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澳红树林湾区绿明珠

2021-04-26 03:41江镕
环境 2021年4期
关键词:红树林植物生态

江镕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珠海市的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集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生态系统于一体的综合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这里总面积约7373.77公顷,由淇澳红树林保护区和担杆猕猴保护区组成,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湿地、猕猴、鸟类、珍稀植物及海岛生态环境,是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候鸟以及猕猴原生地和发展史的重要基地。

其中,位于淇澳岛西北部的淇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与中山、深圳、香港隔海相望,湿地总面积约5103.77公顷,红树林面积约500公顷,属于湿地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湿地和鸟类。

随着淇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保护区不仅被评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还获得“广东十大最美湿地”“广东十佳观鸟胜地”“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等荣誉称号,有如一枚绿色明珠镶嵌在南粤大地上,成为珠海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亮点所在。

怎料“佳草”变“毒草”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突出特征是根系发达、能在海水中生长。作为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肩负着优化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

1979年12月, 一次偶然的机会,南京大学几位教授赴美考察时发现,原产于美国东南部海岸的一种植物——互花米草对保滩护岸、改良土壤、绿化海滩与改善海滩生态很有益。他们预想这种植物也和红树林一样,可以成为海岸线的天然屏障和自然乐园,于是将互花米草携带回国。

谁想到互花米草却是一种“毒草”,它们繁殖力极强、蔓延迅速,很快就挤占了海滩大量的生存空间,进而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影响滩涂养殖,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阻碍海水交换,导致水质下降,诱发赤潮,给沿海经济和生态带来巨大灾难,致使大片红树林和盐沼植物消失。

由于淇澳岛红树林外的大片滩涂被密集的互花米草占据,到了1998年,岛上仅余原生红树林32公顷,本地其他物种的数量也在急剧下降,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为修复淇澳岛的湿地生态环境,自1999年始,珠海市各方工作人员和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科技人员开始对“治理互花米草,恢复红树林”这一课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据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何薇博士介绍,目前互花米草主要的清除措施有物理控制、化学控制和生物控制三种。其中物理控制方法很多,主要集中于清除根茎、深翻并填没、焚烧、收割、淡水浇灌、遮阴法等;化学控制主要是应用除草剂,快速有效,效果明显,但通常有一定残留,可能污染环境,从而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生物控制主要是利用动物取食偏好或者植物化感作用来进行控制。生物控制从理论上来说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尚没有很成功的先例。

在淇澳岛上,科研人员使用了物理割除、化学除草试剂、除草剂喷杀、用多种本地红树植物替代等多种办法,但由于互花米草繁殖力极强,最后均已失败告终。

经过实地调研和反复对比试验,保护区的科研人员终于找到了利用人工引入速生红树植物控制互花米草的方法。历经15年造林恢复,淇澳岛的互花米草面积由1998年的260公顷降为2013年的1公顷,红树林面积由32公顷增加到500公顷,成为国内最早开展人工恢复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

致力“缩减”变“增加”

据淇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取得这样较为显著的成绩,首先得益于坚持不懈探索治理之路。虽然淇澳红树林保护区管理机构于2006年成立,但淇澳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早在此之前就已经在开展。

保护区成立后,修复治理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持续化。通过开展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华南沿海红树林保护与恢复重建技术试验示范”、省科技项目——“红树林北移引种栽培及其群落构建的研究”、市科技项目——“红树植物引种栽培与种质资源库的建立”等系列项目,与科研机构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合作,探索出一条以生物替代方式治理互花米草,恢复红树林的可行之路。

“我们以生物替代方式治理互花米草,种植红树林修复退化滩涂。具体说来,就是利用无瓣海桑、海桑等引进红树植物的速生特性和互花米草的不耐荫性,通过种植速生红树植物,争夺互花米草的光照等资源,压制其再生及蔓延。”

通过这一方法,2至3年后,互花米草盖度由100%降至15%以下,直至完全消退;5至7年后,可以形成稳定的红树群落,最终成功实现互花米草100%生物替代。

随着红树林林分的形成,湿地生态环境得以改良,一些乡土树种也逐渐在林下自然更新。科研人员还持续进行林分改造,在林下套种木榄、桐花树等乡土红树树种,人工加快演替进程、促进复层林的形成、优化林分结构。

如今,淇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全国红树林生态修复示范基地,红树林造林和互花米草治理的生態修复经验广泛向周边乃至全国辐射推广,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

根据淇澳红树林湿地修复实践经验,各级部门制定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红树林控制米草属植物技术规程》《困难立地红树林造林技术规程》和广东省地方标准《红树林造林技术规程》等一系列标准。

同时保护区参与完成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先后获得“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技奖二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扭转“投入”变“盈利”

随着淇澳红树林的大面积恢复,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也持续提高。

目前,淇澳岛的红树植物由原来的5种增至30种,大型底栖动物由16种增至64种,鸟类由99种增至182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22种,包括黑脸琵鹭、褐翅鸦鹃、鹗、黑耳鸢等,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淇澳红树林作为第一道生态防护屏障,在一些特大台风袭击之时,有效地保护了淇澳岛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取得巨大生态效益。

同时淇澳红树林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量化研究,红树林各项功能都有经济价值具体体现。

经换算,淇澳红树林供给服务价值的评估为:水产品价值164.1万元,生态系统的原材料供给价值218.78万元;调节服务价值评估为:调洪蓄水804万元,水质净化1885万元,固碳1077.96万元,大气组分调节882.2万元,消浪护堤401.83万元;支持服务价值评估为:生物多样性维持104.5万元,土壤保持1265.01万元;文化服务价值评估为:科研教育194.89万元,休闲游憩186.38万元。经济价值评估结果显示,淇澳红树林每年能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1000多万元,单位面积服务功能价值达到每年每公顷20.37万元。

除此之外,淇澳红树林还带动了周边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到淇澳岛上度假、休闲。来农家乐餐厅品尝一下美食,再顺便买点海鲜干品、纪念品已成为大部分游客的日常。

为了将更多的生态环保知识广而告之,淇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与近10所科研院校建立了科研教学实训基地、干部生态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红树林湿地自然课堂和科技服务站,成为科技和政府部门、中小学生和市民等各界生态知识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还每年组织包括红树林认建认养、清除外来入侵杂草、清理海洋垃圾、自然导赏员和义务巡护员培训等大型公益环保活动、公众环境教育活动和公众体验日活动,成为一个生动、翔实的集生态保护、生态景观、科研博览、科普教育、科技推广于一体的教育场所、体验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红树林植物生态
藏着宝藏的红树林
红树林为何能在海水中生长
走过红树林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