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生:“我一定守好防线”

2021-04-26 07:20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21年2期
关键词:测量体温前线新生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冲在抗疫前线他用自己的一双腿、一辆车成为当地村民随叫随到的“120”

2020年,76岁

张新生,1944年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县峡江县罗田镇峡里村卫生计生室工作的他,是一名高龄的乡村医生,也是一名普通的科普志愿者。行医56年来,他一直任劳任怨地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乡村医生的初心和使命。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新生冲在抗疫前线,为村民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2020年春的一天,早上8时多,刚刚吃完早饭的张新生放下碗筷,转身回屋拿起医药箱,就向墙角边停放的电动车走去,一边拔下电源跨上车一边向着内屋说:“我去坑里小边仔家一趟哈。”

他的儿子从里屋端着碗走出来,拉住车说:“今天这么冷,你就不要去了,让他们自己量好体温告诉你就是了。”

“不行呀,去看一下放心些。”不等儿子说话,张新生把头盔一戴,一拧油门就出去了,留下儿子在后面小声嘟囔着:“之前两三天充一次电,现在天天这么跑,要一天充一次电。”

“作为这次疫情防控在我们村的第一守门人,我一定守好防线,一旦发现发热人员第一时间上报。”这是张新生对这次防疫工作作出的庄严承诺。

张新生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在疫情期间,他每天都骑着电动车在村组之间往返奔波两次,挨家挨户地为返村人员测量体温,向村民宣传防疫知识,替村民采购必需物资。由于返乡人员居住分散,家人觉得他太辛苦了,他却没有丝毫怨言。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冲在抗疫前线。20世纪80年代,当地疟疾肆虐,他靠着“一根针、一把草”,走村串户,给患病村民喂药;2003年非典期间,他为村民免费消毒,上门测量体温,宣传防疫知识,筑起一道抗击疫情的安全屏障。

峡里村离县城较远,当地村民看病、拿药十分困难。他用自己的一双腿、一辆车,成为村民随叫随到的“120”。

“张医生,我孩子发高烧,全身抽搐,你快来看看。”2002年的一个冬夜,他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孩子已经处于休克状态,送去医院来不及了,必须先就地抢救。

“快,把孩子放床上,让他平躺,松开衣服领子。”心肺复苏、掐人中……忙了一夜,孩子总算转危为安。

50多年来,这样的抢救他经历过很多次。从靠两条腿跋山涉水,到修路后骑着自行车、电动车,他已记不清到底走过多少里路,爬过多少座山,走坏了多少双鞋子,磨破了多少个轮胎。

只要村民有需要,只要一个电话,不管离得多远,不论什么时候,他必定立马放下手中的事情赶去。有时是饭吃到一半,有时是刚回家还没落座,有时候是在田里干活,小腿肚上还裹满泥巴,来不及放下裤腿,就背上医药箱往病人家里赶。

早在20世纪80年代,妻子就建议张新生去县城开药店,增加家庭收入。但是张新生想,如果他走了,村里人看病就更难了,他还是选择了留下来。“没想过离开,也没人顶替。我要是走了,这些年纪大的人有个头疼脑热就更不方便了。我现在身体还算好,乡亲们需要我,我就尽力多干点。”

虽然家里孩子多、负担重,但是几十年他看病从没乱要过价,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更是一次又一次免费上门送药、测血压。

村民孔友英每每提起張新生,总会竖起大拇指:“他对我们这些老年人真的是蛮好。”

(责编/李希萌 责校/闻立 来源/《55年,村医老张一直在路上》,习妍/文,《江西卫生报》2020年4月17日)

猜你喜欢
测量体温前线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无人机测温
新生月赛优秀作品
社区防控不松懈
枯蓬新生
新生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图形前线
跟踪导练(四)4
智能体温计 贴一下就能量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