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耕读文化课程基地建设探索

2021-04-22 15:40杨玲丽
江苏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

【摘 要】儿童的学习生活应该是丰富而有趣的。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学校能给学生提供的自然空间往往是极为有限的,学习的弹性不足、活力不够。封闭式的课堂学习,也正慢慢扼杀学生对自然关切、对生活探问、对成长规划的兴趣与渴望。学校的耕读文化,积极践行“勤耕善读”理念,以重建成长目标、重塑空间环境、重构课程内容、重树成长自信为旨归,让耕读文化的智性之光、人文之光照亮学生未来的成长之路。

【关键词】耕读文化;课程基地;学习场域;自主生长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0-0055-03

【作者简介】杨玲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000)校长,高级教师。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以“生生园”耕读文化课程基地为载体,传承与发展耕读文化,在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中,经历了从文化建园、文化助学到文化育人的自我积淀过程,学校的文化也在不断走向丰厚与广博。构建开放式自然田园、体验式种植基地、互动式主题场馆、数字化信息平台四大空间场域,为学生亲近文化、体验探究,提供更多的学习成长机会。

一、耕读文化课程基地的建设理念

耕,劳作,实践,是人安身立命之本,是获取真知之基。读,读书,学习,是成长提升之径,是明理成人之要。学校基于自身特色,秉持“耕读”文化精髓,以“勤耕善读”为核心理念,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培育亲自然、善生存、会学习、爱生活的“站在大地上的新时代儿童”。

“勤耕善读”有四层要义:一是仁爱情怀。耕读文化下的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有护佑弱小生灵的温暖行动,有保持生态平衡的基本认知,懂得万物顺应节律的根本道理。二是勤朴品格。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学校要让优秀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三是实践精神。实践出真知,一切真实的发现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耕读文化下的学生,是务实之人,是拥有科学精神的人。四是善学能力。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是当下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素养。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不仅取决于拥有了多少知识储备,而在于是否拥有持久的动力源与强大的学习力,在于是否拥有创新品质。

二、耕读文化课程的整体建构与实践行动

(一)打造开放和谐的空间场域,优化环境育人功能

1.体现自然天性。

学校在耕读文化理念下,建设了35亩的“生生园”,以彰显自然本色为主。园内草木葱茏,飞鸟群集,清溪遍流,湖亭相映,廊桥迂回,茅屋掩映,一派自然和谐的乡村秀景。园内有以蔬菜种植、花卉果树培育为主的土培区,有以水稻种植、水八仙培育为主的水培区,有以无土栽培为主的智培区,还有大片芦苇浅滩,尽显旖旎的湿地风光。

2.构筑适学时空。

校园中的物态环境,还需要彰显应有的课程承载功能。因而,“生生园”课程基地在建设中充分彰显“时时学、处处学”的理念。阡陌井田中,应农时节气,学生翻地、播种、管理、收获;百花园中,学生观察树形、花色,记录花开花落;迷你太湖前,读标尺测水深、丈量湖周长、观察水生植物变化……处处可学处处适学,这成为所有师生的共识。

3.彰显文化气蕴。

文化应该是看不见的存在,也应该是看得见的存在,也就是说文化有其自身的內隐性,但又应处处有其踪影。学校在耕读物质环境的建设上,努力传承与表达耕读之勤勉笃实、学习创新的文化追求,将它们融入每一块土地上、每一处景观中。

(二)建设相融共生的耕读课程,提升特色文化内蕴

1.开发耕读课程,指向完整生活。

(1)多向度挖掘校本资源

学校积极转变课程观念,确立“校园里一棵树有一棵树的育人价值”这一理念,以“读”“思”“联”“构”四步法,实现课程从无到有的创生。“读”即入园入境去观察、发现,以教师的先前经验去审视园中的一景一物,发现其蕴藏的知识信息、文化精神;“思”即解读、思考,思考这一眼前的“物”,可能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学生的学习成长带去积极意义;“联”即关联、联系,当一种资源要转变成学习的课程时,就必须要实现与学生的学习节律的关联,需要明确哪些内容是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哪些是该舍弃的,即做到准确定位、适当取舍;“构”即设计、构想,这就需要教师在前期的解读、比照、斟酌中,去设计有意义的课程。

