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背景下民族声乐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研究
——评《宏观视野下的民族声乐研究》

2021-04-27 11:45上海音乐学院
人民长江 2021年4期
关键词:民歌声乐戏曲

杨 徐(上海音乐学院)

民歌属于传统文化范畴,民族声乐是传统文化的表征,当民歌源起和发展自民族生活之时,人们与之相匹配的创造的表达方式即为民族声乐。民族声乐决定了它的本体文化内涵需要在传承中继续保留,并善于在发展的源流中吸纳各种有利的元素,保证民歌不竭的生命力,从而在各种时代都能得到传承。尤其是在一个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民歌(民族声乐)的发展必然面对方方面面因素的融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民众口口相传的民俗文化,一部分是由知识阶级书写的传承文化。传统民歌大多出自口口相传的民俗文化,反映的是民众的心声,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南北朝,从唐诗到宋词,民歌可以说是不绝如缕,将所有时代的风貌完整地记录下来。中央电视台在策划《中国民歌大会》之前,曾经在民间调研了很长一段时间,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民歌至少有四十万首以上,涉及到了生产农事、婚丧嫁娶、国家社会,有微有著。甚至在一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人们是通过民歌保存民族的习俗和进行日常交流的。在我们的史学研究中,民歌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可见,民歌与传统文化一直都是相伴相生的关系。但是,民族歌曲近二十年的生存状态可以用“每况愈下”来形容,伴随着科技信息的兴起,人们了解到了更多的艺术形式,它们新鲜、新颖、新奇,吸引了一大部分受众,而民歌本身的衰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民族声乐的发展。

《宏观视野下的民族声乐研究》以时间和外延为轴,对民族声乐的概念、特征和类别做了一个体系化的整理与归纳。仅从搭建的框架来看,这本书与其他论著别无二致,但是伴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会发现,作者是将整个书写置于一个科技信息时代,包含着民歌、艺术歌曲、歌剧、戏曲等所有和声乐有关的内容进行阐述的。这无疑是将民族声乐拓展到一个很大的概念中,从发声的同理性和文化的同源性,用一种通俗的语言阐述了声乐观点和社会现实融合的结果,借助科技信息手段,诸多新民歌以民族声乐为载体,被人们所认识。“民族歌曲+流行歌曲”有《本草纲目》《山歌好比春江水》;“民族歌曲+戏曲”有《离人愁》《千古绝唱》。民族声乐不再是一个技巧上高不可攀、内容上“土得掉渣”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和任何艺术形式亦庄亦谐地合作,获得1+1>2的艺术效果,开始为传统文化和民族歌曲的发展“发力”。

由此可见,《宏观视野下的民族声乐研究》完成了以科技信息为背景的,民族歌曲、民族声乐与传统文化的整合,也为民族声乐与传统文化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指出了一些路径:第一,以传统文化为根,让民族声乐和戏曲融合得更紧密。民族声乐与戏曲最大的相同性在于同起于传统文化,又在唱腔上有共通之处,都讲究行腔酣畅、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二者的融合几乎是自然发生的事情。民族声乐可以借鉴戏曲的乐器编制、唱腔唱法;戏曲又可以借助民族声乐通俗明快的特征。两者相同的艺术语言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整体性的传承,这是获得宏观视野的基础。第二,以民族歌曲为体,让民族声乐与寻常生活贴合得更细致。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述,民歌产生于民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能够被传唱,是因为用着让人们心生亲切的“生活元素”,这会帮助民族声乐摆脱一个误区,即民族声乐是高雅的艺术。高雅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是强调高雅,会让声乐艺术和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而离开了民众的支持,民族声乐中的“民族”则无处立足。只有让民族特性发挥出来,才能激活民族声乐的活力。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民歌和原生态民歌的崛起。新民歌的演唱自然流畅、技巧隐于无形;原生态民歌朴实真挚,看似信口拈来。它们都和生活贴得很近,自然得到了广大的受众,获得了生存的空间。第三,以文学作品为源,让民族声乐与传统文化合作出精品。民族声乐能够获得多少艺术话语权,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在于它的经典程度。但是,民族声乐归根结底是一个很“虚无”的表征,它需要通过各种可见的作品去推敲和检验。因此,文学作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具象化”的工作。例如《明月几时有》《唐人诗意二首》均是改编自古诗,让传统的特征传统的更加鲜明,使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与体会民族声乐作品的内在含义。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时代越加多元,人们对传统的渴求越加强烈,或者说,越是多元的文化,其中蕴含的传统越精粹。在某种程度上来看,传统文化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多元只是它用来“伪装”自己、吸引别人的一种形式。多元与传统是一对辩证体,它们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也促成了近年来民族声乐艺术研究数量的增加。《宏观视野下的民族声乐研究》能够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系,高屋建瓴的在科技信息背景下,为民族声乐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建言献策,却是不多见的。为此,要想让民族声乐真正获得形式与内容的横纵相连,除了增加研究的数量,还要提高研究的质量,并把其学术身段放低,用极为通俗的语言写给大众看,毕竟,大众是多元时代的创造者,又是多元时代的承载者。

猜你喜欢
民歌声乐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藤县水上民歌
声乐诊疗室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