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策略

2021-04-23 22:19王丽君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符号意识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符号意识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素养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精确、更精炼地表达数学思想。理解符号的使用,合理准确地运用数学符号可以帮助学生思考、推理、运算。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应当循序渐进,坚持“由易到难”的理念。本文从引导学生感知符号意义、在实践中逐步强化学生对符号的运用等方面来阐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符号意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34-0200-02

符号意识是指在理解符号的含义、明确符号运用方法的前提下,熟练运用数学符号表示数学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事实上,在数学中,符号意识的概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符号”,即符号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二是“意识”,即学生的想法;三是“数学”,即属于数学的范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以及知识技能教育发展的深入,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同样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要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于观察,发现身边的符号,明白这些符号表示的含义,知道符号也可以传达信息。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范畴内的符号,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数学符号,根据要求解决相应的问题,通过演绎推理和列式计算获得结论。最后,教师还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这些素养也少不了教师、家长的后期培养。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己任,努力将符号意识的培养充分融入进数学课堂教学中[1]。

1   唤醒符号意识,理解符号意义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符号标志的社会,符号随处可见,道路上的交通安全标志、商场里的导航信息符号、扑克牌当中的字母……可以说,符号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符号要比语言文字更简洁明确,更能够切实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在学生开始接触数学之前,他们就已经生活在充满符号的世界里。他们可以通过感官去感知生活中的一些符号,能够对这些符号产生自己的感受,能够接收到这些符号所表达出来的各种信息。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符号的使用都是不可避免的。从简单的运算符号到用字母表示数,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符号也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皮亚杰说过:“学生的思维从运动开始,切断运动和思维,思维就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主要基于具体形象思维,抽象符号对他们来说是比较枯燥无趣的,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此抽象的数学符号学习,本身就与学生的形象思维存在矛盾,所以小学阶段很多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程度较低。为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情境,应用数学专业知识,以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符号的价值,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让他们体验理论知识的符号化过程。在面对数学问题时,教师可借助数学符号,使原本复杂模糊的数学文字转化成简单清晰的数量关系,以此唤醒学生的符号意识,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   深化符号认识,培养符号意识

培养学生符号意识最基础的任务就是灵活设计教学内容,充分明确设计意图,补充必要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当然,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在课堂中渗透符号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带着学生一起运算,使学生感受到利用符号可以解决问题,符号有时比文字表达更简洁明了。久而久之,学生会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感受到符号存在的意义,能够主动去了解符号、理解符号和运用符号。

2.1  参考生活经验明确符号的需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来激发学生的符号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具体符号标志,如“洗手间”“左转”“右转”“直走”“收银机”等符号,邀请学生把这些符号的实际含义口头表达出来。然后,将数学问题从实际问题中抽象表示出来,展示基础数学计算中常用的数学符号语言,如“=”“+”“-”“×”“÷”等。最后,引导学生了解到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数学学习中,都会用一些符号来代表一定的意义。这样既可以深化学生对符号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在数学中表示大约的意思,它与“=”不同,它表示的是一个近似数。当学生看见“某镇常住人口≈2000人”时,就可以明白这个镇的常住人口接近2000人,可能比2000人多一点,也可能比2000人少一点。

2.2  循序渐进培养符号意识

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将符号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一些图形,如☆、□、△等,引导学生用这些简单的图形表示题目中没有明确的数量,根据数量关系进行列式计算,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某个量是未知数。到了中年级,学生开始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理解字母可以表示一个数字,也可表示很多数字,知道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方程有时还会比普通解法要简单得多。到了高年级,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解决复杂的应用题,训练学生使用自创符号表达题目含义,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正确的符号解决问题。

符号也不仅仅是一个字母、一个图标或者一个算符,数学学习中常常讲到的数量关系其实也是数学中的符号。如路程=速度×时间,这一数量关系也能用字母表示成s=vt。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大部分学生可以依据这个数量关系联想到它的另外两种形式,也就是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3   熟练运用符号,提升数学思维

符号意识的培养过程应该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变化,让学生能主动理解符号,合理选择符号,熟练运用符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不断丰富对符号的认知,并且主动把枯燥的数学课堂打造成一个气氛活跃的探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熟练运用符号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为避免繁杂的题目导致学生不能透彻理解题意,错看漏看条件等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绘制直观的示意图或线段图,把有用的信息整理出来,然后根据整理出来的示意图分析条件和问题,寻找需要的数量关系,再确定有效的解题方法去解决问题。

如课堂上遇到这样的问题:班级里男生是女生的两倍,班级总共有54人,班级里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中要求出两个未知量,根据已有的条件没有办法直接分步列式计算,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表示题目条件和问题,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得出女生人数可以看作一份,男生人数可以看作两份,总共是三份,总共54人,那么就可以先算出一份有多少人。教师继续提问:“怎样先算出一份是多少人?怎样表示男生和女生的这三份?”借此逐步引导学生意识到可以运用字母来表示,也就是女生人数用x表示,则男生人数用2x来表示,接着让学生一步一步列方程解答,这样就很容易解决问题了。

對数学符号的理解掌握和对符号的熟练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就会使学生形成符号意识。当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同样也不能强行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数学符号意识的形成也应遵循这一发展规律。

数学是活的,是富有创造性的。如果学生只会解题,或者说只能解决课堂上讲过的问题,那么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当数学学习中除了出现数字和运算符号,还出现了英文字母、图形等,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对他们的数学思维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数学符号的广泛应用以及表示方法的多样性,都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很有益处。

总之,符号意识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个基础,能为学生以后的代数学习、几何学习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的变化,逐步渗透数学符号,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符号的意义,熟练掌握数学符号的正确用法,使学生乐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茹婷.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20(32).

【作者简介】

王丽君(1996~),女,汉族,江苏昆山人,本科,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猜你喜欢
符号意识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用符号化思想点亮小学数学课堂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