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战北方制胜新解

2021-04-21 10:37李伟
检察风云 2021年3期
关键词:内战电报林肯

李伟

南军总司令李将军(右二)向北军格兰特将军(左三)递交投降书

2021年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160周年,美国媒体对这场内战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针对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篇章,最终以北方的勝利宣告结束。除了得益于杰出的北军将领的指挥之外,火线背后的一系列较量也最终决定了这场关乎美国国运的战争的结果。从多个角度分析,美国内战是一场走向现代化的战争,也是工业革命深刻影响美国之后的第一场战争,值得人们不断审视其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革新。

新式武器之战

1862年,美国内战进入高潮,南北双方陷入了一场关乎美国未来的苦战。在武器技术方面,可以说双方没有孰优孰劣。新式武器的采用将这场战争推入了可怕的僵局,造成了始料未及的大规模人员伤亡。

在伊利诺伊州的一家冶金铺中,熔铅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一种致命的破坏性原料。熔铅所铸的子弹被称为米尼弹,小小的铅块成为战场上士兵伤亡的罪魁祸首。米尼弹发明于法国,重约28克,直径1.27厘米。每一发这种不起眼的子弹,都可以在眨眼之间洞穿人体。米尼弹击中人体后,子弹的尖头被撞平,人体内的骨头被击碎,形成的尖锐碎片会对肌肉和组织造成巨大的伤害。战地医生西奥多·戴蒙这样描述米尼弹造成的可怕伤势:“它对骨骼产生的粉碎、破裂、撕烂等效果触目惊心,令人胆寒。”通常情况下,被米尼弹击中的士兵只有死路一条。

随着战事的发展,南北双方对这种致命子弹的需求日益增加,由此导致一个全新行业的兴起——出现大批专门为前线生产和输送米尼弹的厂商。北方先后共铸造5亿多枚米尼弹,用于200万支步枪。

南北双方的部队都大量装备线膛步枪,因为步枪的上膛速度直接决定了士兵在战场上的生死。北军新式步枪的上膛速度是传统武器的8倍,所需时间极短。士兵给步枪装上火药,将子弹塞进去,然后就可以射击了。新式枪管的内壁有凹槽,即膛线,它能让子弹旋转着射向目标。这种步枪在准确度和射程上的双重改进,使其更加致命。

即便有了米尼弹和线膛步枪这样的新式武器,南北双方的军队仍然采用传统的战术,这令战争特别惨烈。现代科技与传统战术的结合导致伤亡数字十分惊人。双方军队频频正面交锋,米尼弹的精确射程约为550米,足以跨越两军的间隔区域,其杀伤效果是灾难性的。美国内战中士兵的死亡率相比之前的战争大幅上升,整个战争就是一场大屠杀。

南军士兵亚历山大·亨特在日记中写道:“战事太惨烈了。我看到一个人趴在地上,他的身体几乎分成了两半;另一个人显然在中弹身亡时正趴在地上瞄准。他的一只眼睛睁着,另一只眼睛闭着。他的胳膊保持着伸出去的姿势,就像托着步枪,但步枪已经不在他手上了——丢在他身边的地上……”

截至北方获胜之时,南北两军合计阵亡人数超过60万人,占当时美国人口的2%。按现在的美国人口数量推算,相当于660万人。

后勤补给之战

1862年,南军在第二次布尔溪战役中歼灭了超过1700名北军。士气大振的南军准备在他们的故土上大战一场,并声称“时刻准备着捍卫南方的独立”。当年8月,罗伯特·李将军率领的南军准备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目标是弗吉尼亚州的北军。李将军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高材生,并在美墨战争中久经历练,其在战场上的高效率为人称道。

然而,南军错估了战争的走向,也低估了他们的对手——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当时林肯正在谋划打一场“新型战争”,而南方的决策者们对此一无所知。

北方一列列满载人员和物资的火车飞驰南下,给北军带去生力军和给养。北军军官乔治·班尼迪克中尉在其家书中写道:“我们被塞进货运车厢,驶出城市。车上除了我们团以外,还载有其他600名军人,后面挂着34节装满补给物资的车厢。”

铁路是战争中北军的秘密武器之一,林肯总统直接下令:充分发挥铁路的作用。1862年下半年,有2.5万名北军新兵被送往1930公里以外的南方。如果通过公路运送这么多士兵,大约需要两个月时间,而通过铁路只需要短短的7天。

