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1-04-23 17:59丁于强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产教融合

【摘 要】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数字化(BIM)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为例,基于产业学院成立背景及共建单位基本情况,分析产业学院的发展现状和定位,论述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建设成效及发展建议,旨在培养服务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数字化建造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 战略新兴产业 产业学院 数字化建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007-03

产业学院是深度产教融合大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产物,是校企开展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鏈、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数字化(BIM)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以下简称产业学院)为例,从成立背景、发展现状和定位、建设路径、建设成效及发展建议等方面探索产业学院的建设。

一、产业学院成立背景及共建单位基本情况

2020年6月23日,广西建工轨道装配式建筑产业有限公司、柳州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协会、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三方在前期大量调研论证及产、学、研等方面合作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数字化(BIM)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

(一)产业学院成立背景

2018年《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柳州市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将装配式建筑产业确定为柳州市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四五”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更是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柳州是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2020年柳州市生产总值为3176.9亿元,其中建筑业总产值964.0亿元、占比30.3%。广西建工五建、广西建工三建、十一冶建设集团等国内外知名建筑企业都位于柳州,将装配式建筑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有产业基础,也是柳州建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共建单位基本情况

1.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是一所地方性高等职业学校,学院注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坚持项目引领,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建工轨道装配式建筑产业有限公司等地方企业签订产教融合合作协议,实行合作办学、订单培养。

2.广西建工轨道装配式建筑产业有限公司

广西建工轨道装配式建筑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7月,是一家集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专业的公司。公司投资的广西柳州装配式建筑现代化产业园为广西规模最大、配套最全、设备先进、技术领先、具有竞争力的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获评国家和广西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

3.柳州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协会

柳州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协会经柳州市住建局批准、行政审批局核准同意于2020年5月15日正式成立。协会的主要功能是为装配式建筑各相关行业之间架起沟通、合作的桥梁,实现装配式建筑企业资源整合共享、互惠共赢。目前,该协会共有会员单位40家。

二、产业学院的发展现状和定位

从英国产业大学的创立到国内产业学院的兴起,国内外产业学院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为柳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国内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内高职院校中最早提出产业学院概念并对产业学院进行实践探索的学校,该校依托镇区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在镇产业园区创建了四个专业镇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历经国内外院校多年探索,目前基本明确了紧密与企业行业对接,服务面向产业、专业与产业岗位匹配的办学方向。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数字化(BIM)装配式产业学院通过前期充分调研发现,目前柳州本土的建筑施工企业还是以传统建造方式为主,工程技术人员和现场施工作业人员并未熟悉和掌握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要点;虽然柳州为装配式建筑产业试点城市,且装配式建筑产业为柳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并投产了装配式构件生产基地,但是产业工人多从江苏、浙江引入,本地产业工人少,缺乏本地培养产业工人的基地和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经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后得出,产业学院服务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培养满足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产业学院突破现有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论证的基础上产业学院明确了定“位”在高等职业教育,定“性”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定“向”在服务柳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定“点”在建筑工程系,以培养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上的关键岗位技术技能人才为宗旨,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以行业专门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科技研发等为共同目标,构建全程融入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培养链。

三、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明确指出“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赋予现代产业学院改革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在上述建设原则下,学院、行业、企业三方通过签订产业学院共建共享协议,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最大化共同利益,建立校、行、企三方共同管理的管理模式。

(一)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并接受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支持和保障学院党总支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产业学院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和理事若干名,均为知名职业教育专家、行业知名专家。2020年10月理事会制定《数字化(BIM)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建设要求,瞄准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装配式建筑产业,以培养柳州市及广西数字化装配式建筑发展急需的人才为目标,深化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育符合数字化装配式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共建“产业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由装配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装配式建筑协会专家、学院领导等高等职业教育专家组成,主要对产业学院教学的重大问题进行学术和政策研究,提供指导、咨询和审议意见,参与教学管理的决策等。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之后在2020年7月和12月分别召开两次教学指导会议,指导委员会通过对柳州市各装配建筑企业进行走访或问卷调查,了解柳州市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及制约行业发展的因素。制约行业发展的人才因素主要有:一是新的建造工艺流程下,缺乏了解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管理人员;二是掌握装配式技术和数字化(BIM)技术的新型技术人员不足,尤其是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使用频率很高,但这方面人才短缺;三是本地装配式构件吊装的技能型专业施工队伍不足,现有的两三支队伍均来自江浙地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成本。指导委员会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和企业行业岗位标准,有针对性地制订2020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装配式建筑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和理论实践教学内容,突出装配式施工技术在BIM 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实践教学中增加构件吊装、套筒灌浆等操作技能。

(三)共建“产业学院教学管理委员会”

以高职院校为主体、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产业学院教学管理委员会。教学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教学的诊断与改进。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和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为核心组建创新型教学团队,开展以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与安装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改革。2020年下半年产业学院共投资247万,建设“数字化(BIM)装配式建筑协同研发创新实践中心”和“数字化(BIM)装配式建筑实践操作中心”,两个中心的建立不仅满足了装配式建筑技术校企合作协同研发创新的需求,而且解决了产业学院构件生产和吊装实践教学难的问题,从而构建切实有效的共建共享协同育人模式。

(四)共建“就业创业和社会培训委员会”

