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的前沿趋势

2021-04-23 09:54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年4期
关键词:车路无人驾驶协同

交通工具在正常行驶,驾驶室却空无一人。无人驾驶这一曾经只在科幻作品中出现的景象,正逐渐变成现实。

无人驾驶,通俗地讲,就是用机器取代人的驾驶行为,让交通工具自己作出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并实现自主控制。人类关于无人驾驶的设想由来已久。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工业时代的交通工具正为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等全新概念所重塑。从完全人工驾驶到部分自动驾驶,再到完全自动驾驶,科技发展助推人类设想一步步成真。2020年,真正无人驾驶的自动驾驶汽车变成现实。Waymo公司在美国凤凰城正式面向一般公众推出取消安全员的Robotaxi;在国内,广州、长沙、北京等城市开始发放无人驾驶测试许可,为无人驾驶最终商业化开路。

无人驾驶技术将带来空前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在增强高速公路安全、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空气污染等领域,无人驾驶技术将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改善。在矿区、港口等高强度作业或事故高發场所,在核泄漏场所等人类不宜进入的危险区域,无人驾驶可大显身手。新冠肺炎疫情催生无接触服务与无人经济,使无人驾驶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国内一众厂商纷纷试水自动驾驶示范应用,使其在载人、载物、城市消杀作业等方面发挥作用;Waymo、Cruise等外国公司将自动驾驶汽车应用于生鲜食品、外卖、医疗物品等的配送。无人驾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无人驾驶蕴含巨大的市场潜力。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和IHS Automotive预测,到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2100万辆左右,其中中国市场份额为24%左右,约为504万辆。据世界经济论坛估计,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变革将创造超过67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并带来超过3.1万亿美元的社会效益。交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无人驾驶则是未来交通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各国纷纷将无人驾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以占领技术与产业制高点,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也纷纷加入这场颠覆汽车制造与交通出行的新技术革命。政策鼓励、资本青睐、技术引领,无人驾驶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象。

与此同时,作为新兴事物,无人驾驶发展仍面临重重挑战,也为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难题。无人驾驶技术有待突破,安全性能仍不成熟,尤其是面对复杂路况、恶劣天气等情况,尚不足以妥善应对。驾驶过程中“人”的退场,引发法律、伦理困境。无人驾驶发生事故时如何确定责任主体?在多个主体人身利益都面临侵害风险时应如何作出碰撞选择?此外,无人驾驶还存在引发失业、侵犯隐私等风险。囿于这些问题,无人驾驶目前尚未获得社会普遍认可,距离大规模商业利用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无人驾驶面临的问题既需技术攻关,也要求政策、法律的引导、回应;既有共性,也因各国道路交通状况、信息安全和产业安全诸方面的不同呈现个性化差异。无人驾驶虽是世界交通的未来共识,但也可能引起全球交通市场的重新洗牌。因此,我国只有立足国情,扬长避短,从“技术—制度”两个层面发力,才能为无人驾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未来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在技术路线上,无人驾驶有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两种实现方案。从技术本身看,与单车智能相比,车路协同将“车路云”相结合,具有安全性能高、成本低等优点;从发展现状看,以Waymo为代表的美国公司主攻单车智能技术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难以实现赶超;从发展潜力看,车路协同需集合多方资源,有赖于国家层面的强力引导,美国等国囿于体制局限,在短期内无法大力发展,我国“新型举国体制”则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鉴于此,我国应抓住借体制优势实现技术超越的黄金窗口期,走车路协同的无人驾驶发展道路。

历史经验表明,制度环境对交通技术和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已颁布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无人驾驶发展,并确立了车路协同的战略发展方向。但相关制度存在重政策轻法律、重市场轻政府、重宏观轻微观、鼓励多约束少的缺陷。与技术相比,无人驾驶制度发展滞后,并制约了技术的发展。我国应完善相关政策、法律,以制度促进、保障发展,以制度防范、控制风险,兼顾安全与效率,促进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保障无人驾驶良性发展。

未来已来。人类在追求无人驾驶带来的便利时,也要破解随之而来的技术、法律、伦理难题;我国在无人驾驶带来的汽车产业转型中,要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本期特别策划,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以上问题,深入研讨无人驾驶的发展现状、前景及面临的挑战,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猜你喜欢
车路无人驾驶协同
我们村的无人驾驶公交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无人驾驶车辆
无人驾驶公园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恒大和FF造车路渐行渐远
车路协同创未来——智慧公路技术在车路协同中的应用探讨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沪将建600-800km有轨电车 未来或“无人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