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1-04-23 22:21卢卫宋晓宇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思政思想课程

卢卫 宋晓宇

【摘 要】本文叙述高职院校“地理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阐述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出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项投入;加强“地理学”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深入挖掘“地理学”课程思政元素;丰富适合“地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地理学 课程思政 设计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095-03

为切实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式化”“孤岛化”“两张皮”现象,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渠道的思政课程转向多元立体的课程思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改革进行新定位、提出新目标、下达新任务,进而达到提升“三全育人”成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目的。

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应兼顾学科和专业教育,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紧密结合,形成二者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体现双重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更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扭转传统思政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单枪匹马而专业课程则徘徊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外的不利局面。

高职院校“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涵盖社会、资源、环境、生态、人口、文化、科学、历史等不同的领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国情体认、辩证唯物论、可持续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纵观当前“地理学”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发现有关“地理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案例还较缺乏。本文以高职院校“地理学”课程为例,对其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进行探讨,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地理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

从“地理学”课程思政改革实际情况看,由于“地理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时间尚短,依然存在课程思政改革目标不明确、改革逻辑不清晰、教学创新实践不足等现象。例如,在教学中,依然执着于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评价中执着于关注学生考试成绩达标通过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学”的真正内涵。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宏伟目标的应然路径,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程的藩篱,要求高校领导、思想政治教师、专业课教师和教辅人员都要尽快形成“大思政”的意识,意识到所有课程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专业课作为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形成专业素养的课程,有义务积极主动将育人与育德任务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同时明确专业课教师也应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专业课教师在肩负德育任务的情况下,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主动追求创新。

(二)“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处于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深度变革时期,大学生受多元、多变的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思想、心理处于不平衡、不稳定的阶段,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当代大学生中一度盛行。这就需要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确职业目标,提高职业素养。课程思政相较于传统的思政课程具有“隐蔽性”“渗透性”“无意识性”等隐性教育资源特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是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圈的交集区,人类通过利用工具实现多元化的自然资源利用的同时也造成自然生态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地理学”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有利于学生逐步认识自然、开发自然、利用自然、治理自然、保护自然、鉴赏自然。譬如,在进行中国版图讲解时,在介绍案例的过程中强调扩疆的艰难、守土的艰苦,以此来唤醒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思想和民族自信;在教授地理科研方法的内容时,讲述竺可桢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引领学生提高责任意识,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因此,“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是思政课程的有效补充,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道德的升华。

二、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它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也是检测与评价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不仅要明确“地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还要突出思政教学目标。因此,“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应设置为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双重目标。“地理学”的专业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人地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表现,明确“地理学”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基本技能、基本地理素养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参与维护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和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纪律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使学生拥有较强的事业心与使命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人生梦想。可见,二者目标具有一致性。因此,建议在课程思政引导下大学“地理学”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熟知地理、学会地理、热爱地理、维护地理、发展地理、做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地理人”。

(二)“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研究领域宽阔、实践性强、应用前景广阔的学科,“地理学”的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亦将从概述地球50亿年的沧海桑田变迁到探索地球与人类的未来,地理科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愈发紧密相关。因此,“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应找准“地理学”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点,充分挖掘“地理学”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实现“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构建融专业能力、思想政治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比如,在讲授“自然灾害”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分析讲解当地频发的自然灾害,使学生树立敬畏自然的生态价值理念;讲授“生态环境”相关内容时,可结合“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分析长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灌输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此外,教师可以抓住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特殊节日设计线上、线下的主题教学,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体验,让地理课程更有温度和深度,激励学生立鸿鹄志、做追梦人。

(三)“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以最初设定的目标是否完成为参考,对课堂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提高“地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效果的准确评价进行教学反思,进而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同样,科学合理的学习效果评价也有利于对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激励。“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养成与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螺旋上升且相对缓慢的过程,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建议教师将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在特定的时间节点肯定和鼓励学生专业和思想上的进步,在评价中要将学生的专业成绩和思想动态同时进行考核,尤其对后进学生的思想转变和进步要加大肯定和鼓励力度,关注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和学生情感的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四)“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为有效进行“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方式等方面综合考虑对课程思政进行设计。考虑到信息技术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建议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具体模式见图1。

三、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一)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项投入

