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探析

2021-04-23 22:19徐海燕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创设策略教学情境高中物理

【摘 要】高中物理教师在情境教学法的指导下创设物理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更直接地参与到课程之中,结合情境的具体框架使其对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活动形成更直观且深刻的体验,以此进一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为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情境的有效性,教师应做好教学内容与情境构建模式的匹配工作,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效率的提高。为此,教师应首先做好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工作,为建立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的匹配机制打下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学情境;高中物理;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34-0123-02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使其在情境框架的辅助下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从而对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过程产生更清晰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素养,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打下基础。现阶段的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尚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从而打造内容与情境的合理匹配机制,最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推动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1   数字情境的构建

1.1  利用微课资源,构建数字导入情境

数字情境是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的构建要求教师结合信息教育资源对课程教学机制进行合理创新,以此通过数字化的信息表达方式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从而构建立体性更强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对以短视频为主的微课资源进行开发,构建起数字化的教学导入情境,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造良好的起点,助推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1]。

如在“行星的运动”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对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形式及其运动轨迹是椭圆形这一教学内容形成基础的认知,教师首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做好导入微课的设计工作,并引导学生观看微课。通过具有表现力的微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构建了数字化的导入情境,学生不仅能通过微课内容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直观的理解,还会被微课所展示的神秘宇宙所吸引,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后续对行星的具体探究之中,为学生后续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1.2  利用媒体资源,构建数字演示情境

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多元的媒体资源作为情境构建的核心,打造灵活性更强的数字媒体演示情境,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课堂中传统的演示机制将得到创新,可以使學生在信息演示情境中获得对知识的具象认知,以此辅助学生更快速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如在“万有引力的成就”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教学资源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结合现代信息表现形式,将万有引力的相关概念与其现实应用成就结合。这一情境的构建能够使学生对万有引力在现代社会中的成就形成更深刻的印象,由此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数字演示情境中促成了学生物理学习素养的提高。

2   问题情境的构建

2.1  构建启发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思考

问题情境的构建能够使教学问题更好地发挥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自主探究活动,以此在强化学生课堂探究主体性的同时,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有指向性的情境下得到提高。如教师可以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以此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下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在探究中发现不足,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根据发现的不足展开针对性的学习和思考,以此促成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如在“重力势能”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重力势能的概念以及定义进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内容的学习前通过阅读教材的方式展开自主探究活动。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凭借以往所学的内容难以对重力势能的概念建立完全的理解,在自主探究环节中往往会遇到问题。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投入到后续的课堂探究环节之中,由此更深入地对启发性问题进行探究性思考,最终探寻到问题的答案,实现课堂探究效率的提升,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发展。

2.2  构建递进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过程

在构建问题情境的环节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科学的探究方法做好问题结构的设计工作,以此打造具有递进逻辑关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之下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并在教学活动中辅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物理探究方法,为学生未来的物理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在“弹力”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布置巩固性问题,引导学生对以往所学的力学知识进行巩固,为本课程的学习与探究打下基础。而后教师应该结合巩固性问题顺势提出“什么叫形变?”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基础性探究,使其能够初步对形变以及发生形变物质的具体性质建立基础认知。接着,教师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对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判断弹力有无的方法进行深入探究。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学生将一步一步打下牢固的基础,最终从零建立起对弹力的认知,由此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究素养。

3   活动情境的构建

3.1  准备丰富材料,构建实验活动情境

活动情境的建立能够使学生以具体的实践将理论性较强的物理知识转变为具体的现象,使其对知识产生直观的认知,并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的体验,由此促成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提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物理实验活动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转化为实践现象,由此提高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准备丰富的实践材料,以此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打造直观的实验活动情境[2]。

如在“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对自由落体运动课程中纸片下落速度的实验进行实践,由此构建实验活动情境。通过在这一情境中对两张纸片下落过程中的各项因素进行调节,学生将对自由落体运动建立起更直观的了解,并掌握物理实验的正确开展方法。这不仅能为学生本节课程中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基础,还能为学生未来自主参与物理探究活动提供重要的经验辅助,促进学生物理探究素养的提高。

3.2  布置延伸作业,构建生活活动情境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应用素养,教师还应该通过布置延伸性课后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后的生活环境中展开物理学习活动,以此使物理回归生活,构建生活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的课后探究实践。这需要教师以联系的眼光看待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出发点做好课后作业的设计工作,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由此推动学生物理素养的提高。

如在“时间和位移”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即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在生活环境中探寻与时间和位移存在关联的现象,并对现象进行观察与记录。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这两个概念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使学生凭借具体的生活现象界定抽象的物理概念,还能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种延伸性的生活实践情境能够使学生更精准地将物理知识应用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还将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发现过程中体验物理探究的乐趣,建立起物理学习兴趣,为其学习效率的长效提高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始终以实际教学内容为核心,只有打造与教学环节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才能促成学生在情境中展开体验式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以此助力学生学习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魯文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5).

[2]林秀莉.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境设置方法[J].名师在线,2020(29).

【作者简介】

徐海燕(1988~),女,土家族,湖北鹤峰人,硕士,中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

猜你喜欢
创设策略教学情境高中物理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对策研究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