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题材影视剧如何“破圈”

2021-04-21 10:37李广森
检察风云 2021年3期
关键词:破圈检察工作检察官

《决胜法庭》首映礼现场

一直以来,有的律政剧收视率很高,却因法言法语不专业、不规范而“不入圈”(所谓“不入圈”,就是法律职业人不认可,不屑于观看,更不屑于讨论);有的律政剧不能“破圈”,因为不接生活地气、拒普罗大众于千里之外,只能在法律职业人的圈子里讨论。《决胜法庭》《巡回检察组》作为新时代检察题材电视剧做到了外行看起来悬疑烧脑,内行看起来专业规范,圈内圈外双丰收,这是新时代检察事业建设成果的艺术展现,也是检察文化发展到新时代的智慧结晶。以下,笔者作为十几年来检察题材影视剧的策划者、推动者和执行者,结合“十三五”期间检察题材影视剧播出情况,就其中的创作得失做一个脉络梳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理论提供行动指南,道路决定前途命运,制度是根本保证,文化是精神支柱。对于检察机关来说,检察文化是检察人员在长期的法律监督活动和日常工作、生活中所特有的信念和价值观,是贯穿于整个检察工作过程的一系列指导思想、价值观念、文化理念以及规范化制度的总称,是检察人员共同的精神家园。切实加强和改进检察文化建设,就是要依靠检察文化的引领熏陶,举精神之旗、筑检察之魂,讲好检察故事、奏响法治强音,构建检察人员的精神家园,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关于检察文化建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树立检察工作、检察文化、检察新闻宣传“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理念。“三位一体”就是:“本”在检察工作,“要”在检察文化,“效”在新闻宣传,三者互为促进又互为表里。检察工作是本体、核心、基础,业务做不好、抓不实,检察宣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检察文化是源动力,通过司法检察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检察官、带动人民群众、创建更优社会环境;检察新闻宣传作为最好、最直接的媒介,要宣传检察业务和检察文化建设成效,要通过检察新闻宣传实现检察办案政治、社会、法律三效统一。

检察影视作品,是检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一是影视作品的传播,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二是影视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更直观,传播方式更立体,社会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平面媒体。三是随着视频技术的发展和检察文化的发展,由检察人员参与创作的检察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目前,全国检察机关的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三微”比赛已连续举办五届;全国首届未成年人检察“三微”比赛已经开局,首届获奖作品已陆续在优酷、央视展播。四是检察影视作品的发展,不仅在检察机关内部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提升检察工作社会知晓度和群众满意度,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贡献了检察智慧和检察力量。

新时代人民检察事业的发展,是检察影视创作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对于检察文化建设来说,矿藏就是检察机关司法办案的生动实践,源泉就是检察人员的付出与奉献、梦想与希望。“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张军检察长多次强调要抓好案例宣传,加强以案说法,通过案例释放正确的理念,强调既当“护法的卫士”,又作“普法的先锋”。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供给;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仰,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和检察职能的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深化;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效果,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体现;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的业务指导,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强化。检察机关在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案例在释法说理、宣传教育、指导办案等方面的作用,更好地把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落到实处,以扎实的工作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落地生根。一个个典型案例,就是一个个生动的检察故事,新时代检察事业是法治建设及社会发展的时代坐标,是检察影视创作的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本文作者李广森

