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小学的美学散步

2021-04-28 14:36陈文艳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审美

摘要: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一所小学在办学过程中离不开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和对教育目的的实现,因而,一所小学的办学史也是一所小学的美学散步史。这个美学散步,需要直觉和逻辑的统一,需要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走向理念之美、行为之美、创造之美、心灵之美,需要拥抱属于教育的美感生活,让自由的状态、深度的存在、审美的时空、艺术的实现成为可能。

关键词:美学散步;审美;美感生活

蒋勋先生说,他在大学教书的时候,每年四月,羊蹄甲红成一片,他会停止上课,带学生去花下坐一个钟头,聊天或什么都不做。在蒋勋先生看来,教育要让人重新找回他们身体里的渴望,而美,是身体最热烈的渴望之一。

美作为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离不开美学的修养。苏格拉底说:“美不能离开目的性,即不能离开事物对现实人愿望达到的目的形式。”康德说:“美是对象合目的性的形式。”中国现代美学也提出:“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而一所小学在办学过程中,同样离不开对教育规律的遵循与探索,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与抵达,因此,一所小学的办学实践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所小学的美学散步史。

一、 美与美学:直觉和逻辑的统一

回顾人类美学思想的发展史,从希腊人最初的美学冥想,伴随着客观主义和人本主义两条发展主线,哲学家们做出了深刻而又精彩的思考。首先,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最高的美是以自然、天体为对象的宇宙美,引发人对秩序和匀称进行自我观察与自我审视。其次,随着美学的不断成熟,柏拉图将美学精神推向了真善美的辩证统一,同时提出了“灵感论”。在柏拉图看来,灵感支配的创造是对理想美的接近,当灵感的光芒照耀人类,由直觉创造出的美便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的共识。再次,回到中国现代美学,作为最早建立中国美学体系的宗白华先生,将柏拉图的“灵感论”与中国的古典相融合,提出直觉是世界一切大理论、大思想产生的渊源,当然包括美学,但反对纯粹“直觉主义”,提倡的是东方的“直觉才能”。可以说,从宇宙美到社会美,再到精神美、艺术美,人類对美的本质的追问从未停止。

将人类不断拓展的美学图景投射到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学校提供了生命成长一段极其重要的时光,其中埋着生命成长极为关键的线索。此间,儿童既是最重要的对象,也是最重要的本体。童年作为人类重要的生命周期,其律动的生动性令人着迷。而一切生命的律动皆蕴藏于自然的律动中,美作为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离不开生命自身的“直觉才能”与探索创造。由此,我们自然地想到,学校需要努力将办学的直觉与办学的逻辑结合起来,帮助每一个生命建构人格、情感、艺术、自然等方面的美感,促进每一个儿童人生的和谐完整,促使他们不断朝向美学研究所设定的理想境界前行,以此来完成一所小学的现实意义。

二、 美学的散步: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

一所小学,每一天都会迎来鲜花般绽放的笑脸,每一年都会有新鲜的生命加入。为师者一年年参与这些生命烂漫的生长,做着看似相同的工作,却从不遇见雷同的生命,想想都觉得真是美好的事情!但作为校长,我却曾深深懊恼过。因为在一所学校里工作了36年,在20多年的管理实践中,我仿佛只做了将关于教育的美丽珍珠撒了一地的事情——随心随性做了很多事情,好似在小径分岔的道路中自在行走了一番,却没有形成足以称道的系统性理念。直到读了宗白华先生的文字,仿佛才找到了些许安然。在《美学的散步》中,宗先生将“散步”作为一种方法提出,“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但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我理解,宗先生就是在启发我们看到,散步不但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智慧。“重视个体生命的超越维度和创造精神”,赋予学校生活优美的生活形式,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也许就是梅岭小学无意中撞见的“散步”智慧。

(一) 走向理念之美:美是一种自觉

“学校是什么?小学是什么?”这是一所学校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只有尽可能勘透儿童,方有可能看懂小学。因而,我们以为,小学从来不小!于是,才有了“小学也可拥有大学的博大与深远,小学也可拥有大学的雍容与经典,小学也可拥有大学的开放与宽容”这样属于梅岭小学的坚持。这也是梅岭小学对教育最直接的感知。这所发端于史公祠内的学校,既不固守传统,也不轻易冒进,始终保持从容的姿态,不疾不徐,在教育的原野上,不断为儿童寻找与创造“记得当年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的童年意境。

