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令人才“橘变枳”

2021-04-21 21:10刘秉军
检察风云 2021年3期
关键词:翰林院馆阁错字

刘秉军

据《清稗类钞》记载,清雍正皇帝尚为皇子时,喜欢微服出游,曾经到浙江杭州游玩。他走出涌金门,看见一个以卖字为生的书生书法精湛,很精通永字八法。于是,雍正让这个书生写一副对联。对联中有个“秋”字,书生将“火”字移到了“禾”字的左边。雍正问:“你这样写是不是错了?”书生列举出名人的字帖为自己佐证,指出这不是错字,而是一种别有意趣的写法。

雍正问:“你这么有才华,为什么不去走科举之路,而要在这里卖字呢?”书生叹息道:“我曾经被举为孝廉,但是家境贫困,难以养活妻子和孩子,所以只好卖字谋生,哪还能指望走什么科举之路谋求大富大贵呢?”雍正掏出几块马蹄金,对书生说:“我经商赚了点钱,可以资助你去求取功名。将来你发达了,不要忘记我。”

书生非常感激,接受了雍正的馈赠。此后,他参加科举考试,一路喜报连连,考取功名后被选入翰林院为官。

此时雍正已经登基当了皇帝。一天,他看到书生的名字,想起了这个人,于是召他入宫。雍正写了一个“和”字,将“口”字移到了“禾”字的左边,就此征询书生的意见。书生认为“这是个错字”。雍正笑而不语。第二天,他命书生拿着一纸诏书赶往杭州,去见浙江巡抚。浙江巡抚受诏,原来雍正罚这个书生在杭州涌金门卖字三年,然后再入朝供职。书生这才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雍正当年发现那个书生才华横溢,欣赏其书法不拘泥于常规,于是资助他走上科举之路,期待他为国效力。但是书生入了翰林院之后,其思维方式大不如前,从求新求变转为墨守成规。于是,雍正罚他再去卖字三年。

雍正的做法真的是难为了这个书生。书生当年之所以思维活跃,敢于打破常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要靠奇思妙想多卖字、多赚钱。但是走上仕途之后就不同了。在當时的制度约束下,官员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按规矩来。何况书生是入翰林院为官,即所谓入“馆阁”,在那里行文写字都有一定的格式,即“馆阁体”,是很讲规矩的。因此,书生失去了随心所欲的心气——其实他并没有做错什么。

可以说,这件事情是雍正做错了,错在用人不当。他原本看中书生思维活跃,不拘泥于常规。既然要启用这样一个人才,就应该把他放到合适的位置。让他在翰林院供职,他当然只能按翰林院的规矩说文解字了。难道在为皇帝起草诏书时,能够随便将“秋”字、“和”字的左右两部分移来移去吗?如果雍正能让这个书生担当一个需要创新求变的职位,或者针对一些老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法,想必书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墨子·所染》有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会决定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另外,“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故事,我们也都耳熟能详。同样的一种果树,长在淮南就能结出味道可口的橘子,而长在淮北就只能结出令人难以下咽的枳果。

回到前文所讲的故事,不是书生的思想变得僵化了,而是工作岗位使然,他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了变化。所以,任何人才都应该被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这样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决策者和管理者要量才而用,切莫令人才“由橘变枳”。

图:刘昌海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

猜你喜欢
翰林院馆阁错字
明文学权力“移于郎暑”说考
易错字 来提醒
错字在身边
方复 《苏东坡重返翰林院》
60秒找错字
60秒找错字
馆阁体的兴盛、极致与消亡
从《旧京词林志》看明代南京翰林院地位的下降
宋代馆阁藏书流失探究
明代翰林院在高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