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瓣上倒“U”法消融在RVOT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实施效果

2021-04-23 03:09卢冬雪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8期
关键词:室性肺动脉消融

卢冬雪 刘 彬

1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心内二科 154002; 2 黑龙江省武警佳木斯支队卫生队

临床实践中可知,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较少见,且多数患者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的患者起源于肺动脉[1]。临床上治疗特发性心律失常的方法为射频消融术,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相关研究指出,射频消融法相比于药物治疗的效果明显优[3]。在临床中进行射频消融时,往往会忽略肺动脉窦(PSC),因此需要更新的治疗方法,对室性心律失常(VAS)进行治疗。有研究指出使用倒“U”法标测以及消融PSC起源的VAS,可以有效治疗RVOT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本文就传统消融法以及倒“U”法在RVOT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进行对比,分析治疗后的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2020年2月收治的62例RVOT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31例。治疗组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46.36±3.10)岁。常规组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37~73岁,平均年龄(46.77±3.08)岁。两组的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5-6]:患者经诊断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且室早频发超过10 000次/24h,室早负荷超过10%,或者是持续性室速;患者心律失常的症状明显,且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患者在导管消融手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超过5个半衰期;患者经心电图检查,显示:ROVT起源可能(胸导联为左束阻滞图形,且移行为V3);患者有家属陪同,且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患者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患者伴凝血功能障碍,且不能够耐受手术;患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合并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胸廓严重畸形;患者年龄超过80岁;患者有精神疾患,不能参与研究。

1.3 方法 常规组接受传统射频消融法,即从右侧股静脉中将3.5mm冷盐水灌注导管送至RVOT,且在Carto3系统下将标测进行激动,若局部靶点电位提早了25ms以上,较VAS的QRS波,则为试消融靶点,功率为30W,盐水灌注为17ml/min。常规组在基础治疗上接受传统射频消融术,如果在多次消融后没有效果,将消融导管倒“U”入肺动脉窦内进行标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接受肺动脉瓣倒“U”消融法,对患者进行初步判定之后,确定其为ROVT起源的VAS后,将导管直接置入肺动脉窦内标测消融。靶点在肺动脉瓣上的判定方法为,(1)通过X线进行定位;(2)根据三维解剖模型进行观察;(3)通过靶点图能欧看到大V波以及小A波。

1.4 观察指标 (1)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成功率、再次消融率、再次倒“U”法消融率。消融成功的判定方法为[7],放电消融的过程中,VAS消失,且通过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观察30min后,未发现VAS;患者术后经心电监护24h发现无VAS;患者在没有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症状消失明显;术后患者复查24h动态心电图,可知VAS负荷减少明显(即超过90%)。(2)统计并分析两组的放电次数、达效时间。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成功率、再次消融率、再次倒“U”法消融率对比 与常规组相比,治疗组的成功率明显高(P<0.05),再次消融率、再次倒“U”法消融率明显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成功率、再次消融率、再次倒“U”法消融率对比[n(%)]

2.2 两组放电次数以及达效时间对比 与常规组相比,治疗组的放电次数明显少(P<0.05),达效时间明显短(P<0.05)。见表2。

表2 两组放电次数以及达效时间对比

3 讨论

VAS包含了室性早搏以及室性心动过速,通常在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发生,而心室出道是其好发部位[8]。传统的射频消融法是经肺动脉瓣下途径进行操作,而新型的倒“U”法从肺动脉窦内标测并进行射频消融。相关研究[9]指出,该倒“U”法消融术的成功率可达到100%,原因与RVOT室早/室速大部分术在肺动脉瓣上(PSC内)开始有关,因此使用倒“U”法相比于传统的射频消融法更有优势性。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2例RVOT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对其使用传统射频消融法以及倒“U”法消融,结果显示,与常规组相比,治疗组的成功率明显高(P<0.05),再次消融率、再次倒“U”法消融率明显低(P<0.05)。传统的射频消融术在肺动脉瓣下途径中进行消融,使得部分ROVT-VAS的标测消融十分困难;而新型的倒“U”消融法中,消融的导管与组织贴靠较为稳定,故而能在理想的位置进行靶点消融,同时缩小了肺动脉窦区域空间,也缩小了标测的范围,避免了在流出道大范围操作而引发心肌穿孔的风险[10],不仅明显缩短了消融的达效时间,减少了平均放电次数,而且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本文结果还显示,与常规组相比,治疗组的放电次数明显少(P<0.05),达效时间明显短(P<0.05)。

心脏与血管的连接处是心律失常的好发部位,故而多数VAS的起源在左心室或者是右心室流出道的根部,传统的观点普遍认为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在VAS肺动脉下区域,因此在进行射频消融时直接在瓣下进行标测消融,在消融失败之后进行倒“U”消融法,不仅增加了风险性,还降低了手术的成功率[11]。庞暘等[12]研究指出,RVOT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发现室早的起源部位为肺动脉瓣电压异常的区域,在使用传统导管操作时,并没有对肺动脉窦区域进行常规标测,因此在术后有复发的可能性,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本文中可知,31例接受传统射频消融的患者再次消融的概率为32.26%。

综上所述:给予RVOT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肺动脉瓣上倒“U”法消融治疗,不仅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而且安全性较好,缩短了达效时间,降低了再消融率。

猜你喜欢
室性肺动脉消融
心脏结构正常的儿童室性期前收缩评估与管理
肺动脉肉瘤1例报告
超声心动图诊断右肺动脉异位起源于升主动脉一例
1例单纯性肺动脉异常起源胎儿孕中期心脏超声漏诊分析
消融边界:城市中的多功能复合空间
见信如晤
消融
肺动脉高压可怕的“隐形”杀手
China’s Glaciers in Hot Water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动态心电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