“学校怎么办?”这是一所学校需要一直以思考与实践来同步回答的问题。朝向教育的原野深处走去,我们以为,应当充分关注教育现场中的两类人:一类是学生,一类是教师。我们既应当看见学生,也应当看见教师,换言之,看见学生,就必须看见教师。于是,梅岭小学有了对教育自身使命和价值重新确认并凝练出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重塑文化,为教师享受教育服务”,有了“肢体的解放,思想的飞翔,人格的升华,心灵的徜徉”这样的教育愿景。

“学校从哪里来?”这是一所有历史的学校不可省略的寻根之旅。记得当年,我们正为文化寻根一筹莫展,远在苏州的陈国安教授说成尚荣先生将途经扬州,于是,我们鼓起勇气联系了成先生,并在那个春天落雨的早晨,在他会议的间隙见了面。我清楚地记得,他十分肯定地说:“梅岭的文化之魂难道不是‘可法吗?‘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啊!”一时间,我们豁然开朗,仿佛一种久别重逢……后来,我们寻见了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终于写下了基于梅岭小学自身独特历史基因的“史可法,人可法,今可法,永可法”的文化解读。

“学校到哪里去?”这是关于一所学校未来朝向的问题。关于未来,我们一直相信,越未来,越本来!立足当下的梅岭小学,在不断瞻望历史、眺望未来的同时,在反复揣摩艺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后,确立了梅岭学子“种子”的身份,提出了“真的种子,美的叶子,善的家园”整体构想,道出了“和美好的一切在一起”的未来表达。回望这些教育的表达,它们不仅是直觉的闪光,也是实践的顿悟,更是梅岭小学基于现实的“向美”演进。

在回望与追溯梅岭小学七十余年的发展历史时,我忽然间意识到,这些思想的翎羽之于梅岭这样的小学是那样的特殊与重要,它是促使这所学校不断走向丰富深邃,推进这所学校聚力发展的最柔软而又最有力的动因。这些价值审美中折射出的,正是一所学校办学的自觉。

(二) 走向行为之美:美是一种选择

蒋勋先生诗意地认为,美是回来做自己,核心是回来!那么,如何回来?回来的路在哪里?回来的路怎么走?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代表一种行为的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一次挑战。正是这样一次次富有挑战的选择为梅岭小学打开了丰富的可能性,也带来了更通达的美。

“如果只有课程标准?”这是梅岭小学关于课程的一次大胆假设。“课程是轨道”“课程是跑道”“课程是跳板”“课程是整个世界”……关于课程,我们选择以尊重与发现儿童的内在价值为逻辑起点。在每个梅岭人心中,有一方教育的理想国,那里生态和谐、师生共长、充满可能……在通往教育理想国的道路上,课程如同舟楫。梅岭小学的课程改革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已進入“深水区”:从基于“儿童可能性”语境提出的“如果只有课程标准”,到“集结号”式的集体表达“让学习真正发生”,再到“时光轴:小学生自主学习支持系统构建”……这些熔铸在梅岭小学课程改革节点上的散步瞬间,记录了梅岭人的大胆想象,留下了梅岭人集体行走的独特经验。

“课堂: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这是梅岭小学让课堂走向儿童的又一次自我革新。梅岭小学有成熟的“四了三不”课堂教学范式,它曾是学校“轻负高质”办学特色的压舱石。为了回应时代的挑战,特别是回应儿童的呼唤,梅岭人深入解读课程标准,重新厘清课堂的本质,“再处理”教和学的关系、质和量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提出了“课堂: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的课堂变革主张。这场散步的重点,就在于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一个符合学生学习心理、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系统。它代表的是梅岭人对教育质量的深沉理解:“高质量是建立在教育者对教育科学的尊重,对教学技艺近乎痴迷的追求,对教育对象的理解与关怀,对儿童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基础上的。”