充分考虑到课程思政建设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举全校之力来完成,这也反映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体制优势。第一,要进行全校层面的课程思政专项建设规划。组建课程思政专项建设工作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牵头,小组成员由分管教学与学生工作的校级副职领导、各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制订学校以及二级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明确成员任务,将课程思政任务分解到个人,对全体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培训,营造全校性的党政协同“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建设氛围。第二,设立专项激励机制。设立专项的示范项目、示范课程、示范竞赛的激励机制,对包括“地理学”在内的优秀的课程思政成果进行奖励,激发专任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第三,完善教师课程思政专项业绩考核制度。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的主导者,课程思政推进的实效性与教师密切相关,因此,要完善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专项业绩的考核评价制度,督促、激励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加强“地理学”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者,应主动转变自身角色,明确教师“教书”与“育人”的根本职责。第一,“地理学”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要做到有情怀、精专业、熟主线,即教师要提升自身素养、锤炼师德,精通专业知识,要持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培养自身跨学科的意识和能力,走在本专业学术发展前沿,熟知党的教育理念、目标、方针,积极主动地将党的教育主线融入“地理学”专业课教学,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和精湛的专业素养让学生感知“地理学”中的地大物博与家国情怀。第二,学校和二级学院要积极营造课程思政建设欣欣向荣的“大思政”局面。开展课程思政大讲堂,就时事、事件尤其是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进行集中学习,以此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地理学”专业教师尤其要关注与本专业相关的热点时事,此外,要通过课程思政竞赛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以优秀课程思政案例树典型,形成交流互学的良好互助形式,实现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总体提升。

(三)深入挖掘“地理学”课程思政元素

“地理学”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在“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深入挖掘其思想政治元素,改进教学设计,将中国精神、中国气质融入“地理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如在给学生讲述地理学、地质学专家的奋斗历史时,可以讲述地质力学先驱李四光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投入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中,为中国脱掉“贫油”帽子做出了卓越贡献;“时代楷模”黄大年,义无反顾回国,带领团队在深部探测领域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先辈们用自己的行为,深刻地回答了怎样为祖国发展竭尽全力、殚精竭虑地贡献全部力量。“地理学”专业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此类案例,将其融入“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

(四)丰富适合“地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

课程思政建设宜采用“讲授、对话、交往、服务”四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讲授,即依据现有教学内容,教师结合当前与地理学有关热点时事,如连接钱塘江、鄱阳湖水系的超级工程—浙赣运河开工建设,采用案例法向学生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和价值意义。此过程以客观知识传授为主,不渗入教师个人观点。对话,在对基本理论、价值观念认知后,教师和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对某一问题的具体观点展开对话,即思想碰撞,如就毛乌素沙漠“消失”这一时事进行讨论,借此加深学生对沙漠治理知识的认知,加深学生对国家治理沙漠坚定不移国策更深层次的思考。交往,即在对话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探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视为思想独立的个体,对教学中的某知识点进行自由交流,将知识、能力的基础性探讨提升为价值塑造。服务,是四位一体教学的最高级方式,表明教师与学生的相处由浅入深,彼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知更为清晰,在此基础上,有情怀、精专业、熟主线的教师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在前文中提及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可以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对话、交往、服务平台。

总之,课程思政是践行“三全育人”理念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路径。本文以“地理学”为案例,分析“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探讨“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专项投入、加强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推进课堂建设等“地理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路径,为有效推进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建言献策,为高校类似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S/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

[2]高燕.課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

[3]汪宙峰.浅谈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27).

[4]潘云.聚焦核心竞争力,提升学科贡献力携手共建特色一流地理学:“双一流”建设对首都师范大学地理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9(6).

[5]彭道林.教学目标与教学管理[J].现代大学教育,2013(2).

[6]许力双.中国高校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7]於建明.高校小班化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机制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2(4).

[8]鄢显俊.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践误区及教育评估[J].思想教育研究,2020(2).

[9]郑美丹.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实现的路径探索[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20.

注: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文化人’理念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2021JGA339)

【作者简介】卢 卫(1985— ),广西南宁人,汉族,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织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地理课程思政和人文地理;宋晓宇(1984— ),通讯作者,河北秦皇岛人,汉族,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

(责编 苏 林)

猜你喜欢
思政思想课程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