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1-04-23 22:19谢红梅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问题驱动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引导下,对学习目标有更加明确的认识,能够在有限的数学课堂学习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数学知识。基于此,本文对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问题驱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34-0218-02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创新数学教学方法迫在眉睫。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指教师充分研读数学教材之后,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科学拆分,为学生布置阶段性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自觉进行数学探究活动。应用这一模式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控课堂节奏,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数学学习有更加清晰的认知,让学生不断地达成新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具有形象、真实、直观等优势,充分迎合了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抽象思维薄弱的认知特点。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可以将情境与问题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建立起社会实际生活与数学学科学习之间的联系。教师既要实现现实生活与情境的有效衔接,又要引发学生的共鸣,促进问题教学情境感染力的提升[1]。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化问题:春节快到了,班级进行窗花剪接比赛,老师为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分发一张彩色的卡纸,小红拿到的是一张长方形的卡纸,小绿则是平行四边形的,两张卡纸相邻两边长分别为7厘米和6厘米,请问如何比较这两张卡纸的面积大小?引导学生置身于实际生活场景中,不仅可以利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热情,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数学学习。

再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章“圆”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知圆的定义、意义和性质,并让学生理解圆点和半径的概念。为了更好地将问题驱动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某地储油罐大规模爆炸”这一时事作为课堂教学导入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储油罐做成圆形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这一问题,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对圆的性质的理解。教师创造性地引入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化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感,推动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

2   注重问题逻辑,形成问题链条

本质上,问题属于逻辑思维的表现,是人们思考方式的外在表现。因此,要想切实发挥问题对学生的驱动作用,教师必须要重点关注数学问题本身的逻辑性,打破常规问题设置的任意性,促使各个问题之间形成逻辑链条,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科学化、逻辑化的数学知识学习,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结构体系[2]。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根据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顾整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对数学运算顺序进行复习和巩固。在教学开始之际,教师可以设置“18+6+2=?”“19−2−8=?”等题目,为学生进行难度更高的混合运算做准备。隨后,教师可逐渐增加混合运算题目的复杂程度,如“32−6+5=?”“16÷2×3=?”。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同级运算的正确运算顺序,促使各个问题形成科学有序的链条,充分挖掘学生的解题潜能,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

3   主问题系列化,引导探究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驱动模式,教师要注重主问题设置的科学性,让学生通过主问题明确学习的重点任务。主问题是指本节数学课探究的重难点,如何化“难”为“易”,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地将主问题拆分为系列化的多个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解决主要问题,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3]。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简易方程”时,有如下习题:“某一天小红称量体重,小红的体重比去年增加了2.5千克,现在的体重是36千克,请问小红去年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循序渐进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该数学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可以按照原题干来细化问题,依次提出下列问题:①小红的体重比去年轻了还是重了?②小红去年的体重与今年的体重是怎样的关系?③如何通过列方程的形式将小红今年的体重与去年的体重联系起来?随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帮助学生层层递进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后,可进一步加深数学问题的难度:④如何检验所列方程的正确性?⑤列方程解决数学问题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驱动模式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思考数学问题,进而达到有效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4   开展数学活动,经历探究过程

教师可以根据系列化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打破传统数学课堂静态化的教学常规,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大脑等,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主动积极地探索数学知识,亲自经历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全过程,获得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章“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中的“条形统计图”时,为了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实践性问题:利用条形统计图调查、统计班级内学生出生月份、早上起床的时间、体重情况、身高情况等。让每一个数学学习小组选取自己研究的主题,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向学习目标迈进,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这样的数学问题可以驱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不至于让问题驱动教学流于形式。

再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章“总复习”第二课“图形与几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这一节的内容,为学生提出如下问题:①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分别是什么?②这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区别与联系?③生活中存在哪些现象和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直线、射线和线段?为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要求各个学习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来分析上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化的案例来进行说明。除此之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利用长方体、手电筒或者信息技术设备来进行相关操作。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长方体的棱属于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无限延伸;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属于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射线的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铁轨属于直线,直线没有端点,两端都可以无限延长。

综上所述,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课堂教学效率非常低下。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应该应用问题驱动模式,为学生自主进行数学学习和探究活动提供方向,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推动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叶红.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智力,2021(10).

[2]丁淑芬.以“问题”为核心,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7).

[3]石春业.浅谈任务驱动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7(79).

【作者简介】

谢红梅(1978~),女,汉族,江苏宿豫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猜你喜欢
问题驱动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