“看见儿童,看见生长,看见幸福。”这是梅岭人儿童观的直抒胸臆。评价是教育变革的“牛鼻子”,我们选择了以丰富与激发儿童的生命体验为核心要义的评价方式。自2016年起,梅岭小学全面系统地推进学生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整体变革:以“六年关照一生”为目标,以“六年在梅岭必须经历的100件事”构建“梅岭学生自主成长时光轴”,具体指导学生自我规划、自主发展;同时,将评价维度分为“好习惯”“好体质”“好品质”“好实践”和“好成果”五个方面,通过评价方式的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一份科学的成长计划,也是一份悉心的发展指导,更是一种温暖的成长见证。

其实,梅岭人一直不习惯活在别人的“判断题”里,而更希望活在自己的“选择题”里。正是这样的“美好事物的经历”的日积月累,让梅岭人对坚持的选择和选择的坚持越是执着。在坚持与执着中,我们慢慢勾勒出了梅岭小学教育行动方式美的轮廓:用行为看见儿童。

(三) 走向创造之美:美是一种浪漫

我固执地以为,事关儿童的教育创造过程一定有着丰富的浪漫性,且这样的美一定是一种饱含深情的浪漫,一种不受限制、充满天真与好奇的浪漫。如此,在空间上,她可以拥有无限种排列的可能;在时间上,她因不断涌现的创造而获得延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一定会在时光里相汇,她们在哪里相交进行审美活动,美就在哪里被创造,浪漫就发生在那里,成长也就会发生在那里!

“搭建一座叫学校的房子。”梅岭小学是一个允许做梦的地方,梅岭人从不否认自己的梦想。作为一所老校,梅岭小学总在幻想有一天会有新的空间诞生,大家总说:“如果给我们一张白纸,我们一定会画出孩子们最喜欢的、最富有诗意的学校模样,我们会搭建一座叫学校的房子。”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的建设,便给了梅岭人一次这样的机会。在建设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和建筑师共同参与创造,将学校的建筑设计与学校文化、儿童需求、发展内涵、特色构建等高度融合,确保了新学校的整体构想与设计施工之间的超前对接。师生在创造中发现美、体验美、理解美、成为美,不仅赋予了新校区“美的价值”,也赋予了师生“美的历程”,让新校区有温度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师生向着美好的一切前行的动力。

“涂鸦一张叫成长的图谱。”自新校区投入使用以来,属于梅岭小学的成长涂鸦文化悄然兴起,成为学校走向创造美的一张浪漫主义名片。梅岭小学的教育涂鸦文化,除了借鉴以标签、文字、图像等视觉符号为载体的原意,更注重师生教育行动中的创造性体验。涂鸦文化,不断地满足儿童的游戏精神,让成长充满奇幻;不断地唤醒儿童的审美意识,让成长明心见性;不断地强调生活发生的学校,让成长更有意义。生活在梅岭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涂鸦中发现自我、获得快乐。在看似无意的涂鸦作品中,学生创造了有意义的形体,绘制了属于自己的“成长地图”,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成长经验,其智力和认知能力也在这样的经历中实现了提升。

“打开一个叫未来的空间。”哲学家列斐伏尔认为,人类是空间性的存在。因此,当我们思考和勾画学校未来时,非常注重对师生空间未来期盼的安放。我们以为,空间是儿童成长的栖息地,也是师生美学散步发生的地方。梅岭小学的未来空间是可以被触摸、被看见的空间,同时也是可以被无限扩大的“未定义”的空间。“可以被触摸、被看见、被改变”让“儿童为中心”有了着落。儿童在空间里学习、阅读、表演、探究、游戏、交往,让空间有了温度,有了情感,有了生命,有了意义。空间的“未定义”是因为打开,空间的界限会因此变得模糊,空间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空间,而成为师生向往美好、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学习中心。这种导向教育新生活的行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未来性。

梅岭小学美学散步的浪漫,具体体现在未来空间带来的创意生活的流转中。在这里,知识的边界被场景软化,儿童的兴趣被空间点燃,项目式学习、戏剧式学习……将慢慢成为未来空间里的新常态。“儿童在空间里创造未来,空间也创造了儿童的未来。”这是属于梅岭小学的浪漫,亦是梅岭小学的现实。