自19世纪30年代开建以来,美国的铁路网渐渐地将触角延伸到全国各地。林肯意识到,这是提高军队调度效率的不二法门。于是,他的北方政府与铁路系统的拥有者达成协议,将北方的铁路网纳入政府的管辖范围,使之成为战争的“加速器”——北军不再像以前那样被行军速度所限制。更重要的是,后勤供给通过铁路从北方源源不断地输往前线。繁忙的铁路线每天要运输800吨补给,相当于85节车厢的货运量。林肯手中掌控的北方3.86万公里的铁路线,成了他的“撒手锏”。

相比之下,南方的铁路网规模要小得多,在战争初期只有1.45万公里,并且一直掌握在私人手中。在内战持续的4年中,北方新修了6440公里铁路线,而南方只新修了640公里铁路线。虽然南军在战争初期兵强马壮、士气高昂,但他们因缺乏后勤供应而无法发动致命的攻击。尽管南军的主力部队一度离“首都”里士满只有48公里,但是1863年冬天,落后的铁路运输线使弗吉尼亚州的南军几乎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1864年,战争仍处于僵持阶段,林肯竭尽北方之全力,发动了最后一击。当时北军将领威廉·谢尔曼带领部队,从查塔努加一路攻至亚特兰大。他下令,不计任何损失,全力以赴前进:“这场战争要多残酷就有多残酷!南方一日不投降,我们一日不罢手!”

谢尔曼之所以底气十足,源自他获得了内战以来最充足的后勤补给。谢尔曼深知,想要摧垮南军,必须竭尽所能。他不仅将己方运输补给线的效能发挥到极致,还将南军的补给线逐一切断。北方的运输线每天向部队补给20万发子弹,而南军在战场上食不果腹、弹尽粮绝,甚至连皮靴都没得穿。谢尔曼把这种作战方式称为“全面战争”,他的这一作战理念在后来的现代化战争中被广泛采用。

最终,亚特兰大被北军围困,南军被迫放火烧毁了自己的弹药库,然后突围逃跑——谢尔曼的“全面战争”取得了成效。占领亚特兰大后,他继续前进,发动了此次战役的最后一次进攻——“进军大海”。在佐治亚州,6.2万名北军士兵所过之处,留下了一条约96公里宽的“破坏带”。从亚特兰大一直到萨凡纳海岸,南军的所有补给线都被切断,庄稼被付之一炬,有军用价值的物资被北军悉数缴获。在不到6个月后,李将军代表南军向北方递交了投降书。

工业力量之战

林肯意识到,获得胜利的关键除了依靠铁路运输提供后勤补给之外,还需要调动北方的一切工业力量,作为战争的强大后盾。

在这场战争期间,北方的服装产量翻了一番;连草粑制造商都转行生产武器了。与此同时,北方政府批准的专利数量增长了一倍,制造业、技术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工业都全力支持军工生产。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成为战争的强大后盾。在之后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都采用了这种“调动一切工业力量为战争输血”的策略。

北军一处营地的照片

北军用绳索拖拽筏子载着炮车渡河

在与北方总统府一街之隔的一幢建筑里有一个小房间,它是北军的作战指挥中心。在房间中央,一个简单的装置改变了这场战争的作战方式,那就是电报。

1844年发明的摩尔斯电码,使电报成为美国最早的大众通信工具,它迅速的编码和以点线构成的基本系统,对于传递简短的战时信息很有帮助。北方总长度达8万公里的电报网,意味着北军的通信几乎可以在瞬间完成。电线杆和铁路线并排延伸,使得广袤国土上任意两地之间的联系变得便捷,由此改变了美国内战的性质。北军的作战信息和决策能够在各地迅速传递。而南军要靠传令骑兵快马加鞭数百公里,花费数日才能将一份信息送达目的地。

林肯意识到电报作为“战争利器”的潜力,于是坚决要求基层部队接入直通陆军总部的电报网络。他还迅速采取行动,将北方联邦内的所有电报传输设施都划归军方控制。总统府附近的电报办公室作为当时的军事中枢,林肯在那里组织、指挥战事,军务繁忙之时,他就睡在那里。