《你好检察官》海报

人民检察官的形象塑造,是新时代检察影视发展的主题和使命。人民检察官的形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奋斗在一线的检察官和检察影视创作人员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以检察工作新成效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这是检察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检察影视作品讲述的检察故事,就发生在人民群众的身边,展现了精彩纷呈的检察工作亮点,让人民检察官的形象走入了大众视野。2016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隆重推出的电视剧《人民检察官》聚焦反腐倡廉、防冤纠错、海外追逃等群众关注的话题,从检察机关司法办案实践中取材,以现实生活中优秀检察官群体为人物原型、以真实案例为故事线索,充分展示了新时期人民检察官坚守法治、忠诚履职、公正司法、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崇高精神和职业品质。同时,通过该剧曲折的剧情,生动、艺术展现了检察机关的性质、职能、运行机制以及检察官权利义务、办案程序等內容,对于人民群众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时任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管理中心主任梁建增发表评论说,电视剧《人民检察官》扩大了检察院的“朋友圈”,热播的《人民检察官》生动展示了当代人民检察官的真实形象,为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圈了不少粉”。该剧收视率连续飙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取材于检察工作实际,回应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把检察工作的亮点,通过影视作品展现出来,是真实的、可信的”。人民检察官服务人民群众,这是检察职业的重要遵循。既有斗智斗勇的骁勇表现,也有遇阻遇险的纠结考验,《人民检察官》里的检察官,去定型化、去脸谱化,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社会评论认为,《人民检察官》呈现了真实生动的人民检察官形象,拉近了人民检察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对该剧所描述的检察官所面临的考验、所做出的牺牲情节印象深刻:从如何处理受到的打击报复,到如何应对办案中的舆论压力,再到如何面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等。他认为,“《人民检察官》非常生动、非常真实地表现了人民检察官面临的新考验,展现了时代的新风貌、新特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著名剧作家王兴东一语道出心声:“人民群众不可能都去读检察官法,但有可能做到人人熟悉并喜欢方大庆。方大庆展现了对法律的忠实信仰,信仰就是力量,信仰能影响人,信仰能传染人,方大庆的形象要不断宣传下去,要继续塑造下去。”

人民检察官的职业精神,是新时代检察影视作品的灵魂。电视剧《守望正义》2014年完成拍摄,此剧当年便入选“中国梦”优秀长篇电视剧。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现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好剧推介”中给予介绍,认为该剧在创作上有三个鲜明特征,具有对涉案电视剧创作引导价值:一是着眼热点事件,展现时代风貌;二是坚持正面表现为主,跳出脸谱化、标签化的窠臼;三是剧情针脚绵密,故事层层推进,叙事张弛有度。此剧被越南国家电视台翻译为《正义》,共30集,2015年7月在其第一频道(即新闻综合频道)播出,每天播出一集。这是中国检察出版社认真贯彻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重大战略,积极向海外市场推介由我社参与创作、拍摄的电视剧所取得的第一个重大突破。该剧于2016年落地上海电视台引起广泛关注,2019年4月登陆视频网站“爱奇艺”热播并获广泛好评。著名法学家何家弘发表剧评说:“法”是这部电视连续剧的“魂”,在故事情节中飘荡着,在人物言行间游走着,细心的观众可以感知、可以意会、可以欣赏、可以赞美。讲好检察故事的最高境界,是给受众以法治精神的启迪。

检察机关恢复重建四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累积,是新时代检察影视创作的根基和土壤。法律监督是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责任和使命。恢复重建40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累积,为我们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奠定了基础和条件,也是我们再出发、开新局、谱新篇的底气和保障。我们应当坚定检察道路自信、检察制度自信、检察理论自信、检察文化自信,当然也包括我们的本领能力自信、思维思路自信、手段方法自信,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着力在突出监督重点、拓宽监督渠道、规范监督程序、彰显监督效果上下功夫、敢担当。中国有句俗话:“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意思是说,作为一名铁匠,要打出坚固耐用的铁器,必须有过硬的体力、技术;作为一名绣工,要绣出美丽的图案,必须有一双灵巧的手。我们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具有良好的主体素质,其中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完善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以审判为中心”观念的提出,也为警察出庭作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方向和契机。我作为中国检察出版社的编辑先后策划出版了《神探——心理画像专家杨玉章破案实录》《说谎不是好干部——检察测谎专家万宏伟破案实录》等13种侦探大师破案实录系列图书,涵盖预审专家、谈判专家、心理审讯专家等代表中国办案水平的13位业务专家,一人一本书。如何让他们成为故事的主要角色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上述决定,即让侦查机关的办案人员在法庭上展示办案过程为我的创作提供了契机。当时,我和“三定侦查法”创始人、心理画像专家杨玉章老师认为,警察养成出庭作证的习惯大概需要十年的培养。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我们就立项做电视剧《决胜法庭》,第一个想法就是把我们的顶级大侦探破案实录系列出版资源盘活,让办案业务专家出庭展现自己的精彩破案故事;第二个,就是做庭审公诉戏,让精英检察官和精英律师在法庭上竞技,理越辩越明,法越辩越清,控辩越精彩,国徽越闪亮,人民群众对正义也就看得真、看得清。《决胜法庭》播出后,珞思影视研究组以《既探案,又普法》发表评论认为:该剧以“捕诉一体”等检察改革为切入点,深挖新时代检察工作的故事富矿,主创团队广泛收集真实案例,高度还原案件中的人情法理,保证了故事的写实性和可看性。《人民日报》发文认为:“行业题材剧的表现尤其引人关注……《决胜法庭》通过硬核的法庭故事,鲜明彰显新时代检察官的风采。”