加强产业学院共建单位就业创业工作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开展就业创业指导理论研究及学术交流活动。2020年6月产业学院成立第一届装配式建筑“订单班”,2021年产业学院又与十一冶建设集团成立“十一冶订单班”,订单班不仅在课程上植入企业标准和规章制度,还定期聘请企业家进校园举办就业创业指导讲座。订单班学生实习期间将全部被推荐到柳州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协会会员单位实习,实习期结束后考核合格则签署就业协议,极大地解决了产业学院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2021年下半年还在产业学院内举办柳州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协会会员单位专场招聘会,校企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加强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提升产业学院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加强校企之间各类培训团队的交流与合作,制订工种培训的标准,开发建设培训课程,探索开放式办学新模式的新机制,切实为技能型人才搭建终身教育平台。

四、产业学院的建设成效

产业学院成立后,在专业设置、实践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建设,并取得一些成效。例如,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上设立“装配式建筑专业方向”;在产业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制订“装配式建筑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配套建设“数字化(BIM)装配式建筑协同育人中心”和“数字化(BIM)装配式建筑实践操作中心”;采用职业院校和企业双主编的形式,编写《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与制作》活页式教材,用于产业学院教学和企业新员工培训;在2020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国建设杯”第三届全国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总赛中,荣获构件深化设计赛项一等奖和构件制作与安装赛项三等奖等。产业学院的建设成效具体如下。

(一)校企之间加强合作,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2020年6月至今,产业学院共派出两批8名骨干教师到协会会员单位挂职,有10名管理和技术骨干由协会推挤被聘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外聘专家教师,为柳州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协会8家会员单位输送实习生73人。经过各方人员多层次的深入交流,企业将技能人才的需求和标准及时反馈给产业院校,产业学院将人才技能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标准;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产业学院教师直接参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将企业最近技术和实际项目案例带进课堂;学校教师在企业挂职中了解各岗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丰富授课案例,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攻克技术难题。由此可预见,产业学院将成为企业职业技能人才的稳定来源。

(二)产业学院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020年,产业学院增设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装配式方向)。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新专业目录中增加了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据此产业学院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装配式方向)调整为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第一届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将在2022年招生。同时,在产业学院共建单位广西轨道装配式产业有限公司和广西十一冶朝晖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设立校外实训基地,把装配式建筑课堂建在企业车间和项目实施现场,紧密对接产业链,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三)加速产教深度融合,探索教育合作新模式

产业学院下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模式以“装配式建筑订单班”为依托,共建数字化(BIM)装配式建筑协同育人中心,将企业技术标准和岗位标准引入课堂,将企业现代化生产线用于实践教学,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真正完成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使毕业生走出校门即可上岗生产。产业学院共建单位的职工和师生之间也加强交流、深度融合,在2020年柳州首届“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和2021年首届“龙城杯”职业技能竞赛“装配安装工”竞赛备赛期间,共建单位参赛队共同训练、共同提高,學院教师为企业选手详细解读赛项的技术标准、得分点和规范的操作流程;企业专家对学院参赛选手进行装配式构件吊装等实际操作的培训。此外,学院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生产和实际工程项目,确保教师专业知识保持更新和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升,达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推进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四)积极承接社会服务

产业学院成立后积极对接各职能部门,服务柳州市装配式建筑行业技能人才的技术交流和培训。2020年12月产业学院承办了柳州市总工会、柳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主办的柳州首届“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竞赛共设“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两个赛项,共有来自全市10家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企业的89名选手参赛。

五、产业学院的发展建议

现阶段和其他国内产业学院情况类似,数字化(BIM)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建在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内,学习场所设在校内,实践场所设在校内或企业。产业学院的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产教深度融合下产业学院的主体建设

产业学院的主体是职业院校和企业,职业院校一般属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直接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都有很大差异。产业学院也不是独立的法人单位,没有独立的财务权和人事权,这影响了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和长远发展。只有弥补这种机制和体制上的缺陷,赋予产业学院独立的法人资格,才能促进产业学院的进一步发展。

(二)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

产业学院由校企双方或校政行企等多方组建,学院的关注点是培养人和服务社会,企业的关注点是利润。目前,产业学院虽然可以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还没有明显的盈利点。企业在持续投入中如果得不到利润回报必然不会持久合作,这不利于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应多方探索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产业学院师资队伍积极性的调动

目前,产业学院的师资队伍一般由院校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组成,教师在学院内承担着大量的教学、科研等任务,企业技术专家则承担着繁重的生产经营工作,且还没有建立其针对产业学院教师考核、培训、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激励措施,影响了产业学院各方师资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师资队伍。因此,应着重建立相关激励机制,以调动师资队伍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产业学院虽然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也面临着体制机制不健全、可参考可复制的经验模式不足等问题。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数字化(BIM)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将继续着眼于服务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立足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进一步实践探索产业学院新机制,完善协同育人新体制,为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装配式建筑产业的高速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复合型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嘉亮,李艳萍,赵志雄,等.服务地方产业 建设医药产业学院[J].药学教育,2020(6).

[2]郑琦.产业学院:一种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办学模式[J].成人教育,2014(3).

[3]罗婷婷.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路径:基于教学管理与改革的视角[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2).

[4]宣葵葵,王洪才.高校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与提升路径[J].江苏高教,2018(9).

[5]李雷.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研究[J].科技资讯,2020(32).

[6]鲍计国.建立产业学院的必要性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5).

注:广西职业教育第四批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广西职业教育建筑设计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阶段性研究成果(桂教职成〔2019〕63號)

【作者简介】丁于强(1982— ),男,汉族,山东菏泽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工程师、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建筑工程。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产教融合
有关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一种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