北军的电报网向四面八方延伸,将各处收集的情报反馈到林肯和华盛顿的其他指挥官手中,将全局性的战略视野和前瞻性的思维融入北军将领们的指挥战术。由此,林肯政府得以随时跟踪、分析战况,而在以往的战争中,指挥官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1862年春,南军李将军的部队一度逼近華盛顿。林肯果断地通过电报向将军们下令:“班克斯将军的位置已经暴露,当务之急是解除其指挥权。你们现在直接听命于我,立刻移师哈里斯堡,迎战杰克逊的部队。务必即刻出发!”林肯就这样依靠电报解了围城的燃眉之急。

在整个南北战争期间,林肯从这间办公室向外发送了约1000份电报。而南军的指挥官们从未意识到电报有这么大的作用。这也意味着像李那样的南方将军只能在缺乏全局战略视野的条件下指挥作战。

民心军心之战

在战争的相持阶段,短期内结束战事的希望渺茫。为此,林肯不得不开辟另一条战线——争取公众的支持。

便携式照相机的普及,第一次让血淋淋的战地照片得以传遍千家万户。尽管简易照相机无法捕捉到震撼的交战场面,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血腥画面。多达1500名战地记者涌向前线,他们把拍到的照片向公众出售,价格仅为每张25美分。

从前线拍摄回来的照片让南方的民众意识到,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杀戮最重的战争,他们的厌战情绪越来越高。不断壮大的美国传媒业,还出产了大量由战地照片转印的木刻简画,进一步扩大了宣传效果。另外,有超过200名文字记者参与了战事报道,发稿字数总计超过1亿字。

1863年1月1日,林肯发表宣言,废除南方各州的奴隶制。借助电报和传媒,消息迅速传开:所有被奴役者从此重获自由,直到永远!受到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感召,非裔美国人纷纷加入北军。到战争结束时,北军人数达到约20万。詹姆斯·布朗特将军这样描述非裔部队的作战能力:“我从未见过像黑人军团这样的战斗方式,他们作为士兵,在各方面都优于我带过的任何一支部队。”《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北军由此成为保卫自由之师,以终结奴隶制为己任。这使得每名北军士兵都拥有了无上的尊严感。

战地医疗革命

随着战争的继续,北军向南军发起一波接一波的攻击。南军负隅顽抗,拒绝投降,死亡人数不断攀升。在1862年的安提耶坦一役中,6000名士兵阵亡,1.7万名士兵负伤,死伤人数是后来二战中诺曼底登陆战役的4倍。

内战时期,双方军队的外科医生实施的手术,有四分之三是截肢手术。外科医生威廉·沃森在其书信中记录了当时战场上的情况:“前天我一共做了14台截肢手术,一刻也没有离开手术台!很多士兵只是关节受伤,但只能做截肢手术,别无他法。”

当时的麻药是乙醚和氯仿。伤员即使从枪口下逃生,伤口感染也会致命。坏疽是最致命的杀手,这种细菌释放出来的毒素破坏人体组织,紧随其后的便是死亡。据估算,美国内战中共实施了6万次截肢手术,这个数字超过了美国参与过的任何战争。死于伤口感染和疾病的士兵人数是阵亡人数的2倍。

巨大的伤亡催生了一场战地医疗革命。大批女性志愿加入战地护士队伍,克拉拉·巴顿就是其中之一。她未经训练,也不拿酬劳。她提出的处理伤员的方法非常简单,但实际效果是革命性的:她要求随时为伤兵提供干净的绷带;急救时要先辨认出伤势最重的士兵。内战期间,2万名美国女性报名成为战地护士。克拉拉·巴顿后来创办了美国红十字会。

美国内战中的一系列创新,奠定了如今战地医疗体系的基础。溴的发现和使用使得军队的卫生水平大幅提高。这种腐蚀性化学物质可以有效抑制产生坏疽的细菌。因此,近四分之三的伤兵得以幸存。美国内战末期,坏疽已鲜有发生。

美国内战最终在1865年以北军的胜利宣告结束。南军囿于物资转运设施等方面的不足,难以与北方强大的战争机器抗衡。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

猜你喜欢
内战电报林肯
电报方程的正双周期解:存在性、唯一性、多重性和渐近性
林肯的自嘲
林肯的幽默
毛泽东的绝密电报与湖南和平解放
传“电报”
叙利亚内战大事件
安静从容 林肯MKX
亚伯拉罕·林肯:永不言弃
美国内战的国际法实践及其启示
马克思论美国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