《守望正义》海报

人民检察事业将近九十年的曲折艰辛的探索和发展历程,是检察影视创作有待深挖的“富矿”。只有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宪法法律,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和检察制度史,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建设规律、司法改革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检察事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才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自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发展也历经曲折艰辛的探索:1949年10月1日,检察署伴随新中国的诞生,功勋卓著的罗荣桓元帅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检察署检察长。1954年到1957年,是我国检察制度发展较为顺利的时期。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该法第二章第六节依照苏联的检察制度对我国的检察制度做了专门规定,使我国检察制度走上了正轨。到1955年,全国各级检察院普遍建立起来。从1957年到1966年,是我国检察制度削弱时期。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检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检察职能不能很好履行。1961年甚至一度想将检察机关合并到公安机关。“文革”期间是检察机关被砸烂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检察机关受到冲击,到1968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大部分被砸烂,整个检察工作无法进行。1968年12月开始,各级检察院被撤销。1978年以来是我国检察机关重建和稳定发展时期。1978年,党和国家深刻总结了检察机关被砸烂、法制被破坏的惨痛教训,“鉴于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的极大的重要性”(叶剑英《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重新设置检察机关,并在1978年宪法第四十三条中对检察机关的职权和领导关系作了原则规定。1979年重新修订的《检察院组织法》,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0年间检察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保留了1954年《检察院组织法》切实可行的大部分内容,删除了一些不切合实际或暂时难以实现的规定,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明确规定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明确并强化了检察机关的职权,恢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双重领导体制。由中国检察出版社音像分社主导创作的电影《反腐枪声》,以最高检察署第一任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李六如为原型创作,真实再现了李六如同志坚定信仰、追求真理、秉公执法、坚守正义的光辉形象,让人们生动地感受到党和国家以及检察机关对法治信仰的孜孜追求,展现了新中国法治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真实历程。影片的拍摄与公映既是对李六如同志又一次深深地追忆,又是对老一代检察人为国家法治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再现和崇高法治精神的颂扬与传承。该片是检察机关第一次涉足革命历史重大题材电影创作,2019年入选中央政法委70年70部优秀政法题材影片,入选朝鲜国际电影节,荣获最受观众喜爱影片“最佳放映奖”。

《決胜法庭》《反腐枪声》海报

新时代人民检察影视剧创作的发展,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检察题材影视剧的创作过程,也是检察机关联系群众、回应公众期待的过程。紧紧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围绕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需求,认真思考检察工作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认真思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何而来,认真思考检察工作应该如何去适应、去提高,既要“身入”,更要“心到”,才能把检察影视作品根植于群众心中。戏,是拍给人民群众看的,我们在创作中追求话题的大众化、社会化,并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尽管如此,做检察影视剧,一不小心就够着天花板了,就超出一般专业人士的认知范围了。《决胜法庭》第一集关于疑罪从无、刑疑为轻的庭审争论,直到今天还在学界纠缠不休。厨师说,家常饭,最难做:一是,人人会做,难以出新;二是,人人会吃,众口难调。于是,稍有创新,便会被人吐槽:不懂常识。把是非判断交给观众,把法理判断交给专家,一部既“入圈”又“破圈”的检察影视作品,将直接推动全社会法治意识的进步和检察工作的专业规范。

(作者现任中国检察出版社音像分社社长,2002年从事音像制品及影视剧创作,先后担任电视剧《大爱无言》总制片人、电视剧《守望正义》监制、电影《反腐枪声》策划、电视剧《人民检察官》总制片人、电视剧《决胜法庭》《你好检察官》剧本总监等)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破圈检察工作检察官
露营“破圈”背后,这家房企解锁了新社区美学
棉花娃娃强势“破圈”
从《惊·鸿》看传统戏曲的“破圈”传播
“检察官让我重获自由”
努力实现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新跨越
双十一,单身检察官是怎样炼成的
以文化建设引领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检察文化与检察工作协调发展规律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对基层检察工作与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挽救『小男子汉』的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