(2)立体化构建课程体系

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学科课程为主体,拓展课程、活动课程、特色课程为辅的“一体三翼”式课程模型。拓展课程是基于学科课程的一种自然生长,而活动课程包含了丰富的社团活动、校节活动、典礼活动等。特色课程是紧扣耕读文化而开发建设的十大“生生园”系列课程,以及指向学生成长生活的百读、百工、百技、百稼组成的“百成课程”。

(3)多样化呈现教学形态

其一是学科融合式,以拓展课程为主要载体的学科融合式教学,因其本身就是在学科课程基础上的适度延展,故这是一种极为自然的融合。每位学科教师,从各自学科的教材出发,对相关内容进行增补删减。其二是主题统整式,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培育学生的横贯思维以及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其三是项目活动式,在耕读课程中,对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指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层进入,深度学习,教师主要发挥引路作用。

2.转型学习方式,培育核心素养。

(1)基于开放合作的同伴探讨式学习

耕读课程的学习,倡导同伴之间探讨、互助式学习。特别是一些小课题的研究,由兴趣相同的几个伙伴组成研究小组,设计研究预案,展开实践探究。在同伴学习中,学生更注重将主体的思考加以表达与呈现,在探讨中不断提升思维力。

(2)基于共同成长的亲子互动式学习

学生学习成长的历程,不但应该有学校教育的科学引领与有效施教,同时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配合。真正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亲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学校努力通过课程、活动,唤醒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意识与责任担当,并借助亲子互动活动,倒逼家长进行角色转型。

3.建构耕读课堂,燃放生命潜能。

(1)具身体验,让“人”在场

“学习场”的建设,离不开生动的情境的创设。情境体验式学习,把“人”置于场中央,从而看见“人”的存在。这种情境体验,凸显学生的具身认识,通过物型化情境、言语化情境、演绎化情境、数字化情境的建构,调动学生身体各部分机能的合力运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度、感知度、体验度,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2)深度体验,学“思”融合

情境体验式教学主要遵循“创境激疑、体验探究、释疑表达、运用反思”四步法,使学生在“问”“思”“释”“用”中实现经验联结、深层对话、思辨迁移、运用转化,凸显主体思考在课堂学习中的价值意义,培育学生主动思考、批判质疑、创新表达的能力。情境体验,使课堂变得更加灵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人与物之间的对话,得以真正產生,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迸发,教学达到一种真正被激活的状态。

(三)贯通多元适切的活动路径,彰显文化叠加效应

1.耕读实践:触摸生活的真实脉搏。

每班认领一块种植的地,认领百果园中的一种树,定期进行种植实践、养护管理。每学期,专设“实践周”,学生人人参与劳动实践。在劳作实践中,感受劳动的艰辛,感知生命的节律,体会收获的幸福。

2.耕读社团:绽放学生的个性风采。

学校的耕读社,从现有资源出发,形成了休闲类、制作类、探究类、文学类、科技类、艺术类等多个类别的社团群,供学生自主选择。社团坚持人本化、趣味化的理念,活动形式多样生动,内容丰富有趣。

3.耕读研学:发现行走的智慧力量。

每年学校组织学生到“生生园”中展开深度的基地研学,学校多部门联合开发了特色研学项目,如春季高年级的研学,就设计了“探秘百木林”“土灶野火饭”“游园路线设计”“春光写生”等项目,学生在饱览江南自然风光时,参与到趣味化的探究实践中,获得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4.耕读节日:写就共同的文化记忆。

传统的耕读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学校依从四季更迭和节气农事,设立了“春分开耕节、立夏农创节、秋分丰收节、冬至感恩节”,以二十四节气命名,定义不同耕读节的独特内涵。每个耕读节都蓬勃开展,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唱响属于耕读文化的激昂乐章。如热闹喜庆的秋分丰收节,以“品丰收、秀丰收、赛丰收、舞丰收、享丰收、颂丰收”六个篇章,将丰收的喜悦与学生的热情串联起来。学生在体验劳作、美食制作、自信展演、设计创作、成果分享中,传递丰收的喜悦。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建设特色课程 展现人文情怀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亲近体验数学 突破课程瓶颈
以资源开发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
依托数学课程基地 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体验数学魅力 转变教学行为
社团活动中开展情境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情境的高中英语词汇拓展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