后藏着的秘密。如果王熙凤真正关心林黛玉,就应该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王熙凤问一句,林黛玉答一句。但王熙凤不等黛玉回答就竹筒倒豆子似的连续发问。这哪是真正的关心人啊?!这分明是说给老祖宗听的。读到此处,一个阿谀奉承的王熙凤形象呼之欲出。

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闲笔”,往往不“闲”,藏着作者的深意。这深意,正需要教师指点给学生看。

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说:“语文教师当是语言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思想者,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言说的引领者。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对言语的个人感受,如果不能带领学生走进言语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给学生看自己琳琅满目的发现和发明,从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燃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颖悟力,那还要语文教师做什么?”确实,语文教师要自觉成为“语言奥秘的探索、解密者”,才有可能引领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言说”。语文教师唯有对语言葆有不倦探索的好奇心,拥有更多解读文本的“钥匙”,才能具有独特的文本“洞见力”,透过文本,发现文字背后的更多奥秘。

语文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其实就是自己读到的东西。具有“洞见力”的教师,可以一眼抓住文本与众不同的特质,并发现这一个文本的独当之任,进而设计出有别于其他文本的教学方案。这种“洞见力”,是语文教师最高级的语感,需要一辈子的修炼。

参考文献:

[1]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钥匙
画与理
钥匙
挑钥匙
钥匙在哪里
钥匙不见了
丢三落四
钥匙和锁
三把钥匙
钥匙
记忆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