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梵高为例分析艺术家个性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2021-04-26 10:09李晓冉
艺术品鉴 2021年6期
关键词:笔触恋情观者

李晓冉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在欣赏不同的作品时总能有不同的感受,梵高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孤僻”、蒙克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忧郁”、莫奈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孤独”等。由此可见,不同艺术家的创作和他们自身的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本文则以“孤僻”的梵高为例,来探索他的个性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每次看到一些作品时只是浅显地去理解画面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并未真的了解到艺术家的更想要传递的信息,想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去感受艺术家在当时创作时的内心,从而更好地去了解个性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也将有助于日后创作时更好地将自己的内心与个性通过作品展现给大家。

二、导致梵高个性产生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梵高的一生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 年3 月30 日—1890 年7 月29 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出生的那天正是夭折的哥哥的忌日,出生的地点也在哥哥坟墓的附近,这让他对生活有了一种恐惧和怀疑,梵高孤独的一生由此拉开了序幕。这件事对他的心灵有着很大的震撼,孤僻的性格、惨不忍睹的学习环境让梵高也变得越来越叛逆,脾气也开始越来越差。

梵高母亲对他的关爱并不多,没有得到太多母爱的他再加上叛逆的性格,导致成年后的梵高并不是那么的顺利。学业上早早就辍学,工作上,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不过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穷困潦倒,弟弟提奥帮助他生活着。

生活的不顺让梵高变得更加孤僻,种种原因的影响,他觉得自己就是个“局外人”。他曾这样说道:“那是秋天的一天,我站在普罗维利先生的学校的台阶上,目送爸妈乘坐的马车驶离,他们要回家。望着远去的黄色小马车奔驰,穿越牧场,漫长的道路被雨水打湿,两边夹护着细弱的树木……在那种时刻和今天之间,绵延着岁岁年年,这期间我感到自己是一切的局外人……”[1]

后期的梵高开始投身于画画之中,这也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在展现他艺术价值的路上,痛苦与悲伤并未远离梵高:父亲中风去世,妹妹却怪罪于他;弟弟提奥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梵高觉得自己不能再拖累弟弟;好友高更和梵高在性格和合作中存在着分歧,最终两人分开。梵高的精神疾病也时常发作,意识清晰的时候也会作画。

梵高的一生是短暂的、孤独的、压抑的、痛苦的,对他的个性有着重大的影响,他将他的孤独、偏激从画面中带给了观者,在慢慢地欣赏中,带领着观者慢慢走进那个令人难以喘息的生活,感受着梵高的个性。

(二)信仰的变化

梵高的父亲提奥多洛斯·梵高是一位新教牧师,梵高曾说:“我们的家庭,凭记忆所及,世代相传,总是不断地有人传播。”[2]由此可见,梵高在未出生时,就已经受到了影响,并慢慢渗透到他的意识中去。他一直有着同情之心,认为人人平等,不可以忽略弱小的人。在梵高的生活中,他一直在同情着别人、奉献着自己。

这和他所理解的社会是完全不同的,于是他开始追寻艺术,通过艺术更好地去释放自己。于是,梵高的信仰慢慢转成了艺术。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其实也可以看到,他更加注重的是表达自己的内心。梵高在艺术上的信仰依旧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能够真正地了解他、理解他,他的生活依旧很贫苦。

(三)不顺的恋情

由于从小缺失母爱,梵高对爱情是十分向往的,但是他的爱情之路也是不顺的,第一段恋情是他爱上了当时所寄住的房东的女儿,他根据“法则”把一切都幻想的十分美好,可现实与想象有着很大的差距。告白被拒通常会被看作一件很普通的事,难过沮丧也是很正常的。可对梵高来说,打击却是很大的,这在他看来就是一种羞辱,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中。第二段恋情是他回家碰到了表姐,梵高对表姐的爱开始于怜悯,不过这段恋情也是以拒绝结束。第三段恋情也在重大的压力之下结束了。三段恋情均以失败告终,其中也和梵高孤僻、偏激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梵高的个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一)个性的笔触

梵高狂放、有力的笔触和他的内心有着很大的联系,在前往巴黎之前,梵高的内心是苦闷、压抑的,那个时候他的狂躁和偏激还没有过多的展示出来,早期作品中的笔触也是相对缓慢的,和他的情绪一样,传递着一种孤独。

梵高后期的作品笔触是有力的、狂放的,明显的笔触,观者很容易就能看出的,但是梵高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看不到的,是需要真正的用心去体会的。

(二)个性的色彩

色彩在作品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创作者的情感都会通过色彩所表现出来。梵高的色彩表现力极强,他的每一种色彩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梵高早期的作品主要表现一些下层百姓的贫苦生活,他想要把这种怜悯之情表现出来,众多的暗灰色彩表现出了他的孤独,例如作品《吃土豆的人》。

在后期的作品中,梵高放弃了之前暗灰的色调,采用了明快、亮丽的色彩表现生命力。这一时期梵高画面中的色彩以黄色为主,黄色对于他来说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希望、一种生命力的象征。代表作品《向日葵》。

再后来,梵高的色彩又发生了变化,他开始以蓝色为主,蓝色象征着生命的垂危,那时的他好像又回到了悲惨的生活。例如《加歇医生的肖像》中则是以蓝色为主,表达了梵高内心的苦闷。

(三)作品分析

梵高的《吃土豆的人》表现的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经历了一天的劳作后,聚集在一起享受着自己一天的劳动果实。呆滞的眼神,彰显出信仰的虔诚。这群人虽然围坐在一起,但是他们都看向不同的方向,看似热闹,其实表现了每一个人的孤单。在中间悬挂着的煤油灯所制造出来的气氛,又将画面中的每一个人联系在了一起。梵高说:“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述说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3]虽然食物是他们自己动手所得,但是他们仍然在感恩上帝。在这幅作品中梵高既表现赞美也表现了怜悯之心。

梵高 杏花(局部)

四、梵高的个性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必不可少的情感

欣赏了梵高众多的作品,也深刻地认识到情感在作品中的重要性,而情感的产生也和个性有着必要的联系。例如梵高的《向日葵》,正是因为有情感所在,所以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如果没有情感所在,那就只是一株植物。梵高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向日葵生命的存在。正应了狄德罗所认为的“艺术是用情感感染人们的手段”[4]。深深地明白,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创作,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入了情感,才能让观者真正感受到自己所要表现的内心。

(二)产生的重大影响

梵高的作品对西方20 世纪的绘画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等都从梵高极具个性的绘画表现中得到了启示,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在梵高去世不久,一些画家也开始模仿他去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不再刻意表现客观事实,而是加入了主观意识、创造了新的意义。

五、总结

梵高的个性与他的艺术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孤僻”的个性通过自己的情感展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将这种情感传递给观者,赋予了每一幅作品不同的含义。由此看来,蒙克作品中的“忧郁”、莫奈作品中的“孤独”都和他们的个性有着很大的联系。

猜你喜欢
笔触恋情观者
胡适的美国恋情
艺术之春
端午节观龙舟赛
拥挤豆豆林
张德娜:以细腻笔触诠释自然之美
梵高:笔触与激情
唐嫣罗晋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爱自己,才是一场终身恋情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