(四) 走向心灵之美:美是一种澄澈

我们一直认为,教育应该是澄澈的,教育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成为学生心灵的守护者。最好的发展是心灵的生长,而心灵的生长又足以改变现实,从而撼动那些我们以为坚不可摧的艰难和困厄,将人类带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美好不是凭空而来,她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她需要我们用整个生命去实现。

“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这是梅岭小学对所有加入她的师者的致敬。在梅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这样认同自己的身份:常春藤上一片最美的叶子。我们以为,教师的价值取舍、行走方式、生活态度、精神世界将决定一所学校最根本的东西!教师的沉睡意味着学校的沉睡!“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为了最美的童年,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内心丰盈的、积极的生活者!这使得丰润教师的内心世界和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成为极其重要的事情!面向未来,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传递者,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思考的策动家、意见交换的伙伴和心灵生长的智者。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自2009年起,梅岭小学创办了“常春藤学院”。这座被梅岭人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的校本研修学院,目前拥有”教师专业发展”“班主任”“管理者”“家长”4个子学院,从“校本培训”到“校本教研”再到“校本研修”,背后是梅岭小学对所有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所传递的文化内核是对鲜活生命的无限尊重和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向往。

以一所学校的力量独立坚持至今的“常春藤学院”,最终的期望是形成一種安静向光、包容并蓄的教育生态,让师生的心灵向着一种澄澈的美不断生长。梅岭小学始终秉承这样的精神,通过四大类别的学院课程,引导教师与导师对话,更适时地自我对话、自我校验与自我更新,使促进教师发展的诸多要素有机融合、相互关联、相互依靠也相互作用,凝聚生成朝向未来生长的力量。从“文化自觉,师生成长,学校发展”到“文化视野下学科核心的再认与重建”,从“让学习真正发生”到“寻找回到儿童之路”,从“儿童本位的教育变革”到“你准备好了吗:与美好的一切在一起……”,从“来自未来的召唤:一种有使命的学习”到“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等等。每一年,“常春藤学院”都以教育现场中的真实问题为年度研究导向,以“回到学院”活动为一年研修的起点,不断鼓励教师发现教育及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引领教师触摸精神审美,帮助教师找到真正的职业尊严,成为一个能够真正理性认识自我、理解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澄澈自我的值得儿童信赖和尊重的师者。

“世界在我眼里,我在世界怀里。”这是梅岭小学送给所有来到她怀抱的儿童的礼物。在梅岭小学的散步美学中,儿童有着重要的地位。儿童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旨归。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而“真为美”又是散步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梅岭小学始终以尊重与发现儿童的内在价值为起点,将纯真、美好、善良作为最具价值的教育元素,让儿童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时光,身心健康地生长。

看见儿童,就让儿童站在学校的最高处。我们将新校区最高处的街区主题定为“世界在我眼里,我在世界怀里”,建设了数个师生共享的探究工作坊。这是梅岭小学对儿童价值的确认,意味着儿童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以为,可能性即未来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儿童,在世界怀里本是“小”的,他们理应被爱着;但儿童又是无畏的、充满信任的,能够真实地看世界的;因而,世界在儿童眼里,又是“大”的、包容的、温暖的;儿童期望被世界拥抱,也期望拥抱世界,世界是儿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儿童是澄澈的,又是深刻的,因而儿童的美正在于此,他们对成人世界有着不朽的启迪作用。我们让来到梅岭的儿童拥有散步的时光。“梅花岭上觅光阴”校史探究课程,使梅岭的时光轴上印刻上了梅岭学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他们在这里学习、生活、成长,也将他们澄澈的童年美好掩映于岭畔的一树树梅花之中。梅岭小学的散步美学直指儿童心灵,将“儿童是美的”这一美学概念与教育统一、融通起来,化作学校最为活泼、最为精彩的存在形态,假以时日,一定会化作最具梅岭特色的儿童散步美学。

三、 美感的生活:人生可以更美

对任何个体而言,有意义的生活指向美好的结果,或者这种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可能生活。尼采宣称,人应当走向一种“美感”与“诗意”的生活。未来已来,因而未来即现在。梅岭人早已敞开了怀抱,拥抱属于教育的“美感生活”。那么,回归“美感生活”的特征是什么呢?

