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究

2021-04-23 22:37朱淑瑶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小学数学策略

【摘 要】小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最佳时期,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能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指导下,组织数学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审题能力、解题能力。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小学数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34-0210-02

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是陶行知先生对“教学做合一”理念的解释,可以看出,“教”“学”“做”这三件事情是需要一起完成的,并不是独立的。他尤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不支持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而不传授方法;并认为课本仅仅是传输知识的工具,教师要让学生会读书、读懂书、用好书,需要把书上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根据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需求而展开教学[1]。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依据大纲的要求,对既定的知识点进行反复讲解,再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这样,学生的大量时间会用于做题,而探究性学习和讨论交流的时间会大大压缩,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甚至会使学生减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有趣之处,误以为学数学就是做题。陶行知先生提倡给学生时间,放手让他们去实践,自己去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教学做合一”:

1   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有限,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虽然能传授给学生知识,但是并不能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所以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使教师教,学生学、做三者结合。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动手操作和自主思考的时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3]。

如在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重点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省略操作的步骤,直接让学生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择两根小棒算出长度的和,再与第三根比较,看看发现了什么。这会导致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两根小棒的长度加起来,还要与第三根的长度作比较,只知道是教师让他们这么做。基于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念,笔者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先让学生用三根木棒摆出一个三角形,在操作的基础上,学生能直观地明确长度为8 cm,4 cm,2 cm的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是4+2<8,明确了要算出两根短小棒的长度之和去与第三根作比较。接着问学生:“长度为多少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通过动画演示与集体讨论,学生能够知道原来要任意选择两根小棒算出长度的和与第三根作比较,这时笔者又让学生去算一算、比一比,最终由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样笔者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探究,并且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应用拓展”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和应用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课程。除了可以在课堂上布置动手操作的活动,教师还可以在课前、课后为学生布置动手操作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操作,透彻地掌握一系列理论性知识点,让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意识得以提升,充分展现现代化数学课堂的架構性特点,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整体教学水平。

2   创设活动情境,提高学生的数学创造力

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创造力,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多留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给予他们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如在“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时,笔者创设的第一个活动是出示几个大小不等的四边形,让学生任选两个,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四边形的内角和。笔者给足了学生探索的空间,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交流中学生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再结合讨论,提炼出了最优的方法,便是“分一分”,分成两个三角形去计算内角和。这一过程完全是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完成的,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得到了提高。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个多边形,求出内角和。区别于传统的直接讲授,笔者创设多个活动的方式,使学生的数学知识获得过程更自然,顺应了学生的思路,也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了思考中,促进了学生数学创造力的发展。

再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由于人民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基本上认识,所以他们的学习热情比较高。因此这一节课,教师可以设计多项活动,如为同桌介绍人民币,把一些人民币进行分类等,这些活动都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学生也会积极地参与。特别是在巩固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活动情境“文具店买东西”,将学生分为商家组和买家组,商家组的学生先在卡片上画好不同的文具,并标上价格,由买家组的学生用人民币去购买,这能检验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很好。

3   密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要创设常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不仅要学习数学,还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感觉轻松自在,让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

如在教学“平均数”这一知识点时,如果教师仅依靠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概念的教学,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导致学生无法结合数学知识点展开联想性学习,使学生的逻辑思维难以形成。因此,教师要借助“生活即教育”思想,充分培养学生学科意识和学科综合能力,使小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思想逐步形成,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教师可通过运用生活化实例,使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掌握“平均数”知识。教师可设置生活化问题:三年级小学生去郊游,途中遇到一条小河,河岸边的告示牌上标有“河内平均水深2米”。这时教师问学生:河水平均水深2米,我们能不能涉水过河呀?同时可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明确平均水深“2米”的河不能过,从而帮助小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促使学生在生活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提升数学水平和能力。

4   加强心理引导,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对学生的逻辑能力有一定要求,在学习中,学生要解决很多的问题,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尤为重要。特别是一些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可能渐渐地丧失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其实,小学是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学生即使基础较为薄弱,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认真听课、课后复习等方法加以提升。因此,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在学生进步时,要给予鼓励与支持,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教师的鼓励对学生都有着重要作用。在做题时,对于一些思考题,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引导,让学生知道这确实是一道难题,但不要放弃,要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一旦学生解答出难题,他们会感到十分自豪,这样学生就能建立自信心,喜欢上数学,对数学保持热情。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创造能力,但是这创造能力不一定能自行发展,而是需要激发、需要培养、需要支持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为教师提供了理论支持,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模式都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如果教师能真正结合“教学做合一”理念去备课、上课,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让更多学生热爱数学,热爱学习,真正做到快乐

学习。

【参考文献】

[1]朱海洋.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数学生态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8).

[2]包冬琴.小学数学“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11(12).

[3]朱晓萍.如何让学生在“做”中学好数学[J].基础教育研究,2018(18).

【作者简介】

朱淑瑶(1997~),女,土家族,江苏昆山人,本科,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小学数学策略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