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宗祈:坐轮椅,上一线

2021-04-26 07:20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21年2期
关键词:诊室儿童医院患儿

“你说我一辈子为了啥,不就为了病人嘛!”

1934年九月初七出生,1954年9月7日那天入党,

两个“生日”巧合重叠,让他很开心

87岁高龄的董宗祈教授是武汉儿童医院“院宝”级的老专家,他是我国著名儿童呼吸内科专家,武汉儿童医院小儿内科、病理科奠基人。因对儿童医疗事业杰出的贡献,他成为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在患儿和家长眼中,他是和蔼可亲的老朋友,在医生面前,他是博学多识、风趣幽默的呼吸内科专家,是年轻医生们追随的焦点。为了让更多孩子远离病痛之苦,董宗祈年逾八旬仍坚持出诊。

董宗祈的2020年1月23日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第一天,董宗祈照常开动电动轮椅,从武汉儿童医院家属区出发去门诊部上班。在寒冷的冬日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当前,他放心不下患儿,选择做一个逆行者,守护孩子们的健康。

董宗祈就住在医院家属区里,可每周四上午的门诊对他来说却像跋山涉水。从家到诊室,正常人走路只需要10分钟,可董宗祈却要走上将近半个小时,其间还要休息两次,到了诊室更是要缓好久。为了不让前来就诊的患儿久等,董宗祈出门的时间一次比一次早,早上8时不到,他便早早来到诊室,做好接诊准备工作。

在外人看来董宗祈清瘦矍铄,可只有董宗祈的家人和熟识的医护人员才知道其实董宗祈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2013年,董宗祈要做直肠癌手术时确诊患有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让他走路稍快一点儿就会气喘,夏天尤为严重,走几步路就要停下来歇歇。为了支持父亲的医疗事业,董宗祈的儿女老早就给他配备了两辆“座驾”,一辆轻便的电动轮椅方便进诊室,一辆动感十足的电动三轮方便董宗祈外出游玩。

因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长时间戴着厚厚的N95口罩让他有些憋闷难受,但一到询问患者病情的时候,他立马挺直了腰板,听得格外仔细。看检查结果、询问病情,仔仔细细地为每一位患儿开出治疗处方。

穿戴着防护装备,脱卸比较麻烦,因此他很少喝水,也很少上厕所。中午12时10分,将26个预约号全部看完后,董宗祈才离开诊室。

董宗祈1957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学院(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毕业后分到武汉市儿童医院,就再也没有挪过窝。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研究儿童呼吸道问题。每次重大疫情都带来新的契机。如2003年非典疫情后,董宗祈发表论文《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及其保护措施》就有不凡的见地。2004年,他发表的论文——《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又将同类问题思考提到新層次。特别是对如何用科学机制管理新病毒与呼吸道疾病所作的理论探索和有益尝试,得到业内人士高度认同。并不断通过实践检验,取得世人公认的成就。

87岁的老人早该颐养天年,但董宗祈的医者仁心不允许。2003年,退休了仍义无反顾带领医护冲在抗击非典一线。2020年,86岁高龄再次上阵仍然保持着当年的战斗意志。

70岁之前,董宗祈每周两次门诊,70岁之后每周两次,80岁后每周一次,周四坐诊;就连武汉封城的1月23日(恰好是周四)也不例外。

新冠疫情给本该喜庆的春节蒙上了一层阴霾,时值冬季,呼吸道疾病和流感患儿逐渐增多,子女们都很担心他身体吃不消,纷纷劝他:“年纪大了,能不能暂停坐诊?”他哈哈一笑,风趣地说:“我有粉丝(患儿)啊,你说我一辈子为了啥,不就为了病人嘛!”他说,前来看诊的都是自己的老朋友,不能辜负了他们的信任,免得他们跑空路。“我是医生,也是党员,这个时候不上谁上?”

为减少大家对疫情的恐慌情绪,在每个患者家属临走时,董宗祈总是会交代一句,做好防护,戴好口罩,勤洗手,家中常通风,不要恐慌。

与患儿成为朋友,让他们感受医者的“温度”

“董爷爷早上好,我又来了!”“早上好,最近感觉怎么样啊?”在董宗祈诊室里,来自河南信阳的元元(化名)亲切地跟“董爷爷”打招呼,这是她坚持来的第六个月了,她早已和“董爷爷”成了好朋友。原来她从小就患有严重的哮喘,隔三差五就会犯病住院,自从认识“董爷爷”以后,每个月她都会跟妈妈一同来到武汉儿童医院见见这位“老朋友”。同刚开始比起来,元元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控制。元元的妈妈说,在这里看病不仅病看好了,心里也感觉更舒坦。

在董宗祈的门诊,跟元元情况类似的患儿还真不少,大多都是“老朋友”。在这里常常能听到笑声。在患儿们眼里,“董爷爷的眼睛会说话,让人感觉不害怕。”“董爷爷会变戏法,总是能变出他想要的小礼物。”“董爷爷就像故事机,脑袋里装了好多好多故事。”

天凉了,董宗祈会将听诊器放在手心暖暖再听诊,在小患儿表现好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小小的鼓励。这些小举动都能让孩子和家长感觉心中暖暖的。他时时刻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年轻医生们体会何谓医者的“温度”,让患者不仅看好病,更是把心“暖”了。

“世界上最难懂的文字就是医生的医嘱”,但在董宗祈这里,患儿和家长并没有这方面的困惑,甚至上学的孩子都能看得明白他的医嘱。这全是因为60多年来,董宗祈自创了一套看诊方法,不仅让孩子们药到病除,更重要的是让家长明白为什么生病,尽可能做到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