(一) 自在的状态

自在不是绝对的个人尺度,而是一种相对的人生态度。从人本哲学上讲,人的存在本体就是世界向人的无遮蔽的呈现。这个世界对于人的意义,取决于人对世界的美的感受。“自在”从来就不是简单而扁平的存在,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心灵的自由调节获得自由的心灵空间。同样,如同黄武雄所言,“通过无数次长期而密集的筛检成功的一个个号称‘精英的心智,竟是无法从事独立思考的一张张平版印刷”。教育如果缺少让学生思考与探寻万物之理的时空,必然沦为知识的贩夫走卒,而学生也自然失去了求知的欲望,成为熟悉于粘贴复制却无法创造未来的人。自在的状态是教育回归美学的起点,也是学校“美感生活”的理想形态。

(二) 深度的存在

回归“美感生活”的教育,就是对深度的确认。一是对生命存在深度的确认。回归“美感生活”,我们需要告别对生命的简单而肤浅的认识,回到生命共同的情境中,重新发现生命存在的价值,将个体的审美体验和感性存在作为肯定生命价值的最高层次。二是对教育存在深度的确认。回归“美感生活”,我们需要告别对教育的机械而禁锢的认识,回到丰富的教育生活中来,重新认识学习、理解发展,将教育变成一个激发人的感觉、直觉、情感与想象力,从而实现“完整的人”的过程。深度的存在是教育回归美学的动机,也是学校“美感生活”的厚度。

(三) 审美的时空

回归“美感生活”就是回到审美的时空去。自然之美、建筑之美、人物之美和人情之美,共同构成了梅岭小学的审美时空。审美时空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时空,以情为纽带,以情为磁石,带动学生认知、思维的深度体验,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梅岭小学用“散步”的方式打造审美时空。一是构建审美的物理空间,充分考虑空间的建筑形态、功能布局、色彩装饰等与人的感受之间的关联,充分发挥物理空间对人的影响、引导和塑造的作用。二是构建审美的精神空间,精神空间的体验过程以情感交流和感悟生命为内核,特别凸显这是一个动态构建、不断深入的活动过程。如此,从文化、理念等方面营造自然和谐、与个体生命律动相一致的合目的、合规律的生活方式,力图真正将审美融入现实生活,将美感融入生活体验,达到一种诗意化、审美化的人生之美。因而,审美时空不再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成为梅岭小学独有的一种生活方式。

(四) 艺术的实现

画家傅抱石说:“一切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生命,且丰富其生命。有了生命,时间和空间都不能限制它。”艺术的实现是对生命的关切,所注重的是感悟生命的方式。生命不是僵化的物品,而是臻于无穷、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本体。梅岭人看到了艺术在学校存在的意义,将艺术也视为犹如人一样的有机生命体。艺术因为有了生命的注入而鲜活生动,师生的生命也因为艺术而获得滋养,并因艺术的生活而崇高。从直指人生的“相约星期五”影视沙龙到打开教育视域的“身心远游”,从浸润在经典中的“一席剧场”到丰富教师精神山水的“解忧杂货铺”,等等。梅岭小学的美感生活以艺术中对美的极致追求展现出对理想教育的探索,以及让儿童更美、让师者更美、让学校更美的宏大理想。

回归“美感生活”的梅岭小学,将艺术与人化为一体作为终极追求,将完善与完成作为永远的姿态,以达到一种人生的理想境界。我们以为,艺术的实现是教育回归美学的过程,也是学校“美感生活”的路径选择。

美不是简单的重复。“美学”的意义,在于不断用打开的视角,为教育提供更丰富的可能;而“散步”的意义,藏在对教育规律和教育目的的无数次发现和回望中。

参考文献:

[1] Randall Curren.教育哲学指南[M].彭正梅,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仁,周国斌.生命理解与价值启蒙——一种走向“美感生活”的生命价值教育[J].基础教育,2017(2).

[3] 黄武雄.童年与解放[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陈文艳,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教育部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成员,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首批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国“课改杰出校长”、全国校园媒体先进工作者、中国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江苏省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

猜你喜欢
审美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论风骨与崇高
论少儿美术培训对审美的作用及影响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