在他的办公桌上,细心的患者会发现一个长方形的纸盒子,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各式各样的印章。这些印章跟了董宗祈几十年,虽然常用的印章不多,只有十多个,但是每一个印章都是他亲自设计制作的,里面涵盖了疾病种类、各项检查以及常用药物名称。在详细了解患儿情况后,他就会从盒子里拿出合适的印章盖在病历本上,再仔细书写用药剂量等内容,让家长一看便清楚为啥生病,更清楚如何用药。

“不吸不出水、吸了才出水才是好奶瓶”“喂奶不能躺着喂,躺着喂容易呛奶”“呛一滴奶咳嗽半个月,呛两滴奶咳嗽一个月”“养孩子是门学问,要多买书学习育儿知识”……董宗祈的诊室更像科普课堂,教会新爸妈育儿知识。他话语简单,家长一听便懂。候诊的家长说,看董宗祈的门诊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即使没轮到自己,在旁边听听也能学到很多东西,这才是真正把病看明白了。

当曾经的病危患儿成了家长,这就是做医生最大的成就

2018年的一天,河南信阳36岁的王鑫和他8岁的女儿专程在诊室外等着董宗祈下门诊,送他回家。他们相识是在25年前。当年12岁的王鑫因为葡萄球菌感染导致肺炎,高烧半个月,多家医院治疗不仅没好,反而病情越发严重,重度肺部脓肿、脓胸,生命危在旦夕。辗转多地无人敢治,最后是董宗祈收下了他。董宗祈每天亲自会诊,时刻关注王鑫的病情。有一次,董宗祈深夜冒雨来医院加班,路滑摔倒导致骨折,他索性把病床放在了王鑫病房的隔壁,随时掌握病情,直到王鑫康复。

把董宗祈当老朋友的可不止王鑫一个人,董宗祈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几百人,90%都是他的患者朋友。还有不少一家几代人都是找他看病的。

2018年,32岁的方云在董宗祈诊室外扑通一声跪地磕了三个响头。方云刚出生时因为误吸乳汁导致吸入性肺炎,奄奄一息,很多医院都劝家长放弃。父母带着最后的希望来到了武汉市儿童医院,當时50岁的董宗祈已是国内知名的儿童呼吸内科专家。听完家长的主诉,董宗祈立刻判断孩子是因呛奶误吸导致的肺炎,经他近半个月的精心治疗,在鬼门关上的小方云终于转危为安。父亲临终时拉着方云的手再三叮嘱,要她一定想办法找到董宗祈,磕三个头,感谢当年的救命之恩。这天,她带孩子来医院看病,偶然看到了“董宗祈工作室”,回去上网搜了一下确认董宗祈就是当年医治她的董医生,特意过来当面表达感激之情。

在董宗祈这里,像王鑫、方云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董宗祈将他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们才有了成长的机会,能够长大成人,能够孕育自己的下一代。这是董宗祈最愿意也最欣慰看到的情景,这也许就是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吧。

“我的治病救人的初心,依然一闪一闪亮晶晶”

董宗祈是21岁入党的。当年,他参加了1954年抗洪抢险。

“我们现在看到的长江大堤,那是1954年武汉大水时,靠着10万机关干部,肩挑背扛,一寸一寸用干打垒的方法筑起来的。”董宗祈回忆,那时候,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只有扁担、箩筐和夯。大家没有套鞋,只好赤脚。

堤上的劳动大军,不分昼夜,挑土筑堤。光着膀子,赤着脚,头顶烈日,脚踩黄土,顾不上饥渴。背的、扛的、挑的、抬的,热火朝天。堤上的劳动号子和打夯的号子声震天动地,震耳欲聋。

紧急情况下,党员干部与群众一起跳进江水,手挽着手筑成人工防浪堤。党员们一心为民、不顾安危的表现,让21岁的董宗祈深为震撼,他郑重递上了入党申请书。

当时在火线上,谁能不怕苦、不怕死地忘我劳动,谁就能入党,董宗祈就在那时入了党。他强调说,自己是1934年九月初七出生,1954年9月7日那天入党,两个“生日”巧合重叠,让他很开心。“党员干部们为了150万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不顾自己安危,让我深为震撼。我作为一名党员和医生,治病救人就是我的初心。”

1954年,武汉儿童医院建院。当时条件艰苦,在猪圈上建门诊部,医护人员一共240人,只有内、外科、耳鼻喉和一个小麻醉科。董宗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外出学习,归来建科,不怕苦累,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院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检查手段、治疗方式繁多的当下,他不盲从不追潮流,坚持给予患儿最适合的治疗。

董宗祈说,为患儿服务已经超过一个甲子了,有不少患者一家几代人都找他看过病,作为儿科医生,他依然常问自己:“如果面前是自己的孩子,你会怎么样?我的治病救人的初心,依然一闪一闪亮晶晶。”

(责编/李晓玲 责校/闻立 来源/《武汉儿童呼吸内科86岁“院宝”专家坚持坐镇一线》,薛源/文,中新网2020年1月23日;《董宗祈:孩子们的老朋友》,王琛、薛源、张璟祎、高琛琛/文,《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2期)

猜你喜欢
诊室儿童医院患儿
小儿肺炎护理4重点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午后的诊室
小儿惊厥不要慌,记住这些护理知识
新开的诊室
安徽首家“民办公助”医院开诊试水新模式
北京又添一家大型儿童专科医院
社区医生更应重视检测非诊室血压
白血病·患儿
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